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35 页
目录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
拟题(一) .............................................................................................................................. 2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
拟题(二) .............................................................................................................................. 9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
拟题(三) ............................................................................................................................ 16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
拟题(四) ............................................................................................................................ 22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
拟题(五) (30)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35 页 2019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
化五套模拟题(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9考研学员暑期强化班模拟题,检验强化阶段复习质量及复习效果使用。
2-资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 百科全书派
【答案】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鸡、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2. 蜡块说
【答案】蜡块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因此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可感事物的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还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3. 这一个
【答案】“这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构造的专有名词。在《范畴篇》中,“这一个”是指“个别的且数量上为一个”,是与第二实体相对的第一实体的标志。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与“这一类”表示的共相相对立。在《形而上学》中,他提出了在形式、质料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三者之间,形式最合乎“这一个”的标准。在这里,形式是一个殊相,但也有学者认为形式是一种共相。这一争论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表示的是普遍还是个别”的争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4. 莱布尼茨的二迷宫
【答案】莱布尼茨的二迷宫是指他在《神正论》一书中归纳的两个基本哲学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迷宫:①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这个迷宫涉及一个重要的神学和伦理问题,即意志自由和恶的起源存在什么关系。②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迷宫是关于运动和时间的物理现象如何可能由不可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35 页 分的点组成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二、简答题
5.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他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他的善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1)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享赋和天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自人的自然享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无能力实现的目的或无目的之能力,都是非自然的。人的生命是目的与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那么,幸福必然是有理性的活动状态。
(2)德性与快乐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那么它只能被认作是悲惨,而不是幸福。他认为幸福的人就是“那些按照完全的德行活动,在一生中而不只是一个短暂时期有充足的外来好处供给的人”,只有神才是不需要任何外来好处,只通过自身本性的完善便能够得到幸福的存在。人类只有借助一些外在好处,才能实现自身的德性。
(3)利他主义亚里士多德强调财富、名誉和闲暇等外在好处不是幸福的原因,不赞成以外在好处为追求目的。他明确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善人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尽其所能,在必要时献出生命。”他主张抛弃财富、名誉和人们普遍争夺的利益,保持自身的高尚。
(4)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他强调德性是幸福的本质,也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离幸福更远。
6. 简述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思想。
【答案】洛克说:“心灵在自身中自觉到的东西,或知觉、思想、理智的直接对象,我称之为观念;那种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我称之为具有这种能力的主体的性质。”洛克将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两类。其观点如下:
(1)两类性的质的观念
从我们关于性质的观念是否与性质本身相似的角度来说,洛克认为:
①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相似,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物体之中; ②我们关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和物体的性质根本不相似,物体有的仅仅是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对象,它们只是一种在我们心中产生这些感觉的能力。
(2)两类性的质的特点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35 页 ①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洛克说:“第一种是这样一种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它都绝对不能与物质分开。”“不论是否有任何人的感官知觉到它们,它们都确实存在着。”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这些性质都可以量化,都是经典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洛克肯定第一性的质是“实在的性质”,这就是说,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的对象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识状态为转移。
②第二性的质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
物体的能力是客观的、实在的,但它造成的效果却可以是主观的,是那些仅存在于人心之中的观念。换言之,第二性的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的质的性质,第二性的质主要包括颜色、声音、滋味等等。除此之外,洛克认为还有第三性的质。
(3)两类性的质的产生
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物理基础的角度出发,洛克认为,无论第一性的质,还是第二性的质,包括第三性的质,都仅仅是人的心灵的产物,都在物体中有其基础。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它们都是物体的性质。洛克认为我们关于这些性质的观念是由于物体借一种冲击,通过我们的神经或“生命精气”传到大脑,在我们的心灵中产生我们关于那些东西的观念。第二性的质即使只是产生于我们心中的观念,与物体的性质根本不相似,我们也还是把第二性的质归于物体,而不是我们的心灵。洛克说,正如割我们肉的运动和因此而产生的“痛苦”的观念是不一样的,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产生的关于第二性的质也是不一样的。
(4)两类性的质的关系
洛克认为,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可以还原为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虽然只是观念,但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却是物体的能力。客观上说,物体只有第一性的质,它的性质也是它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力是否与它所产生的观念相符合。物体的能力是原因,是客观的;能力造成的观念是结果,是主观的。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造成的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结果和原因之间的符合。当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造成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不相符合时,主观与客观、结果与原因不相符合,但是,两者之间有对应关系;并且,这种对应不是主观任意的关系,而是可以用机械论解释的因果关系。
7. 康德如何证明形而上学的可能的?
