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练习题不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4-11-12   来源:未知    
字号: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如图是番茄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图中A、B两处用于根代谢活动的酶不同

B.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原因

C.在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对K+的吸收

D.氧分压为8时,AB曲线最可能演变为M2形态

2.将大小、长势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两组植物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如图

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6h时,两组幼苗都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

腾作用失水和根细胞失水

B.6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

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

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一般情况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K+、NO3﹣是主动运

输,需要根细胞呼吸作用提供ATP

3.下列对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

B.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C.精确的模板可保证DNA复制不出现任何差错

D.患伴X显性遗传病的女性后代均为患者

4.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将带“皮”的半边茎

插入两烧杯中,如图所示。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

30min后出现的形状如图,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由于甲中是高渗溶液,乙中是低渗溶液,所以就出现了甲内卷,

乙外翻的现象

B.由于甲是高渗溶液,乙是低渗溶液,甲吸水乙失水,所以就出

现了甲内卷,乙外翻的现象

C.由于甲是高渗溶液,乙是低渗溶液,甲失水乙吸水,又由于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b侧细胞伸缩性更大,所以就出现了甲内卷,乙外翻的现象

D.由于甲是高渗溶液,乙是低渗溶液,甲失水乙吸水,所以就出现了甲内卷,乙外翻的现象5.对下列所示图形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曲线b

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第1页(共13页)

第2页(共13页)B

在其它条件适宜、底物充足的情况下,酶的浓度与酶作用底物的消耗速率之间的关系符合图中曲线②

C

图中的甲和乙分别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的两种细胞器,在光照充足时,甲中代谢所需的原料,来自细胞内和细胞外

D

该图表示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和过程③均产生[H]

6.神经细胞膜上有一种钠﹣钾依赖ATP 酶,这种蛋白质的一面有一

个ATP 结合位点和三个Na +结合位点,有两个K+结合位点,如图所

示将Na +从细胞内逆浓度梯度排出,将K +从细胞外逆浓度梯度运入,

这一过程利用ATP 供能,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Na +和K +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转运,该过程不能说明细胞膜具

有一定的流动性

B .上述过程使神经细胞重建原来的离子平衡

C .若受到刺激时钠通道开放会造成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的反极化现象

D .若该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中,适当降低溶液中的Na +溶液(低Na ),则神经细胞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的最大幅度将降低

7.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促甲状腺激素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甲状腺细胞

B .线粒体产生的CO 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质基质

C .海带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碘

D .将采用酶解法制备的原生质体置于蒸馏水中,原生质体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涨破8

.图为

Na +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选项Na +进细胞Na +出细胞

A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B

被动运输被动运输C

主动运输被动运输D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第3页(共13页)A .A B .B C .C D .D

9.利用渗透作用实验原理可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致范围。将细胞液浓度相同的某种植物细胞(如图所示),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出现右侧a ~d 四种细胞状态,则细胞液浓度位于下列哪两个细胞之间(

A .c ~b

B .a ~c

C .a ~d

D .d ~c

10.用2mol/L 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 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润某种植物细

胞,得到其原生质体变化情况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 .该细胞不可能是分生区细胞

B .AB 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 .EC 段表明细胞已经失去选择透过性

D .视野中观察到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不能据此判断该细胞正在

失水

11.用酶解法除去新鲜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将其置于0.3g/mL 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原生质体一定能发生()

A .质壁分离

B .渗透失水

C .颜色变浅

D .吸水力减小

12.如图实验装置所示,一段时间后,含液体②的半透膜袋萎缩,而含液体

①的半透膜袋坚挺变硬,请推测三种溶液的浓度关系为()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①<②<③

13.如右下图所示U 型管中间被一种能允许水分子通过而二糖不能透过的半

透膜隔开,现在两侧分别加入0.1mol/L 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若向U 形管右侧加入某种微量物质(不影响溶液浓度),右侧液面高度上升,那么加入的这种微量物质最可能是()

A .两侧液面高度不变;蒸馏水

B .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衣藻

C .两侧液面高度不变;麦芽糖酶

D .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胰岛素

14.在一个新鲜萝卜中挖一凹槽,在凹槽中放入浓盐水.一段时间后,

萝卜变软,凹槽中水分增多.下列图示的实验与此实验原理差异最大的是()

