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8-06-06
作者简介:
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
业教育经济管理,农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与体系建设研究》(HB07BJY004),主持人:曹晔。No.22,2008
Vol.29
GeneralNo.548
2008年第22期
第29卷总548期
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
“三农”职业教育辨析
曹
晔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对农业、农民、农村变化的研究表明,农业领域中的种养业仍然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种养业农业职业教育仍然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民职业教育的规模远大于农村职业教育,我国中初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农民职业教育。而农村职业教育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职业教育,还包括大量非农业职业教育,但农村职业教育在现阶段不宜被泛化。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区别;联系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8)22-0005-05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来解决“三农”问题。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对农村、农民、农业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2002年和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03年的全国农村教育会议都把“三农”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三农”和“三农”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深刻认识。
一、农业职业教育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农业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农业的认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农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农业条的定义是“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日本京都大学主持农学原论讲座的坂本庆一教授认为,农业是“通过地球生态圈中构成生命系统的特定生物的利用和培养,为获得实现人类的‘生’所必需的物质和信息而进行的人类的主体性和有计划的营生”。目前我国教科书中一般认为,农业是人类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人的劳动去协调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
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一个生产部门。农业一般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但农业包括的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因划分国民经济有别而不完全相同。在我国现阶段,从农业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来划分,有狭义和广义农业之分。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或指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和渔业。
农业的重要角色是产出大量的粮食,确保全球食物安全。没有足够的粮食,人们就无法生存、学习、工作和发展;没有足够的食物,人们将被饥饿甚至被疾病所困扰;没有农业的发展,整个经济的发展前景将是黯淡的。世界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成为这些人们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他们生产自己所需要的食物,同时解决就业,并通过生产食物获得收入。
由于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由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生活服务、信息、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等生产和劳动部门组成的国民经济中,农业处于基础地位。任何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以本国农业为基础,就必须依赖外国的农业为基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人口大国,人多地少,农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政治稳定、粮食安全、主权独
5
立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农业的基础地位更为显著。
一般来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规律,任何国家都是如此。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产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不超过5%,我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80年的35%下降到2007年的11.7%。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农业所占比重还会不断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的基础地位下降,农业为社会提供衣食产品的作用以及支撑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的功能并没有减弱。比重下降是相对而言的,绝对来讲,农业生产的规模、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仍在增长,人均农产品的占有量都需要不断增加和提高。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所占比重虽小,但人均占有量远大于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农业是一个产业概念,传统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现代农业已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向纵深发展。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内涵不断延伸,外延不断扩展,其中一部分内容被分离出来,成为独立于农业生产单位之外的一些新兴行业,如种子、饲料、肥料或者银行、保险、信息服务等。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的服务体系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但为农业服务的人员不断增多,如在美国,农业劳动力只占2%,而为农业提供良种、机械收割、供、销、贮、加工、运销、信息、信贷等服务的人数占社会劳动力的10%左右。[1]可见,现代农业从以生产为中心发展为以服务为中心。鉴于这一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把现代农业部门称为食品与纤维系统,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日本农林水产省则把农林渔业、关联制造业(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关联投资、饮食业和关联流通产业(商业、运输业)统称为农业与食物关联产业。