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
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
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 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代表人物 支谦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 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 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 师。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这种 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
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
2翻译全凭口授
3大多才有直译法
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
古代佛经翻译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
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释道安, 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总结 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 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主张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