A

.B

.C

.D

15.轮作是农业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农民在同一块田里种植的作物种类会因年份或季节有所不同,也就是有计划地更换作物种类来种。结合图分析,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长期种植水稻

会导致农田的Mg 2+浓度增高

B .轮作是针对同种作物的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选择性

吸收而采取的措施

C

.轮作有利于不同种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作物产量

第4页(共13页)D .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对地力无影响

16.如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蛋白通道,通道蛋白是横跨生物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选择性。①②③④对应d 、c 、b 、a 四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甲、乙为构成生物膜的分子,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此结构可能是线粒体膜或叶绿体膜

B .甲构成生物膜基本支架,生物膜的结构特性主要取决于甲,功能特性主要取决于乙

C .分别符合①②③④四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有:组织细胞吸收O 2、Na +进入神经细胞、根细胞吸收Na +、海带细胞吸收I

D .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事实.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甲和乙

17.在用紫色洋葱A 及B 的外表皮细胞分别制成的5个装片

上依次滴加5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相同时间后原生质体

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紫色洋葱A 比

B 的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高

B .两种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都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

是乙和丁

C .将处于乙浓度蔗糖溶液中的紫色洋葱A 外表皮细胞的装

片置于清水中,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 .实验后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紫色洋葱A 、B 外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关系为丙浓度中的小于戊浓度中的

18.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 ,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

围溶液中存在24Na 。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后加入某药物和ATP ,

测得周围溶液中24Na 的量如图所示。据图作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加入某药物后,溶液中24Na 的量不再增加

B .加入ATP 后,细胞中24Na 的量减少

C .“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ATP 水解

D .“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呼吸

19.如图P 1、P 2为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可通过)制成的结构,且在如图的小室内可自由滑动。A 室内蔗糖溶液浓度为0.3g/mL ,B 室内葡萄糖溶液浓度为0.3g/ml ,C 室

内麦芽糖溶液浓度为0.3g/ml ,实验开始后,P 1、P 2分别如何移动()

A .P 1不动、P 2不动

B .P 1向右、P 2向左

C .P 1不动、P 2向左

D .P 1向左、P 2向右

20.如图是在不同情况下烧杯中溶液里的水通过半透膜进出透析袋,

使透析袋内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下列关系关于甲乙丙丁四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5页(共13

页)A .甲图C 点时,透析袋内渗透压等于烧杯内的渗透压,进出细胞水分达到平衡

B .丙图表示在A 到B 时间内透析袋内蔗糖浓度小于烧杯内溶液浓度

C .丁图C 点时,透析袋内渗透压最接近于烧杯内的渗透压;只要时间足够长进出乙丙两图透析袋的水分也会达到平衡

D .当透析袋能选择性地向烧杯内吸收溶质时甲图的曲线是正确的;如果透析袋是全透,且袋内的浓度大于烧杯的浓度时乙图是正确的

21.如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不允许二糖及多糖透过),装置溶液A 、B 、a 、b 浓度分别用M A 、M B 、M a 、M b 表示,图2、图4分别表示达到平衡后,图1、图3液面上升的高度h 1、h 2.如果A 、B 、a 、b 均为蔗糖溶液,且M A >M B ,M a =M b >M A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平衡后,漏斗内溶液浓度M a 大于M b

B .平衡后,漏斗内液面上升高度h 1>h 2

C .平衡后,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度相等,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D .若再向a 、b 中加入等量的蔗糖酶,漏斗内外液面最终会齐平

22.如图表示动物肌肉细胞细胞膜转运部

分物质示意图,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

A .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

B .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方式与细胞吸

收脂肪酸相同

C .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直接驱动力

不是ATP

D .Na +既可顺浓度梯度运输也可逆浓度梯度运输

23.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既可在细胞

内以乙酰CoA 为原料合成,也可以LDL (一种脂

蛋白)的形式进入细胞后水解形成。如图表示人体

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其中①②③表

示促进或抑制的过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胆固醇在细胞中合成的场所是高尔基体,它是

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B .血浆中的LDL 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胞吞