他们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产前投入部门包括为农场提供一切生产要素的经济部门,如农机、种子、饲料、农药、化肥、燃料的生产和供应,以及农场建筑、农业研究、农业信贷和保险部门;产中农场生产部门,包括各种类型的农、牧、渔、园艺农场;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部门,包括各种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和销售部门。产后部门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农业的这些发展变化,一方面,使得农业职业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农业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农业职业院校或农村职业教育所能涵盖的,农业职业教育越来越泛化,农业职业教育既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可以为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尽管农业内涵越来越宽泛,职业教育为农业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广,但农业领域中的种养业仍然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种养业农业职业教育仍然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业的比例利益普遍较低,农业职业教育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198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农林类专业在校生数为71.12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24.27%,而到2003年农林类专业的在校生仅为46.79万人,所占比例仅为4.4%,绝对数和相对数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无论是相对于11.6%的农业产值比例,还是相对近3亿多的农业劳动力而言,均显得微不足道,与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二、农民职业教育
关于“农民”一词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模糊而歧见纷出的。杜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曾感叹道:
“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难。”[2]
也有学者更加深刻地指出,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等级、社会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社会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等。
历史地看,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民一直作为一种职业被长期沿袭下来,即农民仅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长期专门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生产劳动。从古代文献中可以作进一步解释,
《说文解字》曰:
“农者,耕也、种也。”
《汉书・食货志》载: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传统西方社会对农民也有同样的认识,美国的埃弗里特・M・罗杰斯在回答“谁是农民”的问题时指出:
“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定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都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虽然并非完全需要),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因此,农民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者。”[3]新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传统农民的解释是:从本质特征上说“要受外部权势的支配”是传统农民与“其他农业生产者”的根本区别,
“在农民社会,生产品及劳务不是由生产者直接交换,而是被提供给一些中心来重新分配。剩余的东西要转移到统治者和其他非农业者手里。这种分配权力往往集中于一个城市中心”。阶级分析学说作为现代社会中最为常见的,又相对开放的社会理论,在研究社会分化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农民又是一个阶级,一般与地主阶级相对立,是没有土地或只占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利益群体。
6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逐渐进入工业化社会,工业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社会主流趋势,出现了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由于各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不同,转移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农民这一概念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农业与非农产业一样,完全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农业从业者和工业、服务业从业者一样有着可比的劳动工资,农业资本与其他产业资本有着可比的投资收益。“现代农民”是农业的投资者和生产者,是“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基本单位是劳动者个体。因此,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farmer)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是经营农场、农业的人,这个概念与渔民、工匠、商人等职业并列,在法律上都是市民,只不过从事的职业有别。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低,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依托农业还难以维持生计,许多农民通过兼业经营来维持生计,农业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职业,因此,发展中国家农民一般不称为farmer,而称之为peasant。
在我国,农民作为一种身份,是源于对居民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历史上,按照居住地人为地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户籍制度严格限定了农民的身份,他们曾一度被死死地束缚在土地上,难以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自主权和社会流动性增强了,职业也从单一走向多元,但农民的身份仍难以改变。
关于当代农民的涵义,目前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说法也比较多,但“劳动者说”、
“人口说”、“户口说”在诸说法中占有主导地位,有学者对其进行了高度概括认为:
“各种说法大致可分为两个角度、三个层次。两个角度是职业角度(即是否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户籍角度(即是否属于非商品粮的农村户口)。三个层次:一是指以土地等为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种植、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劳动者,这是狭义的农民;二是指属于农村户口,并从事广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三是指农村总人口,这是最广义的农民(包括城市职工到农村承包荒山、荒地者)。”[4]
