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 两种组织观念及其比较
一、 组织观念
1. 概念:一个开放的社会心理与技术系统
2. 特征:开放性:结合人力、物力;组织与社会环境资源不断交换;
组织不断发展;全球化组织出现
复杂性:静态结构(机构层级、技术)和动态(心理、社会、管理) 完整性:各个子系统相互依存、与环境相互依存
灵活性、权变性、适应性
二、现代社会系统模式:霍曼斯模型
1.组织是由相互依存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组成的
2.任何一个社会系统存在于物理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之中。 (工作场所、社会规范、技术手段)
3. 外部环境决定着社会系统中人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这些有环境所决定的活动、相互作用和感情成为外部系统,即社会系统。
4. 内部系统是指非正式系统,外部系统是正式系统。
5. 内外两个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依赖
三、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
1.内容:
领导系统:组织结构的核心、灵魂与首脑部分,承受决策、指挥和领导的机构。只能有一个中心,领导成员要精悍、
咨询参谋系统:领导决策的辅助部门、主要是调查研究、政策研究、提出决策方案、搜集反馈信息。成员需要思想敏锐、灵活、创造性强
情报信息系统:领导决策的辅助部门,负责有关信息和情报、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甄选、传输和储存。综合性办公室、资料室、情报室、档案库 执行系统:准确高效地执行领导中心的决策、指令、计划与任务。主要由一线的工作人员、干部组成,其成员应忠于组织。生产、销售、财务部门
监督系统:对整个组织的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其成员要政策观念强、有原则性、公道正直。纪检部、人事部、审计机构、监察机构
1. 组织结构及其管理的发展趋势
(1.)特点:从高耸的曾峰结构向扁平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正式化向正式化与非正式化相结合、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发展 由专制集权式向集权与分权结合、集中控制分权管理方向发展 权威的重要性相对改变
人力、科技、信息、知识等的重要性日益增高
组织成员角色结构变化:人与人、工作与工作交互、重叠
(1) 原则:目标统一原则
命令一致与指挥畅通原则:集中领导、分层管理、分层负责
权责统一原则
统御、管辖范围原则:根据工作性质、能力等划分管理幅度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原则:管理层的划分应有利于信息沟通
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适当授权原则:创造适合的条件给下级
弹性原则:组织保持开放、灵活、创新管理与建设
强化组织建设:组织气氛、文化、形象等建设
二、组织设计与工作设计
1.组织结构设计
(1)组织结构概念:组织中各个邮寄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也成为组织中各种因素的框架。
(2)组织结构内容:
工作职务的专业化、部门的划分、直线指挥与参谋系统相互关系的结合 建立职权、指挥系统、控制幅度和集权、分权以及人与人之间影响的机制 开发有效的协调手段
(3)分类
刚性结构:静态、简单的,没有竞争性的、可预测的,保守,机械
计划结构:动态的或复杂的、非常规的,保守
柔性结构:超竞争、不可预知、动态并复杂的——有利于创新
混乱结构:受战略柔性支配
(4)组织结构变量及其关系
组织手段和组织目的
组织手段:组织属性
组织目的:组织结果,组织手段所能达到的组织效果
2.组织机构形式
(1).直线式组织结构
特点:简单、指挥与管理一人执行、组织权限清楚、活动范围固定、结构稳定。 结构呆板、缺乏弹性、下属主动性、积极性低,缺乏民主,缺乏合作精神。适合规模小、业务关系单一、生产过程和技术程序简单的企业
(2)职能式组织结构
容易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但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多头重叠指挥
(3)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优点:增加职能参谋部门,发挥管理人员的专长
有利于简化复杂的工作
增加横向联系的信息渠道,提高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和准确性 加强专业化管理职能,提高科学管理
缺点:行政管理部门与职能部门权限混淆、领导的决策指挥性与职能部门的建议不一致、多方领导的假象、小型企业不适合
(4)矩阵式组织结构:多元化
特点:把功能型组织和多个专项任务型组织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吧专业功能管理和项目任务管理结合一起
纵向:功能型的职能部门:稳定
横向:产品开发、生产项目小组或者是技术革新、改造项目小组
(专项小组是变动的、负责人由领导选定并授权,结束研发后,回到原职能部门)
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优点:
多个专门项目目标在一个职能部门内平衡协调地实现
专项小组:灵活、自愿性强、配合性良好
专项小组负责人的才干要求高,有利于发挥专长,增强责任心与技术水平 掌权者司权柄:权责统一
缺点:
受双重领导的命令与指挥,难以执行任务
专项组织与职能组织的权力可能不平衡、目标任务和技术职能可能不平衡 专项小组变动多,组织活动受限制
3.组织结构层次与管理幅度
(1)层级:组织指挥系统的等级或钟祥管理层级
管理幅度:一个上级管理人员所直接领导和管理下级人员的数目 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上下级沟通渠道缩小。
(2)结构形式
高耸组织结构:组织层次多、管理幅度小,沟通渠道多
较扁平组织结构:组织层级少、管理幅度偏大、沟通渠道较多
扁平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控制管理幅度较大,沟通渠道少。
二、工作设计
1.概念: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组织发展而采取的满足员工个人需要相关的工作分析与安排。
2工作分析
一是对工作所包含的任务、职责、责任。即工作描述
二是对完成工作的任职人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其他特征的说明,即工作规范
3.内容
工作内容设计
工作职能设计
工作关系设计
工作结果的评估与绩效
工作结果的反馈
4.原则
组织目标与个人的需求统一
因人而异原则:工作协调、安排过程
社会心理原则
整体互补与管理绩效原则
激励潜能原则
第三节:组织的改革
一、组织改革的含义和目的
1.含义: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组织的元素所做的调整与修正过程 广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变革
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狭义:组织内部的变革。组织结构、功能、技术设备、组织管理、组织成员的心理、思想变革(更重要)
社会变革影响着组织或企业内部的变革
2.组织目的
