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薛老师之时,她正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起步,一晃,这个班级已伴着琅琅书声走到了四年级。此时,我希望人们把视线更多聚焦到这个不断成长的班级,聚焦到薛老师的母语课堂,而非当初的“草根大师”“网络大侠”。本文主要依据薛老师三年半中积累的二十余万字课堂自录来进行评析,均为本班家常课,且基本依靠其个人记忆完成。这些自录不同于流行的课堂实录,既没有摄像、录音等手段来保证其“物理真实”,也少有观摩者加入,以实现“旁观者清”,难免有加工润饰的痕迹。在薛老师看来,自录强调的是心理意义上的真实,而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者,我也曾专程到她的班级蹲点听课,靠眼耳和笔做过一些实录。对照两种笔录,我发现,他人立场的记录固然显得更为客观,但远达不到作为当事人的教师对课堂过程的理解与把握,更不能替代教师自身的回顾与反思。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日复一日地坚持“自录课堂”,是其专业自我觉醒的重要标识,研究者认为这些自录为“实录”之一种,则是对教师专业尊严与能力的尊重与信任。当然,认同、重视“自录”不意味着轻视传统课堂实录,必要时,两相结合,三角互证,定能使教学研究更为饱满,更为贴身。
一、教材教学与“白色朗读”
薛老师的课堂自录中,教材教学类仅占三分之一,更多内容来自课外美文、经典绘本,且相互交融,不便分离。前者,重在师生间的“实名制”对话,讨论的精彩度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攀升,课堂生成也常常多于教师之预设;后者,则几乎清一色为她钟爱的“白色朗读”,选材相当自由开放,解读也相当洒脱无束。
两种来源的文本,薛老师虽在文字记录上明显地厚外薄内,但并不认为自己因此轻视了教材内容的学习,在她看来:朗读的开放、自由,是对教材教学步步为营、稳固坚实的补偿;反过来,也只有在步步为营、稳固坚实的基础之上,教师才敢那样地带着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田地里自由驰骋。
对于备课时基本没感觉的文本,薛老师主张只“读顺、识字、做题——‘完成教学任务’,如此而已”,还以独特的换角度思考来为这种教材现状作幽默的合理化:“幸好不是所有课文都让教师有感觉,否则,教师心力会因过分过量投入而衰竭的。
薛老师曾发愿要做“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组批判文章也真的在教师中间激起不小反响,但她终于决定不做,因为她意识到比起批判,教师更应当、更急需做的,是引来儿童阅读和文学经典的浩瀚清流,将教材里的污染物给消解、超越、淹没掉。于是亲近经典文本、推广儿童阅读成了她这些年最为执著的事业,这些比教材更为丰满、滋润的文本,正以“白色朗读”的姿态有力地渗透到她的日常教学之中,使其母语课堂日益呈现出既纯且净、既活更厚的姿态。
二、变和不变
《猴王出世》这则案例是薛老师以前带的班级中发生的,反映了她过去二十年中逐步形成的一些教学理念,如高度重视朗读、分段落重层次。她在各种场合发表的一些观点,在此实录中也有所体现,过去就显得有些扎眼,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有几分离经叛道、我行我素之味。“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废止命题作文,代之以每周一次的“随便写”等,均是从那一届就开始,一直延展至今。
在薛老师的课堂自录中,有很多她多年来“固执己见”的言行,且越做越觉得自己有道理,越说越牛气:“读不好,绝不往下面走”——这是教师的信念,也可以说是教师的偏执。乐意也好,屈服也好,是我的学生,就必须把“读好”作为第一重要的事情。
现在的考试,已经不考分段了,可是分段——乃至分层次的事情我从二年级开始就一直在做。……这是逻辑训练,也是写作指导。第一单元测验,习作题目是《第一次》,不少孩子得到了满分……之所以能写到这样,原因有四:一是……;四是教师视结构分析与朗读指导并重的长此以往的语文教学。这第四条,只有教师能做。教师最应当提供的,是父母不能替代的专业服务。
很多时候,耳朵和心灵的感觉重于知性的思辨。面对圆融紧凑的美文,教学也应当是圆融紧凑的。教师主导的当仁不让,就是为让教学圆融紧凑、一气贯注。
然而,我更读到了伴随这个新班的成长,薛老师渐行渐生、渐行渐改的许多想法,更值得关注。毕竟,这三年半来,她不断啃读教育理论,不断遭遇多种班级“重要他人”,这些思想资源对其教育信念不只起到加固、验证作用,更形成一定的修正与纠偏,使她现在的母语课堂渐趋于中庸化的变革、稳妥性的拓展。
感谢李玉龙,感谢范美忠,不是他们的逼迫,我不可能想到所有课文都让孩子们先放开了问——现在,备课任务大大减轻——不用像从前那样想到学生可能哪里不懂,我在哪里需要讲 …… 此处隐藏:120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