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绿色建筑节能示意图一 图7 绿色建筑节能示意图二
5.6 山地城市整体风貌的塑造
新区整体风貌区设计提出“以景带游、以游促商、以商带居”的发展思路和指导思想。规划主要在山地城市的构筑方面从视线控制、建筑限高及建主色调等手段,体现与山地城市相适应的风貌区规划设计手法。设计通过对片区开展整体景观效果分析,利用片区较为丰富的地形地貌特征,组织具有山地特色的景观秩序;结合片区制高点打造天然观景平台,构筑景观优美、富有情趣的视线通廊;利用山坳及山体突出部分,打造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及公共活动空间;开展由制高点面朝各方向的视线景观效果分析,以此确立最佳观景点和面向南川河的主要视线廊道;依据山地地形的层次感和丰富的纵深感,制定范围内各地块建筑限高,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环境具有明显的山地城市特征。
基于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元素的考虑,新区整体风貌设计综合考虑了宜川县更为广泛的区域文化、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及社会生活方式等元素。在建筑色彩的选取和控制方面,设计强调尊重本土建筑风格,同时注重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充分融合和协调,以此确定的灰色系主体建筑基调,不仅传承了宜川本地的传统建筑风貌,且能很好的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5.7 泄洪通道的系统规划
宜川是个多山的城市,加之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长期以来,宜川主城区的防洪系统不够健全,排水、排涝系统的建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滞后于城市建设,特别是随着丹州新区的开发,一些自发的建设破坏了原始的地形地貌,使自然排水流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流原有蓄洪、泄洪功能不断下降。
基于以上问题,在新区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对现代城市水灾规律的总结和宜川县城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城市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并对现状南川河道泄洪能力分析,对主要排水流域及泄洪通道进行梳理,编制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泄洪通道专项规划,提出切实可行
的规划控制管理要求,同时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从而减少或消除在极端气象情况下对城市造成的危害,保障城市安全正常运行,提高和加强新区的预防和抵御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根据城市防洪要求、现状特征及泄洪通道划分原则,将新区划分为六个泄洪通道,分别为南北向的南川河和高速两边的分洪河流,同时根据地形和现状对东西向的三条泄洪通道进行梳理和拓宽改造,防止山洪雨水和其他地址灾害。
图8 水系防洪控制图 图9 土地利用规划图
5.8 创新的控规编制方法
控规基于新区特有的地形条件,区别于平原地区的编制方法,灵活运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进行规划的编制和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首先明确总规各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其次是进行分专业领域分析,得出每个指标实现的关键技术环节;再次分析相关技术和控制手段,通过量化校核确定分项控制目标;最后通过与传统控规进行整合。
规划还从规划可控、空间可落的角度充实提升传统控规内容,使总规指标体系转化为控规层面的多项控制要素后得以落实,从而形成与传统控规有所区别的山地的地域性控规编织技术。通过明确的指标要求和详细的控制规定,有效控制和指导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使总规各项要求真正得以实施。
6.地域特色的山地生态城市空间形态
6.1 空间结构
根据新区整体空间特点,规划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核、四心、一轴、一带、五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