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人教版语文教案合集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案集)

发布时间:2024-11-04   来源:未知    
字号:

28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㈠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㈡巩固对 骈散结合 句式特点的理解。

㈢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讲解——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

㈠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㈡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从 乐 和 醉 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计划课时: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人新课:

由《岳阳楼记》导入。

二、文学常识:

问: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年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问: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 谪守巴陵郡 的呢?

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讲述: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庆历5年——1045年)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谪

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理想;同一年(庆历六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 年又最高 苍颜白发 ,都是夸张的写法。欧阳修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 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翁亭记》。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三、初步感知文章:

(一)朗读指导

1.朗读本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读到 也 字应有较大的停顿,并注意不同的语气。文中用了21个 也 字结句,大致表达了三种语气,(1)陈述语气(描述景物);(2)肯定语气(介绍人名);

(3)感叹语气(直抒胸臆)。你能各举出一个例子吗?

2.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二)朗读训练

1.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生试读课文。

3.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四、疏通全文大意

㈠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

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㈡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㈢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五、把握内容:

㈠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㈡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㈣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 山水之乐 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 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 乐 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六、布置作业:

㈠熟读课文,争取背过。

㈡了解课文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2.理解词语、句子:

3.理解内容:

(1)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明确: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臵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 醉翁 ,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臵环境?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臵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图画角度: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视觉角度: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4)这一段里的名句是什么?把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二)第2段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理解词语、句子:

3.把握内容:

(1)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 若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 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 山水之乐 ,其乐趣无穷无尽。

(2)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总收,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总收, 山间之四时也 。

(三)第3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2.理解词语、句子:

3.把握内容:

(1) 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 而乐亦无穷 ,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

(2)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

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

(四)第4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四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2.理解词语:

3.分析内容: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卒章显志 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总结提问: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明确:本文抒写了作者 与民共乐 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二、学习写法: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写亭的环境:用 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 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 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 ,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 乐亦无穷 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 三 课 时

一、质疑问难:

(一)个人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困惑,请提出来,先小组内交流、解决。

(二)老师把握文章深度,及时补充、纠正、最后作出肯定。

1.写作特点: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 也 字和24个 而 ,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4)结构严谨巧妙。

以 乐 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2.本文的构思如下:

先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

①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

②命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再观赏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乐趣。

①景:朝→暮;变化无穷;春→冬,景色各异。

②赏景: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

绘 与民同乐图

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

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

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最终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①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山间夕照全景)

②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醉 乐 统一)

3.注意古今成语的意义不同。

原文中一共出现了4个现在一直还在沿有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这4个成语分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④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

1.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作者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

2.上文第(一)段 山间之四时 的 四时 指____。

3.上文第(一)段 乐亦无穷 的 乐 指( )

A.山林之乐 B.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从太守游而乐

三、课文小结:

回顾全文,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引入:滁州城—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

写景: 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醉翁亭记 写人: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归来: 太守归 宾客从 游人去 禽鸟乐

26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㈠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㈡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㈢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㈠反复朗读,感受语言,背诵。

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㈠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㈡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㈠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㈡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㈢难点突破: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畅谈读后感受(略)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㈠检查重点字音、词语的掌握。

㈡抽查背诵。

二、互动探究

㈠讨论美景,体会写法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景物进行赏析,分析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并归纳出其特点。(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引导、点拨)

共同明确:

1.水—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写出了清脆的流水声。作者此时也一定是惊喜万分。(重 音字落在 闻 上,忽然听见水声,读出惊喜之情)。 水尤清冽 全石以

为底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水尤清冽 点落在 尤 字,也正面写出了水——清(板书)

2.石—奇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四个 为 字短语形象地写出了石的千奇百怪(语调应注意抑扬顿挫,读出一种欣喜之感)。

3.树—美。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蒙络摇缀 这四个字,精确

的刻画了树的美(语调应平缓,语速要慢)。

4.鱼—乐 。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怡然 的 俶尔 翕忽 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鱼的情态—— 乐 ,也侧面写出了水之清。(读时要注意 乐 是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语调应是 鱼与人嬉戏 的趣味感)。…… 作者综合运用了先声夺人、比喻、排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手法,为我们勾勒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

㈡体会感情面对小石潭这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作者为什么又感到 悄怆幽邃 这是为什么呢?(板书:乐 凄)

因为这个小石潭四周都是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所以作者感觉到神色凄凉,寒气透骨。

前面小石潭的美景让作者感到欢悦,现在却又使他感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欢悦——凄楚这种感情变化?(请结合作者写作背景来理解)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明确: 一切景语皆情语 ,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洲,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除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文人,他时刻牵挂着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尽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呢?

(板书:寄情山水 )

三、学习小结

㈠内容小结: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写小石潭的石、水、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痛苦的情感。

㈡方法归纳:游记里各种描写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作,精炼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指导背诵

欣赏这么优美的景色,难道你不想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印入你的脑海吗?下面就

请你挑选出你最欣赏的文段来背诵,看谁背得快,背得多,计时(检查两三人)

五、教师总结

《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也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

六、作业布置

观察你上学路上的景色,用移步换景或定点特写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石——奇

乐 水——清 寄情山水 凄

鱼——欢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 。朗读、背诵全文。

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㈠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以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的美文妙句让人回味无穷;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岳阳楼上,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㈡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 重修岳阳楼 ,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

㈢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就在

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㈣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 文正 ,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㈤文体简介: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 记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检查预习

㈠给加点字词注音

谪(zhé) 属(同 嘱 zhǔ) 霪(yín)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冥冥(míng) 谗(chán)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怒号(háo) 汀兰(tīng)把酒(bǎ)

㈡断句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三、分组合作学习。

要求:划出疑难语句,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衔远上,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广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被降职远调的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第 二 课 时

一、用上节课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五六段

重点语句翻译: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月不晴(的时候),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起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啸,猿啼叫。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他人的诽谤和讽刺的心情。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一切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着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极点了。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少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国君担忧。

7.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二 、分类积累

㈠一词多义

1.属: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通 嘱 ,嘱托)属(zhǔ)引凄异(连续)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类

2.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3.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物、景象)予观夫巴陵胜状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走马观花/坐井观天(观看、观赏)

4.备: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德才兼备(具备、具有)

攻其不备(防备) 关怀备至(表示完全)

5.一:一碧万顷(一片) 长烟一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 一鼓作气(第一次)

6.微:微斯人(没有) 谨小慎微/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细小)

7.乃: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 乃悟前狼假寐(才)

8.异:或异二者之为(不同) 属引凄异(怪异)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

人教版语文教案合集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案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