方式进入细胞,这一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性有关,

需要消耗

ATP

第6页(共13页)C .从图中分析可知,如细胞内胆固醇过多,则会有①②③的反馈调节过程,①为抑制,②③为促进

D .如果生物发生遗传性障碍,使LDL 受体不能合成,则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将下降.ACP 在不同浓度金属离子中的相对活性

24.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研究细胞膜通道蛋白的科学家,其之前发现的

AQP2水通道蛋白存在于集合管细胞膜上。某科研小组对蛋白AQP2进行了相关

实验:选细胞膜中缺乏水通道蛋白AQP2的肾集合管细胞放在等渗溶液中进行相

应处理,一段时间后,再放在低渗溶液中测定水通透速率,处理及结果如下。下

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实验组号

在等渗溶液中进行的处理Ⅰ

向集合管细胞注入微量水(对照)Ⅱ

向集合管细胞注入蛋白AQP2的mRNA Ⅲ

将部分Ⅱ组细胞放人含HgCl 2的等渗溶液中Ⅳ将部分Ⅱ组细胞放入含抗利尿激素的等渗溶液中

A .Ⅱ组与Ⅰ组对比说明蛋白AQP2能通过主动运输提高水的通透速率

B .Ⅱ、Ⅲ组对比说明HgCl 2能降低水通透速率,因为HgCl 2阻止了蛋白AQP2的mRNA 的翻译

C .注入蛋白AQP2的mRNA 的集合管细胞将AQP2通过内质网合成、加工并运至细胞膜

D .抗利尿激素能调节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能与调节细胞膜上蛋白AQP2的数量有关

25.如图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示意图,其吸收肠腔中低浓度的葡萄糖,有关图示信息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和Na +时使用的是同一载体

B .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 .K +以主动运输方式从组织液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D .Na +进入和转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都是协助扩散

26.如图表示洋葱表皮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细胞吸水力和细胞壁内

部结构相对体积(正常状态为1.0)的相互关系图解。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A .若将该细胞置于0.3g/mL (浓度高于细胞液)的蔗糖溶液中,则该细

胞会发生B →A 过程,在滴入清水后,又会发生A →B 过程

B .若将该细胞置于0.1g/mL (浓度稍高于细胞液)的KNO 3溶液中,则

该细胞只能发生B →A 过程,而不能发生A →B 过程

C .若将该细胞置于0.5g/mL (浓度大大高于细胞液)的蔗糖溶液中,则

该细胞会发生B →A 过程,在滴入清水后,不会发生A →B 过程

D .当细胞处于A 状态时,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充满的是外界溶液

27.科学家将两种甲乙植物的叶片以不同温度处理,然后测量这两种植物叶片的离子渗漏量(叶片细

胞内的离子通过细胞膜渗漏到细胞外的情况)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高于52℃的环境中植物甲不能正常生长

B .植物乙有可能生长在高温干旱地区

C .升高温度能加速载体对离子的转运速度

D .离子渗漏透出细胞,说明生物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2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脂人群相对增多。脂

类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运送,并可与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受

体相结合,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如图所示)。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

A .图中物质X 很可能是具有识别功能的受体蛋白

第7页(共13页)B .与血浆脂蛋白结合后,物质X 会进入细胞内,并在溶酶体酶的作

用下被水解为氨基酸

C .该过程的完成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D .该过程需要消耗ATP 直接提供的能量

29.如图表示培养液中K +浓度及溶氧量对小麦根系吸收K +速率的影

响。下列有关两曲线形成机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曲线ab 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 +载体未达到饱和及能量充足

B .曲线bc 、fg 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 +载体的数量有限

C .曲线cd 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内K +过多而大量排出

D .e 点表明植物根系可以通过简单扩散方式吸收K +

30.某同学通过下列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用带有一个小孔的隔板把水槽分成左右两室,把磷脂分子引入隔板小孔,使之成为一层薄膜,水槽左室加人钾离子浓度较低的溶液,右室加入钾离子浓度较高的溶液。

①若在左、右两室分别插入正、负电极,结果发现钾离子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

②若此时在左室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多肽),结果发现钾离子可以由左室进入右室;

