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说话也是需要多多注意的。
我的“标新立异”也带到复试中去了。我不知道自己的复试是成功还是失败。由于我过于强调个性,结果兵行险着,当时置自己于绝望之地。我感觉确实有些老师(即使是中科院)不喜欢这样的学生。但是还是求稳优先。要搞个性还得准备好补救措施。
没有成果
很多人都说,考博一定要有好文章出来。我一穷二白,所以不下点狠劲多报恐怕希望更加渺茫。在福建师大,想发核心近乎痴心妄想。不过也有些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差不多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发了专业的核心,我们只能仰望一下。曾经和西南大学的一个学生聊天,她说如果没有高级的文章的话,就别报她们学校了。忘记还有谁也告诉我没核心文章就别考博什么的。然而,情况并没有传说中那样恶劣。考南京师大的涛哥说这次出来考博最大的收获,就是打破自我设限。因为原先他的同事告诉他,没有核心文章考南师是不可能的。他这勇敢的尝试,粉碎了同事们造成的思维禁锢。这听起来颇励志书的味道。而事实上,我们到了南师,才发现“非核心者滚”的说法仅仅是个传说。核心文章仅仅是在复试时多了一定的分数,而且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
中科院从报名到初试,几乎一直没有见到“成果”。我感觉中科院不会因为你有成果而对你刮目相看。也许因为见过世面吧,他们似乎不计较你发了多少文章。中科院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为什么不写杂志名,我简单回答,导师们也简单飘过。想起王凯也没有发核心文章,结果在南师大挂了(成果分不及格),而我仅仅是60多分,也很寒碜(同一个窝里出来的林株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但是被南师大踢了的3个人都被中科院接收了。
又是考试
想起那顾俊娟专业课考了80多分,我真得自惭形秽,我的两门专业课是63和64。最初听到这个成绩已经自己无缘中科院了。后来英语一出,77,才燃起了一点希望。我面试前,我和同组的顾俊娟聊天,她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方法。她说去年10月份开始准备,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当然不只8个小时)来记忆和默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样样都是滚瓜烂熟。这就是传说中的“穷尽法”——把所有可能的题目都征服一遍,每天坚持,烂熟于心。女人厉害,有些女人尤其厉害!我实在没法做到。
我每天平均学习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而且需要兴趣才能看书。本身我的专业课基础就不好。其中一门“神经心理学”我似乎从未听过!而在去年11月时才看到中科院的样卷,叹息。认知神经科学也相当陌生,由于没有上过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