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政策、制度,有的被废除,有的逐渐松动(如户籍制度),并将被彻底改革。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的发展,总体上说是和工业化在不同时期的规模相适应的,是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从工业发展阶段看,1990年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工业规模较小,所需劳动力较少。1990年后,开始步入中期阶段,工业的规模有了相当大的扩大,所需劳动力也大量增加。这就需要农村人口比较自由的流动,从而满足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人口政策的松动,农民获得到城市就业的机会,于是,在我国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潮,农民得以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学习。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时时常遭遇这种身份尴尬,他们很难和本地居民平等地享有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权利。无疑,中国城乡对垒的户籍制度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感情,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影响了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力,这不仅阻滞了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延缓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如何消除二元体制下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阻滞,确保人口有序流动,使农村流动人口能在城市正常工作就业和生活,这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业化是农村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我国各个时期的农村人口流动规模、政府采取的各种农村人口流动的政策,都可以从工业发展的状况得到解释,都应主要从工业化的角度去认识。我们今天也应从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和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使之健康发展。可以预测,我国在工业化中期(到2020年),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是相当大的。面对大量的农民要进城,要转为城市人口,需要加快城市化步伐,需要加强城市建设,要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要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改革户籍制度,要给予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特别是政府要发挥好引导、组织、培训、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首先 ,指导方针: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因势利导,宏观控制,加强管理,兴利除弊。要通过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就地消化和吸纳绝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秩序地跨地区或进城镇就业,并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教育、服务措施。
其次,指导思想 :由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专项服务,体现在由社会防范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城市统筹规划、综合服务和管理转变;由过去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方式向流入地、流出地政府密切协作配合转变;由以户籍人口管理为主向以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为主转变;还将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转变。
3、乡镇企业在我国工业化和农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乡镇企业,这种充分体现中国国情的经济实体、就业实体和产业群体,世界上发达国家没有,发展中国家也学不到,是中国的独创。它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党领导农业和农村改革开放的丰硕结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乡镇企业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地位也就越高。其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它的发展大量吸纳了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增加了农民个人收入,并推动了小城镇建设。
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就是有乡镇企业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一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靠乡镇企业去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乡镇企业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从长远看,只有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建设现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