从职业角度来看,对农民内涵的解释有“农业劳动者说”和“农业人口说”。“农业劳动者说”是狭义的农民概念,指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人,从外延上说,包涵了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生产农产品的劳动者,诸如粮农、果农、菜农、牧民、渔民等。我国以此内涵统计的农民现在大约有3亿多人。“农业人口说”认为,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及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其外延上不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还包括由农业劳动者所抚养的
人口。
从户籍角度来看,对农民内涵的解释主要有“农村劳动者说”、
“农村人口说”、
“农业户口说”。“农村劳动者说”认为,农民是农村劳动者,具体来说农民是指在农村这个特定区域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外延上包括若干阶层,即农村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智力型职业者、乡镇企业职工、农业劳动者、雇工、外聘工人、无职业者等。“农村人口说”认为,农民就是农村人口,具体指在农村这个特定区域从事各种职业及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外延上包括农村劳动者以及由他们抚养的人口。与“农村人口说”相似的提法还有“乡村人口说”,即认为农民就是乡村人口,就是除市镇人口以外的人口。“农业户口说”是对农民最广义的理解,认为农民是具有农业户口的人,不论这些人实际从事何种职业、在什么地方履职以及以什么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只要是农业户口的人就都是农民。按照这一内涵,现在我国大约有8亿多农民。目前“农业户口说”受到理论界的指责最多,但是现实中这8亿多农民确实是同一个利益群体,尽管这一群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目前许多关于农民的统计分析,一般均指“农业户口说”。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正处于职业分化和社会分层阶段,这既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农民的职业和社会阶层还很不确定。比如,我国已从农业中转移出1.2亿多人,但绝大多数转移出去的农民还只能被称为“农民工”。他们虽是现代工业的产业工人,但不是现代都市的居民;他们的收入只允许他们“城市挣钱,农村生活,外出打工,家在农村”;他们还没有能力举家迁移到城市,他们是长年奔波于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的两栖人;他们是工业化的脊梁,但却是城市化的矮人,他们是现代化都市的建设者,但却是现代化都市的边缘人。
因此,尽管当前农民的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许多农民工的根还在农村,农民的身份还没有改变,近期内大部分还难以改变,农民作为一种身份在我国仍具有现实性。鉴于以上分析,农民职业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最大的职业教育,农民遍布城乡,分散在各行各业,农村职业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职业教育的需要,农民职业教育的规模远远大于农村职业教育,我国中初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农民职业教育。许多调研表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生源70%以上是农业户口。2006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总数17.77万所,农民技术培训学校为15.1万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结业5567.25万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结业4520.58万人。国家也充分认识到农民职业教育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2004年国家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7
阳光工程,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大规模的农民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三、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存在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包含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丰富内涵的综合体,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空间形式;既是一个社会概念,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历史性和过渡性。农村的范围和农村经济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后来,
“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5]。工业革命以前,社会分工水平还比较低,从总体上看人类处于农业社会,农业在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农村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城市的规模数量和经济辐射力很小。工业革命以后,农村自然经济迅速肢解,农村经济地位逐渐下降,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农业份额不断下降,农村经济,尤其是非农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但农业生产率提高却相对缓慢,城乡差别明显扩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现代工业开始武装农业,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界限正趋于消失,人类开始向城乡融合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与以上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相适应,农村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古代型农村、近代型农村、现代型农村。现实中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同时存在着落后国家的古代型农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近代型农村,以及发达国家的现代型农村。
不同国家和地区划分城市和农村的具体标准是不同的,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以人口数划线;以行政中心为城镇;以市政服务或住房情况而定的;兼顾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和经济职能等多种因素;还有不分城镇和农村的,如联合国依据人口集中度将居民人口超过2万人的居民点称为城市地区,其余广大地区为农村。德国学者拉采尔(F.BatZel)1903年从地理角度进行划分,认为城市是指交通方便、房屋密集的地区,而农村的自然形态特征是人群和房屋的分散。意大利学者波贝克(H.Bobek)1927年从经济功能角度进行划分,认为农村主要是进行田园式劳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非农经济活动的发展,当代中国农村迎来了一个多变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时代,以往那种人口密度低、与固守传统的价值观念相联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农村概念已无法容纳当代农村的内涵。人们很难给“农村”下一个理想的定义,这不仅由于当代农村拥有多样化的景观、经济和人口,而且因为城市和农村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既存在着一个被称为“城市边缘区”[7]的过渡交接地点,同时也存在着具有城乡混合特征的乡村城市。1983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由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UNCRD)召开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问题会议上,专家提出,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连续体,要比城市和农村的二分法更适用。[8]事实上,城市连续体可以被看作是由乡村、乡村城市、城市边缘区和城市组成的一个变化着的混合体。
