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体系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内容提要】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遇惨败,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由此爆发。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中国革命的方向。随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紧要关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时空坐标】
【框架线索】
null
【知识提纲】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一)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
(1)国内背景:
①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国内阶级矛盾加剧。
②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罢工斗争频繁发生。
④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国际环境:日美加紧侵华和俄国十月革命。
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②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3)导火索: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
null
3.结果: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特点:
(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3)爱国性: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5.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学生和工人是这场运动的主力军,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6.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
null
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5)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开始时间:十月革命后
2.宣传中心:北京、上海
3.主要成果:(1)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null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
(3)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4.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不仅推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早期的斗争实践(1921~1923年)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null
(1)时间:1921.7.23
(2)地点:上海,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3)出席代表:
①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②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
(4)主要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确定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3.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二大
1.时间、地点:1922年7月16日至23 日在上海举行。
2.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3.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
null
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三)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在广州召开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1.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
(1)时间、地点: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首次公开提出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口号,向工人阶级乃至全中国人民表明反帝反封建军阀是中国革命的最迫切的任务,为中国工人阶级指明了革命前进的方向。
(3)意义: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共产党将全体党员和工人阶级统一在共同的政治任务上开展工作。从此,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其他中国人民为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斗争而努力奋斗。
2.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3年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和破坏。4日,京汉铁路工人3万余人举行总同盟罢工。7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在长辛店、江岸、保定等地血腥屠杀罢工工人,工人死伤300余人,造成“二七”惨案。为减少牺牲,保存有生力量,京汉铁路总工会和湖北工团联合会下令暂时复工。这次罢工的失败,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
(四)中共三大
null
1.时间、地点:1923年6月,广州
2.主要内容: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3.意义:所确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国民革命作了准备。
三、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
(一)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的决定。(2)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党派,孙中山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实现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4.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5.意义: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兴起。
(二)高潮:北伐战争
1.条件:
(1)政治基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null
(2)军事基础: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整编国民革命军
(3)政权基础: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4.过程:
(1)1926年歼灭吴、孙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2)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5.结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发动统治;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三)国民革命失败
1.标志: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局部失败。(2)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全面失败。
2.失败原因:
(1)客观方面:帝国主义干涉破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主观方面:陈独秀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共产国际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3.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四)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null
1.特点:
(1)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四个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2.意义:
(1)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本课小结】
巴黎和会风波起,五四运动寻真理。
马列主义把路指,南陈北李约建党。
国共合作齐北伐,吴孙主力纷纷倒。
奈何蒋汪发政变,国民革命终成憾。
【思维导图】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