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人物的语言,感悟人物的高尚品格,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材简析】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里的课文,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呵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学习本课新词,积累优美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情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老教授的用心良苦,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课前准备】有关小提琴的乐曲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题目《唯一的听众》问:“唯一”是什么意思?
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
让学生对题目质疑,相机整理:“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设计理念:制造悬念,导入新课,以激发兴趣,开启思维。
二、初读文章,理解内容
1.让学生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读课文。
2.检查字词,出示: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检查读音,掌握字形,并指导写好“歉”,“悠”字。
3.理解:白痴、沮丧、懊恼、蹑手蹑脚等词。
4.交流汇报“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设计理念:紧承线索,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汇报,分享学习的快乐。
三、回顾旧文,学习新篇
1.引导学生回忆写人记事文章的写作方法。(抓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2.学生默读,画出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描写环境的句子。
过渡:哪些语句能体现老教授的用心良苦呢?在老教授的鼓励下,我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3.交流所划的句子。
相机出示:第一次语言描写的句子: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会在这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听,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问:“在什么情况下老教授这样说?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在我沮丧时,为消除我的顾虑,鼓励我继续练琴。)
4.读好这三句话。
出示: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5.小组讨论交流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6.指导朗读这一句子。(读出内心的喜悦)
设计理念: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和感悟新篇章,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作业
抄写生写字词,和印象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走进文本
播放小提琴曲,教师引导:同学们,这小提琴曲是多么美妙动听,可是要演奏出这样美妙动听的音乐要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啊!而一个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演奏,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老教授)
设计理念: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出示练习:文中的老教授是一位(
)的听众,文中的“我”又是一位(
)的青年。
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小提琴手的成长历程。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设计理念:着眼整体,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分享,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三、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引导学生看图,用文中出现过多次的一个关键词概括老人的神态。(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
②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给了我什么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什 …… 此处隐藏:96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