受行政体制、历史传统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各国采用的城市和农村的定义差别极大。虽然对城市和乡村进行截然的划分是不科学的,但出于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人们还是根据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职业构成和城市设施等因素对城市和乡村加以界定。根据我国的市、镇建制标准,得出我国城市是指区域性中心城市,包括中央直辖市、地级市和一些相当于地级市职能的一些建制较早的县级市;乡村城市是指县域中心城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乡村是指集镇和村庄及其所管辖的区域组合。这样农村概念,主要包括上述界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边缘区(郊区)、乡村城市和乡村三大部门,在地域范围上泛指介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区之外的广大空间系统。据统计,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年末总人口367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生产总值为132272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为63.2%,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086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59.3%。而地级以上城市三类中等职业学校(中专、技校、职高)在校生数所占比例为77.93%(2002年)①,说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而与人口的关系不大,农村职业教育所占的比例较小,不足1/4。
由于当代农村产业包括农业和非农业,因此农村人口包括农业人口和农村非农业人口,这在中外都是一致的。美国生活在乡村、从事劳动的乡村人口不足乡村人口的25%,其余是生活在乡村、但本身不参加农业劳动的乡村非农业人口。[9]当代中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并据此向工业化、城市化迈进,许多农民已转入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逐渐转为非农行业,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兼业特点。[10]因此,居住在乡村的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农村产业和居民的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职业教育,包括大量的非农业职业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许多农村职业教育开始向县城聚集,形成了许多综合性的职业学
8
AnalysisonVocationalEducationof
“NewCountry,NewPeasantandNewAgriculture”
CaoYe
(ResearchInstituteforVocationalEducation,HebeiTeachers'CollegeofTechnology,
QinhuangdaoHebei066004,China)
Abstract:Studyonthechangeofagriculture,peasantandcountryshowthat,plantingandbreedingarestillcorecontentsofmodernagriculture,andplantingandbreedingvocationaleducationarealsoimpor-tantcontentofagriculturalvocationaleducation.Thescaleofpeasantvocationaleducationislargelybig-gerthanruralvocationaleducation,andthesubjectofelementaryandsecondaryvocationaleducationinChinaispeasantvocationaleducation.Ruralvocationaleducationisn'tcompletelytraditionalagriculturalvocationaleducation,anditalsoincludelargequantitiesofnon-agriculturalvocationaleducation,butru-ralvocationaleducationshouldn'tbegeneralization.
Keywords:agriculturalvocationaleducation;peasantvocationaleducation;ruralvocationaleducation;dif-ference;linkage
校,最为典型的是县级职教中心。
目前,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了更加广泛的内涵。2003年在河北保定市召开的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上,一些国外学者指出:目前对农村教育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就是把“农村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在农村的教育,这不是全部的,农村教育应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甚至有的学者主张不应把“农村教育”列为国际通用概念。[11]
国内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农村教育的区位概念应该转化为功能概念,即农村教育应该被定义为: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固然包含着农村中的教育,但不囿于农村中的教育。这种教育既可能发生在农村,也可能发生在城市。既指农村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功能,也指城市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功能。概言之,是指中国当代各级各类教育
要努力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12]由此,可以引申
为“农村职业教育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事实上,这一提法是由于混淆了农村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民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所致。笔者认为,只要城乡存在,农村职业教育就不应泛化,更不应该消失。
[注
释]
①从2003年开始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对职业高中不
再分城乡统计。
[参考文献]
[1]张灿民.刚性约束:对加强农业面临难题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0(4):3-9.
[2]Eatwell,John.TheNewPalgrave:ADictionayofEco-nomics[M].TheMacmillanPressLtd,1987.[3][美]埃弗里特・M・罗杰斯,等.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6]何菊芳,季诚钧.从农村、农民特性看农村成人教育[J].成人教育,2004(8):3-4.
[7]宋家泰.人文地理学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8]中国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9]陈华山.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傅晨.中国农村改革热点和重大问题研究[M].太
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11]孙志河.教育为农村转型服务———2003年国际农
村教育研讨会综述[J].职教论坛,2003(5):32-33.[12]张乐天.重新解读农村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
2003(11):19-2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