组织目的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原因,也是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最基本目标:使组织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体目标:(1)完善组织结构
(2)优化组织管理功能
(3)营造组织和谐的社会心理气氛
(4)提高组织效能
二、组织改革的动力
来自组织的外环境系统和组织内部力量
1.外环境:一般环境(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
特殊环境(某一行业领域、某一系统组织有关的因素)
影响因素:社会政治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影响
市场变化因素
2.组织的内部力量
影响因素: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分系统的作用、社会心理系统与人的因素
3.组织改革的条件
决策缓慢、信息沟通渠道堵塞、结构不合理,职责不清、人员矛盾重重 效率低下、缺乏创新。
三、改革程序和系统模式
1.基本程序:确定问题、组织诊断、改革的执行、改革效果的评价
2.系统模型构成:输入(变革的动力)
中介(变革的调节因素)
输出(变革的后果)
3.改革的方法
(1)改变结构:建立、协调、合并部门,优化管理层次
(2)改变技术:直接工作技术(新机器、设备、工艺)
管理技术(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监控系统、办公系统程序管理)
(3)调节和控制外部环境来实现组织改革:开发新市场、收集信息和优化功能
(4)改变人的心理:态度、观念和心理素质、应变能力
4.改革的阻力
(1)员工的个人心理阻力:职业心向、保守心理、习惯心理、嫉妒心理
求全责备心理、中庸之道心理、心理承受能力低
(2)组织对改革的阻力:对已有权力和地位的威胁、来自组织结构惯性的障碍 资本(资金)的限制、经济亏损造成处境困难
社会经济环境造成的阻碍、组织间的协议和关系造成的阻碍
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5.克服阻力的方法
(1)转变员工的观念,增强改革意识
重科学知识、重人才、重贡献、开拓创新
(2)加强企业管理、消除改革的阻力
发掘领导和员工的创造力
支持员工参与制定改革计划
利用团体意识和团体动力推动改革
合理安排改革的进度和时间
处理好群体压力和个人愿望的矛盾
(3)治理经济环境、派除改革障碍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是派出改革障碍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按照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
保持社会的公平和政府的廉洁。
建立并坚决执行反不正当竞争的法规,查处非法经营行为。
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新秩序。
(4)积极探索入世过程及入世之后,组织改革的新课题: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
转化政府部门职能和政法系统
创建学习型组织
激发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功能
第四节:组织发展
一、组织发展概述
1.组织发展的含义:简称OD,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为提高组织效能,解决本身的问题,并达到组织目标,运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长期地有计划地改善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
2.组织发展与改革
组织的发展是企业组织长期、全面的 全过程的变革创新和发展,是组织结构、人文、科技、管理系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组织的改革往往是发生在组织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组织发展阶段更替的关键时期。
因此两者的研究问题不完全相同。
3.组织发展的特点
(1)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是以有计划地再教育手段来实现改革的策略
(3)是一个动态系统
(4)是让组织成员学习和掌握制定目标与计划的技能
4.组织发展的内容
以人为中心,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以组织结构为中心
第九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
一、组织气氛
1.概念:每个组织的独特风格
2.特性:整体性
3.意义:引发动机、激励行为、改善组织系统、增进组织管理效能
二、组织形象与CI效能
1.概念:建立在良好组织气氛基础上的社会公众与内部员工对整个组织的印象与评价,具体包括产品、服务、领导、员工、公关形象等
2.CI战略:企业识别——借助改变和创新企业的形象,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引
起社会公众和内部员工的注意,取得认同并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CIS——企业识别体系
MI:企业理念识别
BI: 企业视觉识别
VI:企业视觉识别
作用:塑造企业形象、重塑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三、企业与组织的文化建设
1.概念:以企业的组织气氛为核心要素,以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为毛押镖,在长
期经营管理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作风和新闻给准则,是一种使企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念和行为风格。
广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2.内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企业文化行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素
质,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归属感、荣誉感
3.实质:强化CI中深层次的MI部分,对企业精神理念、文化行为、企业形象的
塑造与评估、企业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增强
4.作用:有利于创新、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团队凝聚力与士气
有利于公关和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6.方法: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基础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保障
加强企业精神建设——灵魂、核心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主旋律为核心的经营与大众文化建设。。。。。。。
建设和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