③若此时再将电极取出,结果钾离子又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

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缬氨霉素(多肽)可以模拟载体

B .插入正负电极可以为钾离子的运输提供能量

C .隔板小孔中形成的磷脂分子薄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可说明钾离子的逆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

二.非选择题(共小题)

1.部分刚采摘的水果或蔬菜表面有残留农药,很多人认为把水果或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泡可以有效除去其表面的残留农药。为探究此种处理方法的正确性,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相同的青菜各1kg 作为样本,并对其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如下:甲

乙丙丁处理方法

未做处理纯水冲洗1min 浸入纯水1min 浸入纯水30min 1kg 青菜农药残留量0.196mg 0.086mg 0.097mg 0.123mg 实验二:取相同的青菜500g ,并将其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

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所得数据可绘出如图所示曲线。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实验一中,甲、乙两组对照可以说明

;丁组农药残留量比丙组农药残留量多,最可能的原因是。

(2)研究表明,植物细胞既可以吸收水也可以吸收可溶性农药。在实验二中,青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随时间推移从A 点下降到B 点,其原因是,之后又从B 点略有上升达到C 点,其原因是。

综合上述分析,植物细胞吸收水分和吸收可溶性农药是否为同一过程,并解释。。

第8页(共13页)2.图1表示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图2表示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一段时间后,测得的培养液中各种离子(Mg 2+、Ca 2+、SiO 44﹣

)的浓度,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只能依靠胞吞和胞吐,这依赖于细胞具有。(2)在图1中的a ﹣e 的五种过程中,代表主动运输的是,能表示乙醇运输过程的是。能表示K +

从血浆进入红细胞的过程是,该物质的最大转运速率与有关。

(3)从图2中可以看出番茄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离子是,水稻需求量最大的离子是,说明不同植物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性,这与细胞膜上的

有关。

(4)水稻培养液里的Mg 2+和Ca 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原因是。

3.某校生物兴趣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某植物花冠细胞的细胞液浓

度,设计了如下实验:将花冠切成长度和宽度相同的细条,测定其长

度并记录.再将其分为a 、b 、c 、d 、e 和f 六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

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

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并记录,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

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

(一)实验原理:

花冠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水分主要通过方式进出细

胞.当时,细胞吸水;反之,则失水。

(二)实验结果分析: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2)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组(填字母)的花冠细胞处于失水状态。若将这些花冠细胞制作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后细胞液浓度最小的细胞是组(填字母)。

(4)根据实验结果,该植物花冠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处于相当于实验中的蔗糖溶液浓度

mol .L ﹣1之间。

(5)将花冠细胞放入蒸馏水中,细胞吸水后不会胀破,是因为

4.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

和蛋白质”的实验中使用显微镜的是

的鉴定。

(2)““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

分布”实验的实验步骤是制片→

→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3)如图是1洋葱表皮细胞置于

0.3g/mL 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看到

的图,此细胞所处的状态是,⑤中充满着,此状况的细胞与其正常情况比较,细胞从外界溶液环境吸收水分的能力(吸水力)。

(4)某生物课外小组尝试探究pH对某种鱼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经实验得知,该种鱼在18℃不同pH条件下,消化道各部分的蛋白酶活性如图2。据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在各自的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

5.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图乙表示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内填写序号,横线上上填写结构名称)

(1)图甲中,A代表,B代表。

(2)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3)I﹣进入细胞内需要穿过层磷脂分子,参与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后,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穿过层磷脂分子。

(4)一般来说,细胞在吸收培养液中的离子时,主要是通过方式进行的。如过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培养液中留存的Ca2+较多,而NO3﹣较少,这一现象与细胞膜的性有关。(5)甲状腺球蛋白的排出依赖细胞膜的,需提供能量。

(6)如用3H标记某种参与甲状腺球蛋白合成的氨基酸,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用图中序号表示)。

6

.前苏联科学家设计了简单有效地测定植物组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方法,步骤如下:

第9页(共13页)

①a1~a6、b1~b6试管中从左往右由低到高注入等量0.0125M,0.025M,0.05M,0.1M、0.2M,0.4M的蔗糖溶液(各管溶液浓度为:a1=b1…a6=b6);

