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学流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显著标志。教学中,为了把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我将教学流程定为以下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三、动手操作,巩固理解;四、联系生活,实践应用;五、趣味练习,总结评价。下面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新课伊始,创设童话故事情境(机灵狗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礼物,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这些美丽而熟悉的立体图形,把学生们的眼球牢牢地吸引住,通过和学生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形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猜猜看都是谁画的,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板书:认识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试着给新朋友起名字,指导学生分别说出四种图形的名称。这样,由立体图形引出了平面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面”的形状。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在第二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地探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为了让学生亲身感知“面”在“体”上,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不同的实物请到桌面上来,一边观察,一边与同桌交流,说一说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到的图形有什么感觉,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我摸到的面是平平的、滑滑的”、 “我摸到的面是圆圆的”等等(主要引导学生说出“面”的特点是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面在体上”。
2、实践操作,理解“面从体出”。
我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选出自己喜欢的“面”。怎么才能把它记在纸上呢?学生可能想出很多种方法。如,把物体的一面放在纸上,拿笔沿着边描出来或剪出来;也可能想出把物体的一面沾上颜料,然后印在纸上等等。我会给想出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