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8课 老家的树学案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发布时间:2024-10-23   来源:未知    
字号:

第18课 老家的树

【文本导读】

作者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 《老家的树》怀想的是儿时的家乡情境,用四季中的四种树来象征组织篇章,构成四个连贯、变化有致的意蕴单元,就像一首曲子中的四个乐章。

【作者卡片】

郭枫,生于1933年,原籍江苏徐州。1949年到台湾,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

作品有散文集《早春的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海之歌》等,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懵懂( ) .②吞噬( ) .③寒碜( ) .

④辗转( ) ⑤堤堰( ) ⑥阴翳( ) ...

⑦攒聚( ) ⑧无稽( ) ⑨簇锦( ) ...

⑩臃肿( ) 硕大( ) 豆荚( ) ...

炙人( ) 黍稷( )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辗 ① 碾

拂 ④ 佛 浑 ② 混 瑟 ⑤ 琵 堰 ③ 偃 撼 ⑥ 憾

槛 ⑦ 栅

靛 ⑧ 淀 绽

冽 洌 溢 ⑨ 隘 肆 ⑩ 肄 隅 渝

3.近义词辨析

①黯淡·暗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迷离·迷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肃穆·庄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开头的“序曲”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 开篇呈现了一个情绪背景,即此时此地的漂泊无根之感。这个漂泊无根之感又反向推动了对已经失落的根基的找寻,他重复地说:“我的根仍扎在那儿”,那儿就是故乡——黄淮大平原“母亲般的土地”。以此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2.如何理解“春柳,美丽与哀愁”这一标题?

点拨 春柳的美丽和儿童的天真相映成趣,呈现了柔美的一面;但战争和灾荒又使这片土地“沉沦在比严冬更冷的春荒中”。所以题为“春柳,美丽与哀愁”。这是整篇文章的基本情感结构。

3.作者为什么把第二章的标题定为“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

点拨 榆树平实朴素,却能帮助穷苦人熬过饥荒。夏季来临,麦收场面一片火热,其他庄稼也正当其时,大地和人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像榆树,根深叶茂,不畏苦难。所以题为“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

4.“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这一标题如何理解?

点拨 随处渲染秋季的肃杀景象。在这个背景中,却有秋收后人们抗敌的激情:“咱们是硬汉子,冻死,也要迎风站!饿死,也要挺直腰!”这正像白杨树“饮着秋风,扬起更高昂的声调,金属一般的音响,在静肃的旷野中,传得好远好远 ”所以题为“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

5.“严冬,荒野,松柏”又如何理解?

点拨 写松柏傲视严寒的象征意义,是为了赞颂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本章主要是托物言志、提升情感和意向,以便结篇,实事较少。

6.如何理解《老家的树》中的恋土情结?

点拨 恋土寻根,是人本性中的至情至性。郭枫客居祖国台湾岛数十载,总是想念他徐州铜山县的“老家”;无时无刻不在梦呓中亲吻着那片黄土地,亲吻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老家的树》就是抒写他这种魂兮归来的恋土情结。

文章开头那部分就坦白地叙说:“在隔着千山万水的北方,在夐辽无边的黄淮大平原上,我的根仍扎在那儿”,“天空以明明亮亮的碧蓝,大地以苍苍莽莽的土黄,人们以迟迟钝钝的浑厚,从小哺育着我。”

7.全文是如何围绕着“老家的树”抒发作者思乡的游子之情的?

点拨 春柳,使作者忆起故土上一派春色,每家每户难挨的春荒与春愁,每到春天,灾荒与饥饿“便像瘟疫般侵袭着农村”。榆树,使他忆起人们以“榆钱”及榆树皮充饥而迎来小麦收割的情景,想起从小暑到大暑大豆长荚、高粱起一派青纱帐的壮观。白杨,使他忆起老家斑斑驳驳的成熟的秋天,仿佛一夜之间大地就变成了“各种红和黄颜料泼成的世界”。松柏,使他忆起养息他的那片土地,变成风和雪撒野的世界,可恶的风无情地摧残着“单薄而破蔽的冬衣”的穷苦人,难以度过漫漫冬夜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作者通过对老家的春柳、榆树、白杨、松柏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结构图解

春柳 榆树 老家的树 恋土情结 白杨 松柏

三、写作特色

长于新奇精巧的构思,常发人所未及的新见解,又有盎然的诗风,善于开拓幽美的意境;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有丰富的想象,语言含蓄凝炼,晓畅自然、风格多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讲究结构,文字畅达自然,但也多有点睛之笔。像“天空以明明亮亮的碧蓝,

大地以苍苍莽莽的土黄,人们以迟迟钝钝的浑厚,从小哺育了我”,如古韵一般,气势蕴含,令人咏叹不止。他把炽热的感情,融于质朴的叙述之中,从头到尾,文章萦绕着和谐的乡思。

本文粗犷、阳刚,有北方气质。

【文苑天地】

1.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唐·白居易《松树》

2.愿君作长松,慎勿作桃李。 ——唐·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现代·陈毅《青松》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7.东门之杨,其叶将将,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晰晰。 ——《诗经》

