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发布时间:2024-11-08   来源:未知    
字号:

目录

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2)

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9)

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17)

第1 页,共22 页

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说明:本资料为2017复试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复试常考题型及难度全真模拟预测。————————————————————————————————————————一、名词解释

1.海积地貌

【答案】海积地貌是指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形。其类型主要有:①海滩,即平行于海岸线延展的平缓堆积地形;②沿岸堤,是指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沙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③砂坎,是指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④砂嘴,是指在海湾处由泥沙堆积形成的,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⑤泻湖,是指被砂坎、砂嘴隔离的海滨浅海湾;⑥连岛砂坝,是指岛屿靠海岸一方,泥沙堆积成的,可使海岛同海岸连接起来的堆积地形:⑦海积阶地,是指由海水的堆积作用和海岸的上升而形成的海边平坦宽阔台阶状堆积地形。

2.自然地带性

【答案】自然地带性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广义的理解认为,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主张地带性主要是指纬度地带性,即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一面的带状变化。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也有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3.生态平衡

【答案】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出的稳定状态。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少变,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或自然平衡。

4.湿度

【答案】湿度是指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石、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主要有: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5.远日点

【答案】远日点是指地球最远离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旱反时针方向。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时的位置则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第2 页,共22 页

6.冰蚀地貌

【答案】冰蚀地貌是指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地貌特征显著,有的像岩石盆;有的像羊的背部,学名为羊背石,由岩性坚硬的小丘经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状似羊背。代表性的冰蚀地貌有冰斗、冰川谷、刃脊和角峰等。冰斗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

7.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答案】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是指水分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利用的难易程度,能被吸收利用的水分称有效水,不能被吸收利用的水分称无效水。植物从一定体积的土壤中能吸收利用的水量,取决于土壤质地、导水性、土壤中实际含水量、根系的密度和吸水能力以及气象条件。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反映了土壤水分的数量和能量水平,也反映了土壤水分的吸持和运动状态及被植物利用的难易程度。

8.地壳

【答案】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其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也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海洋厚度较小。

二、分析题

9.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案】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气候还随时间发生变化,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之所以有气候差异,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有辐射因了,大气环流和地表性质等。

(1)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变化引起的。

①地球辐射平衡温度

地球辐射平衡温度对形成现阶段的气候具有基本的重要性。任何物质都可以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一种形态,但其转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气态转变为液态和固态,温度必须低于临界温度。只有地球平衡温度适合于液态水存在。地表温度不仅永远低于水汽临界温度(647K),而且也常低于冰的融解温度,所以在地球表面上水汽可以发生相变。地球上同时具备阳光、空气和水,使

第3 页,共22 页

生命得以存在。

②地球上的天文气候

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假想的简单气候模式,称为天文气候。在假想气候条件下,地表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仅仅取决于日地相对位置,而具有明显、严格而单调的周日、周年变化和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性。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

a.日地距离。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为一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日地距离不断改变,地球获得太阳辐射能也随之变化。

b.太阳高度。在气候形成中,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太阳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球表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c.口照时间。地球自转形成了地球表面的昼夜交替。除极圈以内地区外,一口可分为昼夜两部分。从口出到口没的时间称为口照时间或昼长时数,是地理纬度咖的函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显然与口照时间成正相关。

(2)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地表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气团形成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同性质气团发生移动,而气团的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不同纬度的不同环流形势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也不相同。

(3)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与环流因子的影响而作用于气候。任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即气候现象是结合所在的地理环境而出现的。地理环境使得地球气候既具有纬度地带性,又具有非地带性特征。因此,离开地理环境无从分析气候成因。

10.土壤圈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土壤圈的概念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与其它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2)土壤圈的地位土壤圈是联结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非生物的无机界与生物有机界联系的中心环节。

①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上,是地球各圈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

②土壤圈是一个开放的物质与能量系统,与地理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和转化。地理环境中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不断向土壤输入,引起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也以相反的方向由土壤向环境传递,引起地理环境产生变异。

③土壤是地理环境中生命的发展条件,它与有机体共同构成陆地生物圈的原始结构单元,即生物地理群落。它在能量的积累和再分配,以及在保持有机体生命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循环等方面起着全球性的作用。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4 页,共22 页

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