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的机会。根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进入工业的,主要是农村青年劳动力。18到34岁的农村青年劳动力,由于他们负担较小,大部分都受过初中或初中以上的教育,以及他们年龄的优势,使得许多工厂企业愿意接收他们。按照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这批青年劳动力,由于自身的优势,能够比较顺利的向工业部门转移。而农村35岁以上的中年剩余劳动力,所受教育基本是初中以下,文化素质不高。这决定了他们不能象青年农村劳动力那样,顺利的向第二产业的工业转移。
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应该加强对农村服务业技能培训的投入,让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中年劳动力掌握服务技能,更好的与第三产业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要求相适应。(2)、应当重视对刘—拉—费模型的研究,在继续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大城市现代化工业,把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我国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3)、我国城市的容纳能力有限,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的根本,还需要发展农村本地经济,将农业现代化、小城镇化和城市化结合起来。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现代化非农经济。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部分转移向农村当地的第二、第三产业。
7、试分析我国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现象
答:“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这两种延长转移过程、增加转移成本、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三农”问题解决的非正常现象。
“民工潮”本质上是一种大规模的乡城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等紧密相关。工业化是乡城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力,乡城人口流动是经济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农业现代比是决定乡城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民工潮”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有现象,是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换共同作用的结果。“民工潮”带来巨大的交通运输压力,流动费用和管理成本太高;流动人口犯罪现象严重,影响城市社会治安;加剧城市住房紧张,形成脏、乱、差的“棚户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民工就业与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矛盾;在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农村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子女教育困难,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农村人口流出引起土地抛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在“民工潮”还没有消退、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实现持久稳定转移,农民工就业仍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所谓“民工荒”,原因在于:(1)、工资偏低又遭遇物价上涨。(2)、用工不规范且合法权益屡遭侵害。(3)、农业比较效益提升使部分农民工回流。(4)、计划生育和教育事业发展减少青壮年劳动力供给。(5)、企业需求迅猛扩张引发用工短缺。(6)、全方位开放和地区经济发展分流部分农民工。(7)、缺乏教育培训使农民工不能满足技术岗位的需求。(8)、企业用工理念加剧用工短缺的矛盾。“民工荒”使部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不利影响,而且使农民的非农化受阻、推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
“民工潮”和“民工荒”都不利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有效、持续转移,均暴露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阻碍农民非农化、城镇化的制度弊端。国家为了解决“民工潮”和“民工荒”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创新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合理流动。城镇化是“民工潮”消失的根本出路,也是消除“民工荒”的重要途径。2、创新劳动就业制度实现平等就业。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建立市场导向、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就业机制。3、创新城镇住房制度实现居者有其屋。创新城镇庄房制度实现农民工居者有其屋,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