②植物叶片打洞,取得小圆片若干,a1→a6每一试管加入等量小圆片,放置30分钟,期间摇动数次,并于每一试管中加入一粒极小的亚甲基蓝结晶(它对溶液浓度影响极小,可忽略不计)轻轻摇动。

③用弯头毛细滴管依次从每组的a试管中吸一滴蓝色溶液,滴管伸入对应的b试管的中部轻轻放出一滴溶液,观察蓝色小液滴移动方向并记录。

说明:如果a管溶液浓度上升,蓝色小滴将在b管的无色溶液中下沉;如果溶液浓度下降,蓝色小滴将上浮;如果溶液浓度不变,蓝色小滴将均匀扩散。

请分析以下问题。

(1)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实验原理是。(2)本实验的观察指标是。

(3)试验中,实验组是,对照组是管。

(4)如果在进行③步骤操作时,发现蓝色小滴上浮,可能在第②步操作时,植物细胞在溶液中已经发生了。

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a1、b1a2、b2a3、b3a4、b4a5、b5a6、b6蔗糖溶液浓度0.0125M0.025M0.05M0.1M0.2M0.4M 蓝色液滴运动方向下沉不动微微上浮微上浮上浮明显上浮

则实验的结论是:。(5)若用溶液浓度最低的一组进行第③步操作,发现蓝色小滴上浮,实验应如何改进?。(6)实验操作应在尽短时间内(5min~15min)进行,以减少误差。因延长时间而造成的误差主要来自。

7.下列有关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研究,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红细胞中K+浓度比血浆中高30倍,而Na+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红细胞维持膜内外K+、Na+不均匀分布(“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

(2)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所有磷脂并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正好为红细胞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其原因是①②。(3)人的成熟红细胞吸收的葡萄糖可通过(“有氧”或“无氧”)呼吸产生ATP,当红细胞缺乏ATP时,会导致Na+进入多于K+排出、Ca2+无法正常排出,红细胞会因而膨大成球状甚至破裂。

(4)氟中毒会改变细胞膜的通透牲和细胞代谢。科学家用含不同浓度NaF的饮水喂养小白鼠,一段时间后,培养并测量小白鼠红细胞代谢产热及细胞内的ATP浓度,分别获得产热曲线和细胞内的ATP浓度数据如下,请回答:

NaF浓度(106g/mL)ATP浓度(10﹣4mol/L)A组0 2.97

B组50 2.73

C组150 1.40

①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及结果判断,该实验的目的是研

究。

②分析细胞产热量及ATP浓度:B组产热量峰值和ATP浓度均低于A组,

原因可能是:低浓度的NaF(“抑制”或“促进”)了细胞

代谢中有关的酶的活性;C组产热量峰值高于A组而ATP浓度低于A组,

原因可能是:高浓度的NaF(“抑制”或“促进”)了细胞代

谢中有关的酶的活性,同时,由于损伤了细胞膜结构,细胞为维持正常的

第10页(共13页)

第11页(共13页)

功能,需要消耗更多。

8.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科研人员分别将人的红细胞置于以下几种等渗溶液中,测定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得到如下结果:

不同物质的溶液在10min 内造成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

编号1234

567溶液蒸馏水氯化铵NH 4Cl

醋酸铵NH 4C 2H 3O 2

草酸铵(NH 4)

2C 2O 4

甘油乙醇丙酮溶血时间(min )

1.00

9.67

7.65

5.22

7.17

2.04

1.65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通过测定人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性的大小。(2)由实验结果可知,甘油、乙醇、丙酮扩散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大小关系为。氯化铵的相对分子质量要小于甘油、乙醇、丙酮,但红细胞在氯化铵溶液中的溶血时间却明显长于这三种溶液,这说明(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更容易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第2、3、4组实验中阴离子的通透速率与阴离子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呈(填“正”或“负”)相关。

(3)红细胞悬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而红细胞发生溶血(红细胞破裂)后,溶液会逐渐透明,所以可通过红细胞悬液澄清的速度判断红细胞溶血速度,进而根据红细胞溶血速度来判断物质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①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判断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②试剂用具:稀释的羊的红细胞悬液、0.3mol •L ﹣1

的葡萄糖溶液、0.3mol •L

﹣1

的甘油溶液、试管、量

筒、计时器、试管架、记号笔。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2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 、B 。第二步:。

第三步:

④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

结论

加入葡萄糖的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时间短a .

b .甘油比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度快

c .

d .