8.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限无限时。 ——唐·刘禹锡《杂曲歌辞杨柳枝》

9.何处销君兴,春风摆绿杨。 ——唐·皎然《戏呈薛彝》

【素材积累】

海滩上的蓝甲蟹

海滩上的蓝甲蟹分为两种,两种都长着很大的爪子,一种较凶猛,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一种较温和,不善抵抗,遇有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不是多了,反而少了,甚至成为了濒危动物。而较弱的蓝甲蟹,会装死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是因为好斗,在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其次是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了一半。而软弱的不善战的只会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善于保护自己,反而扩大了自身。 感悟 这一现象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可以解释得很清楚。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弱与强,某些时候,效果截然相反:弱而得强势,强而处弱势。现代社会,竞争的鼓角争鸣,“风物长宜放眼量”,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利于高效优质干事,大概更能成为长久的赢家。 适用范围 1.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2.强与弱具有相对性 3.适者生存 4.风物

【美文珍藏】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做供,但不做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为“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目“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们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

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赏析 本文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恋。

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表面看,作者对故乡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界定,已经撩起故乡之思。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极富地域特点。吴地与浙东风俗不同,凸现了“故乡”与众不同。第三段介绍黄花麦果时,既写了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和浙东用茧果作贡的独特风俗,又写出了多年不见黄花麦果的惆怅,表达出一种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第四段写紫云英的白花可治痢疾的说法,这种知识得之于乡间,“故乡”二字隐含其间,调皮小孩听到上坟船的鼓吹声或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就带着好奇和新鲜的冲动追看,生活情趣非常浓郁,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恋可见一斑。全文淡笔浓情,意味深长。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měnɡ ②shì ③chen ④zhǎn ⑤dī ⑥yì ⑦cuán ⑧jī ⑨cù ⑩yōnɡ shuò jiá zhì jì

2.①辗转、碾压 ②浑厚、混球 ③堤堰、偃旗息鼓 ④拂晓、仿佛 ⑤萧瑟、琵琶 ⑥震撼、遗憾 ⑦门槛、栅栏 ⑧靛蓝、沉淀、绽放 ⑨溢满、狭隘 ⑩放肆、肄业 凛冽、清洌 海隅、忠贞不渝

3.①“黯淡”仅指色彩暗淡。

“暗淡”不仅指色彩不鲜明,还指光线昏暗,不明亮;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例:前景暗淡。

②“迷离”指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例:迷离恍惚、睡眼迷离。

“迷蒙”指昏暗看不分明,迷茫。还可以指神志模糊不清。例:醉意迷蒙。

③“肃穆”指严肃而恭敬。例: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

“庄重”指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例:在严肃的场合你要放庄重点。

散文鉴赏与考点突破(六)

探究题的解题对策

高考探究题根据探究与文本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思辨类和拓展类。

一、思辨类探究题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意思。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在《考试说明》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或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或文本)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做这类试题,要立足文本,对文本读深读透,作答时思考角度广一点,或深一点。

二、拓展类探究题

所谓“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向文本外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它也可以看做是阅读延伸题,是目前高考广泛采用的一种探究题型。其特点是:

1.能对文本作出深层赏析。

2.能应用所读知识,解决新问题。

3.能让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局限于文内,而是拓展发散,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其实,这种题型是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解释、启示,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这种题型按拓展的方向又分为社会拓展类和文学拓展类。

(1)社会拓展类探究题

社会拓展类探究题是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回答问题。这类题的主要特点是将对文本阅读后得到的收获拓展到社会,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它涉及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本质。这类题目涉及社会各领域和各学科,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探究这类试题的方法主要是内外勾连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生活、社会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不可无“内”,也不可无“外”。这类试题多要求“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因此,这里的“内”“外”关系可发展为“作者”与“我”的关系。探究应尊重作者,这叫“目中有作者”;题目要求说出“你(我)”的看法,必须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叫“手下有自己”。总之,要做到“内”“外”结合,作者与自我相结合。

(2)文学拓展类探究题

①试题特点

依据文本涉及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作家作品,分析探究文本外的阅读与写作。

依据文本内外联系的不同,一般有下面几种类型:

a.阅读→阅读型:依据文本内的文艺观点要求联系所学课文加以阐发印证。

b.阅读→写作型:依据文本的写作特色谈对自己写作的启发。这其实就是一种读写结合型。

c.阅读→作家型:依据文本或文本内涉及的作家去探究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等。 ②做题方法

同社会拓展探究题一样,依然使用“内外结合法”。不过,这时的“外”多指课本内的阅读或写作积累,也可指课外的文艺审美类积累。因此,真正答好这种题,除要深入研究文本外,课外的阅读、写作方向的积累至关重要。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祭奠怀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地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祭奠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

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趁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树梢,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选自《沙地》,有删改)

本文的题目是“活着的祖先”,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为什么认为祖先还“活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精气神仍激励着后代,为后代指引人生的方向。②祖先虽已逝去,子孙们仍一直觉得他们并没有远离,他们仍然如活着时一样关注、呵护、滋养着后代。③祖先虽已逝去,但祖先是子孙生命的源头,子孙是祖先生命的延续(承续),祖先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 支撑着我们的生命”等,然后在理解全文主旨的基础上加以整合。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18课 老家的树学案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