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中国翻译简史(2)

发布时间:2021-06-05   来源:未知    
字号:

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 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 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辩正论》里翻译要例 八备 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 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 “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 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朔城区)人。出生于代州(约代县)

主张直译与意译、音译的结合,著有《三法度序》

真谛(449-569)梁陈时代人,翻译《摄大乘论》

古代佛经翻译(唐朝——全盛期)

古代佛经翻译(续)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 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 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 工。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 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 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 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近代翻译

中国翻译简史(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