⑤实验思考:

根据研究得知,0.3mol •L ﹣

1的葡萄糖溶液和0.3mol •L ﹣

1的甘油溶液都是红细胞的等渗溶液,为什么还会使红细胞发生溶血?。9.主动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跨膜运输方式可以按照生命所需吸收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体现了生

命活动的“主动性”。为探究主动运输的特点,科研人员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其中HgCl 2是一种可以影响ATP 水解的细胞代谢抑制剂。请分析回答:

(1)主动运输的特点是。

(2)请给本实验拟一个名称

(3)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因变量为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

(至少写两项)。

(4)实验得到如图2所示的结果。

①根据实验结果,科研人员在实验前后需测定。

②乙组和甲组结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

③与甲组相比,丙组吸收磷酸盐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10.回答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1)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实验设计应依据的原理,才能明确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变量。如验证“低温能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实验,在实验设计中,就是实验变量,其主要原理

是:。

(2)选材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实验的选材受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制约。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时,通常最好选取具有的植物细胞,以提高观察效果。

(3)实验步骤合理,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一般不能前后颠倒。如在“探索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向装有新鲜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中“先加淀粉”还是“先加酸或碱”?

。理由是。(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酵母菌研究群增长规律:

①取A、B俩个锥形瓶,各加入等量相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A组接种少量酵母菌,B组不做处理。分别对A、B瓶进行定期取样,通过测定培养液的浑浊度,可估算酵母菌的,进行取样计数之前,需将锥形瓶轻轻震荡几次,目的是。

②该组同学测定的数据如下表:

天数0123456789

平均值(个/mm3)207124656694743768753630663

420

据表分析,瓶中酵母菌数量变化是否符合“J”型增长?。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2.图1表示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情况。为进一步探究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与细胞内、外液葡萄糖浓度差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图2实验(记作甲):锥形瓶内盛有130mg/dL的葡萄糖溶液以及生活的小肠上皮组织切片。溶液内含细胞生活必须的物质(浓度忽略不计)。实验初,毛细玻璃管内的红色液滴向左缓缓移动,5min起速率逐渐加快,此时,锥形瓶内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为a mg/dL。

(1)图1显示:曲线AB段、BC段,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依次属于、。分析CD段变化原因可能是载体失活而不是载体饱和,理由是:当载体饱和时,而使细胞内浓度升高,这与事实矛盾。

(2)图2锥形瓶红色液滴的移动直接显示瓶内含量的变化。

(3)为验证5min时造成红色液滴移动速率加快的直接因素,需要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记作乙):乙实验装置的不同之处是5min时用呼吸抑制处理小肠上皮组织。假定呼吸被彻底阻断,预期结果:①实验开始5min时,液滴移动情况是:实验甲突然加快,实验乙;②葡萄糖溶液浓度变化情况是:实验甲实验乙。

(4)若用相等质量的成熟红细胞替代小肠上皮细胞,红色液滴移动情况是。

第12页(共13页)

第13页(共13页)13.下图是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ATP

是细胞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图示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3)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 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对其他离子或分子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 2+的的活性。如果对K +、葡萄糖分子的吸收也明显减少,则该毒素最可能的作用是。

14.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

模型”。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流动镶嵌模型”中,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由于的分

布使生物膜的结构表现出不对称性。

(2)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

程及结果如图所示。此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中的,由此较好地解释细胞膜结构的性。

(3)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发现,其外膜包含很多称作“孔道蛋白”的整合蛋白,可允许某些离子和小分子顺浓度梯度通过,物质的这种跨膜方式为,体现了生物膜功能上的

性。若将线粒体的蛋白质提取出来,脱离膜结构的大部分蛋白质无法完成其生理功能,说明是完成生命活动的基础。

(4)构成细胞的细胞器中,除了、

外,其它都是由生物膜构成的。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练习题不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