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纤维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纤维研发链条下的碳纤维工程化研发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吉林、山东、江苏、山西、辽宁、安徽是我国传统的碳纤维工程化研发的基地,而近年来,河北、上海、陕西逐步成为新兴的碳纤维工程化研发基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工程化研发与建设中来。同时,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也积极参与了碳纤维的产业化建设。 我国碳纤维主要生产企业 华皖碳纤维,国家已批准在安徽蚌埠建立500t/aPAN原丝和200t/a碳纤维生产线,总投资过亿元。PAN原丝采用亚砜一步法,技术由国外引进;产品以12K的T300级碳纤维为主,并准备引进成熟的预浸料生产线。华皖集团(原蚌埠灯芯绒集团公司)二期建设规模将使碳纤维产量翻一番,达到400t/a,下游产品的开发也列入发展规划。 中宝碳纤维责任有限公司在浙江嘉兴。拟建400t/a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部分引进技术和设备,投资数亿元,并配套300万m2预浸料。该项目国家已批准,并积极开展了前期论证和考察工作。根据国内外市场动向及投资与回报等因素,暂缓建立碳纤维生产线,而集中力量开发预浸料等下游产品。同时,还成立了浙江省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全面推进碳纤维事业。 山东威海光威渔具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钓竿生产,碳纤维预浸布的规格有30余种,根据发展趋势,有可能向上游即PAN基原丝和碳纤维发展。此外,山东省东营生产力促进中心也在考虑招商引资建立碳纤维生产线,认为石油等工业是碳纤维的潜在市场。 北京化工大学与吉化公司树脂厂,将依靠自己的技术建立500t/a原丝和200t/a碳纤维生产线。放弃硝酸法,采用亚砜一步法技术路线生产原丝。目前,正在进行中试实验。 中钢集团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小丝束碳纤维生产基地,已向用户提供50余吨小丝束碳纤维。目前,该厂正在建立新的小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扩大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制碳纤维已有30多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中期,建成我国第一条纤维中试生产线;在90年代末期,又建成我国第一条吨级粘胶基碳纤维生产线。目前该所与扬州聚酯责任有限公司共建碳材料联合实验室,研制高性能PAN基碳纤维,并准备在扬州建立产业化基地。此外,山西榆次化纤厂是我国唯一用亚砜一步法生产PAN基原丝达数十年的单位,目前仍在生产。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当前发展态势有以下几个特点:投入力度大;规模大;参与单位多,特别是大企业的参与;起点高,采用多项新技术、新工艺;自动化程度高,工控、程控在线配套使用;逐步建立起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方法,特别是在线检测。 碳纤维新产品开发 骨骼组织医用材料利用经过化学方法处理过的碳素纤维,修补或置换骨骼组织一段时间后,碳素纤维会被一层具有类似真正软骨机能特点的组织所覆盖,可降低人造骨骼或组织在植入人体后的排斥问题,但是较脆易断问题仍有待解决。另一项新产品为以液压为动力的碳素纤维人工膝关节,虽然其外表不太美观,但在速度、力量与灵活性方面并不比真的肌肉与骨骼差。 电脑断层扫描机的感应器是由内装10大气压氦气的密封箱所构成,利用X射线将氦气激发成电离子,电脑再由氦电离子数量的计测描绘出人体的断面影像。氦气压力愈高,断面影像愈清晰,但机器壁愈厚,X射线的减衰愈大,所能激发的氦气也愈少,影像效果因而变差。如果压力容器由碳素纤维复材制成,软X射线领域的减衰可降为1/10,性能将大为提升。 现行锂电池的集电体大都采用金属铝或铜,因而在缠绕使用时容易发生破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在碳素纤维中加入金属来制造集电体(三菱材料)。其正极的集电体采用铝与碳素纤维,负极的集电体采用铜与碳素纤维的混合物。其次,二次锂电池中碳薄膜是正极或负极的重要材料,因碳薄膜的种类决定了二次锂电池的功率、充放电效率及寿命。 燃料电池使用氢气作为燃料,其关键材料在于纳米碳管(Nanotubes,或称为纳米碳素纤维Nanofi鄄bres)。纳米碳管是由石墨中一层(单壁),或若干层碳原子(多壁)卷曲而成的管状纤维,比重只有钢的1/6,而强度却是钢的100倍,若连接成绳索,并不会被自身重量所拉断,管内可以充填其他物质或吸收氢气,也可以用来发射电子,运用于二极体。1997年由NortheasternUniversityBoston合成的纳米碳管,据称可以储存相当自身重量70%的氢气,但因制造资料没有公布出来而广受质疑。燃料电池用的纳米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