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限制太多,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认为儿童游戏是本能活动,否认并抹煞了儿童的社会性;从本能、欲望、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游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却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游戏并非只以纯机械的练习和运动的形式来转移过多的能量,或是在紧张之余放松放松,或是锻炼一下以适应生活的要求,或是补偿不能满足的愿望而已。
经典游戏理论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做“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 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1)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愈多,游戏就愈多。低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较多,剩余精力较少,所以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高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就有较多的游戏。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在席勒的《美育教育书简》一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毫无疑义,在这种运动中是有自由的,但这不是摆脱了一般需要的自由,而只是摆脱了某种外在需求的自由。当缺乏是动物活动的推动力时,动物是在工作.当精力的充沛是它活动的推动力,盈余的生命力在刺激它活动时,动物就是在游戏.甚至在没有灵魂的自然界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力量的浪费和使命的松弛,就其物质意义来说也可以叫作游戏 斯宾塞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对游戏的几种形式做了质的区分。
他将游戏分为以下4种:①感知运动器官的剩余精力活动;②艺术审美性的游戏;③具有较高协调能力的游戏;④模仿。他所提出的每一种形式的游戏与巴特勒以及皮亚杰所提出的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以及模仿相对应。这些不同形式的游戏似乎可以通过各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得以说明。有人指出它仅仅得到了经验性的支持而缺乏实证性的支持。也有人指出,它虽然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这些观点似乎有与进化论相矛盾的地方。如该学说声称机体的剩余精力使得有机体从事一些非生产性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常常伴有划的行为,并减少了机体的警惕性,而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只有那些对种系的发展有利的机体行为才能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并加以进化。所以,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这似乎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二) 娱乐论(松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其主要观点是: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限制太多,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认为儿童游戏是本能活动,否认并抹煞了儿童的社会性;从本能、欲望、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游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却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游戏并非只以纯机械的练习和运动的形式来转移过多的能量,或是在紧张之余放松放松,或是锻炼一下以适应生活的要求,或是补偿不能满足的愿望而已。
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三) 复演论(种族复演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而玩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的活动等。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四) 生活预备说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出了“游戏是生活的演习”的观点。
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从“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 作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或“练习说”。新生儿或动物在遗传上承续了一些不够完善或部分的本能,这些本能与生存有关,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练习,使本能更完善,以便日后生活使用。这种游戏行为主要表现在高等动物的幼年期,从进化的角度看,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需要更长的哺育期,它们迅速发育的机体又需要足够的运动量,因此便表现为“无目的”的好奇好动。
二、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经典的游戏理论,由于是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有着明显的从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的标准看待儿童的游戏,否认游戏的社会本质的缺陷;它们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但是它们却或多或少地解释并说明了游戏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却又令人困惑、令人着迷的现象,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它们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
(一) 经典的游戏理论的贡献 由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游戏作出了解释,提供了历史上成人对儿童游戏的看法,许多观点至今还留在人们的心里。经典游戏理论奠定了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限制太多,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认为儿童游戏是本能活动,否认并抹煞了儿童的社会性;从本能、欲望、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游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却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游戏并非只以纯机械的练习和运动的形式来转移过多的能量,或是在紧张之余放松放松,或是锻炼一下以适应生活的要求,或是补偿不能满足的愿望而已。
日后现代游戏理论发展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对游戏分类的影响:席勒区分了不同的游戏形式,把游戏分为物质上过剩的体力上的游戏,审美上过剩的艺术的、戏剧的或象征性的游戏。体力游戏和象征性游戏这两个术语又重新出现在20世纪彪勒和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中。斯宾塞对游戏的形式进行了质的区分,他把游戏分为感觉运动器官的多余活动、艺术—审美的游戏、游戏的较高协调力、模仿,每种方式分别与彪勒和皮亚杰的感觉运动和象征表象游戏、有规则的游戏和模仿的概念相类似。不难看出游戏分类最早源于早期的游戏理论的影响。霍尔的复演论促成了皮亚杰的研究,发展出了游戏的发展论。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帮助布鲁纳提出了有关游戏及发展的思想。对于儿童游戏重过程轻结果的特征的描述,最早源于格罗斯的观点。他指出:当儿童游戏时,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行为的过程,而不是行为的结果。由此可见,此观点可追溯到格罗斯的早期著作。
(二)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限制太多,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如,“剩余精力说”并未能解释儿童即使玩得精疲力竭,也还要游戏;按“松弛说”的说法,成人工作越多,越应该做更多的游戏,而事实并非如此;“复演说”并未解释儿童为什么喜欢玩“太空船”等,这些在当时没有出现的现代科技玩具,该理论不能按照社会规律预测将来社会的变化,这是时代的限制。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的游戏需要,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表现。认为儿童游戏是本能活动,否认并抹煞了儿童的社会性;从本能、欲望、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游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却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经典游戏理论不仅在论述游戏的来源和起因时,所得的结论大都相互重复或相互矛盾,而且在关于游戏的解释方面,都认为游戏必定是某种生物学的意向,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决了部分问题,而对于究竟什么是游戏以及游戏对游戏者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则未能彻底解决,没有真正揭示游戏的本质。游戏并非只以纯机械的练习和运动的形式来转移过多的能量,或是在紧张之余放松放松,或是锻炼一下以适应生活的要求,或是补偿不能满足的愿望而已。对于游戏中的愉悦、欢笑、专注、生机勃勃等,是生物学所不能解释的。在经典游戏理论之后,心理学逐渐在游戏研究中占着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