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而言,问题是普遍的、客观的,而提问是独特的、个人化的;提问总是浸润着提问者自己的理解、视角、前见和预设,同时,提问本身(问什么、怎样问、问谁)包含着提问者对问题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因而,提问不仅仅追求对问题的解决或解释,它更为关注答问者对问题的理解,而答问者对提问的回答不单单要面向问题,也同时要面向提问者和提问者的提问。也就是说,提问与应答至少指涉两种理解,一是对问题的理解,二是对提问者的理解(对问题回答的理解和答问者的理解)。前一种理解是对问题的解释,寻求问题的答案;后一种理解是对提问者或答问者的理解,是对人的理解。前一种理解构成了提问与回答的“我—它”关系,而后一种理解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我—你”关系。严格地说,前一种理解是解释和说明,后一种理解是体验和共求;前一种理解是双方的理解,即你知我知,或由你知而达成我知;后一种理解是双向理解,即你对我的理解,我对你的理解,是“我们”的理解,是差异基础上的共识,是共识前提下的差异。
性。作为教育教学中的理解尤需关注后者。提问既需要理解,又是理解的方式和纽带。作为一种理解方式的提问,蕴含着反思、追寻和探求。凡事因有提问而表明已有见识,也因有问而需要进一步理解;作为理解纽带的提问,表明一种开放的心态、敞开的向度、征询的目光和接纳的虚怀。提问把你与我、已知与未知、困惑与澄明联系起来,在联结与汇流的过程中,知我、知你、知事、知理,达成视界融合。真正的理解不可能经由告谓和灌输来实现,而一定来自于沟通、交流、磋商和反思,提问正是以其独特的言说方式在其间铺路架桥、穿针引线。
其三,课堂提问是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基本方法,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特殊交往。提问和应答是师生在课堂上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但长期以来,提问未能成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基本方式,未能经由这一基本方式实现师生的主体交往。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师生之间构成单向的问答(师问生答)关系,而问答的目标取向又定位于对正确答案的索求,以满足知识记忆与再现的课堂教学价值追求,从而挤兑了经由提问展开沟通与交流的空间。在以知识授受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中,提问只可能成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技艺,通过提问来展开沟通与交流既无必要亦无可能。而当代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教学目标、以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交往实践能力发展)为核心育人目标,提问必然因应这一要求发挥它更大的功能。这样,课堂提问必须对师生沟通与交流及其实现师生主体性交往担负重任。教师提问是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心灵之窗,而学生的应答则是一个梳理思维、敞亮心灵的活动;教师经由提问而向学生的思维深谷走近,同时也是在推动学生作一次思想和情感的放飞;学生通过应答而向教师的精神世界靠拢和依偎,并通过应答而展示“我思”和“我在”。反之,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应答也是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入口与通道。
55
二、达成沟通与交流:提问独特的教学价值
提问与应答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沟通与交流关系,提问不仅是沟通与交流的手段和纽带,而且是沟通与交流的动机和动力,更是沟通与交流深度和效度的指标。
其一,课堂提问为师生沟通与交流创设了时机和空间。传统教学把提问的功能定位在探查学生的学习结果上,这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提问的重要价值。提问的诉求性和探究性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也无论是提问还是应答,双方都应抱有沟通与交流的态度和愿望,这是提问或回答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持这样的态度和愿望,提问者和应答者便可自然地展开对话,否则,提问和回答都很容易成为一次性的活动,错失提问本身可能带来的对话的机缘。提问的特质蕴含着对沟通与交流的诉求,而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师生沟通与交流的活动,因而,好的课堂提问理应彰显“沟通与交流”的张力,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深度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零零碎碎的一问一答、随问随答。
其二,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理解的独特方式和重要纽带。问题求诸人的是解决和解释,而提问求诸人的既有因蕴含着问题而需要解决和解释的属性,又有因蕴含着提问者的态度与前见而需要理解的属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三、问与答:沟通与交流的艺术
无论是问或是答都蕴含着丰富的沟通与交流的艺术。大而言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范式转换与提问的问题和提问的方法直接相关;小而言之,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达成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提问艺术主要包括三类:问答中的言语沟通与交流;问答中的非语言沟通与交流;问答过程中的倾听与回应。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