【答案】“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康德要完成重建形而上学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对理性自身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摧毁旧的形而上学的大厦,为未来的形而上学清除障碍。
(1)问题的提出
它作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的一部分,而“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传统形而上学作为人类享赋何以可能?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这些都是先验哲学的任务,在理论哲学中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在实践哲学中回答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部分。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35 页 (2)解决的思路
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对一切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必然性、综合性说明;只能从“建立知识与对象的活动”中寻求知识与对象的最终根据,去建立关于一切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科学一一形而上学;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就是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以及作为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合理运用的最根本条件的自在之物。
8.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答案】“流溢说”是古希腊晚期哲学家普罗提诺哲学的重要概念,用以说明“一”生万物的方式。
(1)概念
“流溢说”是指“一”不动地产生其他本体的生成过程。从肯定方面讲,“一”是绝对的同一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的最高原则和终极原因,是完满自足的源泉。“一”因完满而流溢,因流溢而产生一切。
(2)内容
①“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在的活动,“一”是完满自足的。
②“一”由于自身充盈,自然要溢出,但流溢无损于自身的完满。“一”的生成是完善的本性所在,自满自足、产生外物又无损于自身。
a.“一”先流溢出“理智”。“理智”是“一”唯一的直接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b.“理智”能够流溢,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不朽的,可以轮回,可以流溢。
c.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形式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理念形式的影像,质料本身是独立存在、没有仟何规定性的漆黑的混沌。
(3)评价
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改造,将分有、摹仿变成流溢,把柏拉图的客观理念理智化、理性思辨神秘化,创立以神秘主义为本质特征的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虽然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它不仅用内在的流溢关系解决了柏拉图因分有或摹仿而遭遇的难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早期希腊哲学的“生成补偿”观念。
9.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一个标准。
(1)德性及其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这里的适中,是指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东西。它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而是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标准。这种适中不是按算数比例上的适中,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6 页,共 35 页 (2)德性的标准和对立面
①德性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种技艺都要避免过多或不足而去寻求适中,而美德比任何技艺都要更精确、更好,所以美德一定存在以适中为目的的性质。因此,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
②德行的对立面
a.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b.虽然,德性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但相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的善。
c.德性与“主动的恶”和“被动的恶”的区别不是程度的区别,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而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
d.“中道”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亚里士多德曾引用一句诗:“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3)美德与恶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过度和不足这两种恶行之问的中道。它既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主动与被动这两个方面,恶行不是做得小够,就是做得过分。而美德则发现并选取了中道。因此,就其实质以及表达其本质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道,而就其为最好的、应当的而言,它是一个极端。
由于中道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是没有中道的,即程度适中的邪恶仍是邪恶。如通奸、盗窃、谋杀,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恶的性质,不是由于他们的过分或不足才是恶。
三、论述题
10.试论康德“批判哲学”的中心问题及解题思路。
【答案】(1)中心问题
康德“批判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他认为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
①根据判断的逻辑形式来看,判断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在分析判断中,谓词没有给主词增加什么新内容。在综合判断中,谓词不能从对主词的分析而推导出来。
②根据认识与经验的关系来看,判断分为先天和后天判断。先天判断独立于经验,因而是普遍的、必然的,并不会为经验所否决;后天判断则要求经验的证实。
③休谟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判断、必然真理,综合判断就是后天判断、偶然真理。康德认为,在先天分析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之外,还有一种先天综合判断,它既是综合的又是先天的。这种判断是指那些在内容和性质上是先天的,又具有必然真理的综合判断。
(2)解题思路
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的论证思路如下:将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问题,一“是哪些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二是这些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