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4-11-17   来源:未知    
字号:

教育类文章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研组,江苏无锡214028)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颇具规模,本文初步比较了中西译文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本文作者认为,中国

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隶属不同的文化体系。译者只有深谙其道,才能翻译出质量上乘的译作。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体现1.中西文化的定义

古今中外,有关“文化”的定义众多。我国“文化”一

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文献.本指文治教化.即伦理道德、礼乐典章等固有制度对人的制约与感化。两方最早使用“culture”(文化)一词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本义指耕作,后引申出练习、居住、敬神等意思。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A.L.Kroeber)和克罗孔(ClydeKluckhohn)在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

ture,n

Critical

Revie伽ofConcepts

and

Defini.

£幻n)中指出.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

至少有164种.分别从记述、历史、规范性、结构、发生等范畴为文化下定义。如记述的定义,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丛结之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器物、建筑

等的总和(Tylor,187l灿nton,1930,Lowie,1937;Kluckhohn,

1945;Kroeber,1948)。

2.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2.1中西主流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定义不胜枚举。其差异也一言难述。概括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静止与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周围环境、自然界的协调。古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万物静观皆自得”、“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无不透露国人对静的偏好。而西方文化正好相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Youcouldnotstep

twiceintothe

sameriver,forotherwaters

areever

flowingon

to

you.Heraclitus,540

BC—480BC,OntheUniverse)”两方

人认为万物连人在内永远是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观

念造就了西方人重运动、好冒险的晶格。

2.1.2和平与斗争。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极深,儒家文化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西方文化则以斗争为本体。西

方人认为斗争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正如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稳定和静止是相对的。

2.1.3平均与非平均。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普遍认为人们的经济生活要平等。中国文化崇尚平均,正是受到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哑里士多德则是西方文化非平均观念的缔造者。他通过对正义的分析确立了非平均观念。受他的影响.西方到191世1纪形成了私有财产圣神不可侵犯、过错责任原则、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三大原

万方数据

则。这j大原则集中体现了西方文化的非平等特质。

2.1.4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朱熹认为直觉是指一些真

正渗透到主体自身之中的内在经验.这种内在经验以感

觉为主,它不仅具有直接性和简单性。而且具有间接性和复杂性.既能单刀直入、简洁明了,又能刺入底蕴、揭示本质。逻辑思维则是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逻辑学是西方文化中一枝耀眼的奇葩.西方文化的另一成

就是近代兴起的科学实验活动。

2.1.5模糊与精确。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模糊特征,而西

方文化具有精确性。这是中西文化分别主张直觉思维与

逻辑思维带来的必然结果。

2.1.6整体与个体。中国传统文化以直觉思维为本位

引发的结果就是整体本位观念。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瞬间明察整体。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因而它注

重个体,于是产生了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的哲学观念。这

种观念将个体、个人作为社会的逻辑元点和价值元点,由

此产生出西方的人权观念、民主观念。

2.1.7性善与性恶。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则提出人性善。性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

对中国占代的政治法律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构成了

古代社会德治、人治的理论基础。西方社会则是主性恶,

认为人是自私自利、利己排他的。

2.1.8人治与法治。在治国形式上,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人治,轻法治。儒家始终坚持“人治”。认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这是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正统思想中得出的结论.“人”与“法”在治理国家上所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是“人”(统治者),而不是“法”。西方历史上的

法治观念始于古希腊的梭伦变法。至亚里士多德时已经

理论化。法治代表理性的统治,以民主共和为基础,法治

内含着平等、正义、自由、善德等社会价值,推行法治也就是在推行这些社会价值。

从以卜论述中.我们略知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下文以“模糊与精确”为例.进一步探究其在翻译中的体现。

2.2中西文化差异之模糊与精确

上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模糊特征,而西方文

化具有精确性。这是中西文化分别主张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具体看这种差异是如何体现的。

例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翻译这首诗的人称颇费周折。

如果译文用第一人称I,那美人岂不成了诗人自己?如果

译文用第三人称she。却又少了身临其境之感。再说这首

诗的时态.用现在时和过去时都无妨,只是用现在时比用

过去时的距离要短得多。《玉阶怨》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

教育类文章

文学特有的模糊美,然而,想让外国读者同样体会到这种

感觉却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中文能省略的主语英文却省不得.中文动词可以不标今昔,英文却不可忽略。于是这首诗翻译成英文有四种搭配法:

(1)第一人称,现在时。

(2)第一人称.过去时。(3)第三人称,现存时。(4)第三人称,过去时。

中国人崇尚“模棱之美”,英文诗却是人称分明、时态严谨.这种文化差异给译者出了不小的难题。再举一例: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没有出现一个主语,谁问童子,谁在言,谁在

山中.谁不知其处,诗中没有任何交代,却丝毫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可是翻译成英文,主语就必须交代清楚了,否则外国读者一定读后一头雾水,不解其意。以下是一位译

者的译文:

BeneaththepineslookIforther_eclHse.

Hispagereplies:‘‘Gatheringherbsmymaster’Saway.You’11findhimnowhere,ascloseare

theclouds,

Thoughhemustbe

on

thehill.Idare

say.”

中西文化之模糊与精确.在翻译的时候很容易就显

现出来。除了主语和时态的问题,还有单复数。比如:“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鸟和花是单数还是复

数,在翻译成英文时肯定是要交代清楚的。

3.实例讨论

不朽名著《红楼梦》译者芸芸,其中,杨宪益与DavidHawkes的译本最为人称道。比读之下。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一些有文化意象的词汇时颇费苦心。比如,《红楼梦》第二十四回有这样一句话:

贾芸对/-世仁说:“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来,叫我怎么样呢?”

杨宪益翻译如下: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

carl’t

cook

mealwithout

rice.Whatdo

youexpectme

todo?

David

Hawkes的译文:

。.andIdon’tsee

whatl

amsupposed

to

dowithoutany

capital.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

can’t

makebreadwith

out

flour!

显然.Hawkes采用了异化译法,西方人一看就明白。

然而.或许吃惯了面包的西方人对陌生的米饭更感兴趣呢?两位译者都意识到了源文本的文化意象,却采用了不

同的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一学。还有个例子,中国

老百姓信佛、信菩萨,而西方人信上帝、信耶稣。碰到源文

本带有宗教色彩的词汇该如何处理呢?《红楼梦》第六回中写道:

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译文一:

“Don’tbe

80

SUre,”saidGrannyLiu,“Manproposes,

Heavendisposes.Work

out

plan,trust

to

Buddha,andsome

thing

maycomeout

ofitforallyouknow."fYangXianyiand

Cladys

Yang)

译文二:

“1wouldn’tsaythat,”saidGrannie

Liu,“Manpropos-

万方数据

es,Goddisposes.It’S

upto

UStothinkof

something.Wemust

leaveit

to

thegoodLordto

decidewhetherHe’11help

US

or

not.Who

knows,hemightgiveUS

theopportunitywe

are

look-

ingfor.’’(DavidHawkes)

再举一例:

Littlegirlsandelderlyladiesin

kimonosrubbedshoul—

derswithteenagersandwomenin

westerndress.(Jacques

Danvoir,“Himshim矿——一the’Liveliest’CityinJapan”1

译文一:

穿着和服的小女孩和上了年纪的妇人.与穿西式外衣的青少年和妇女混杂在一起。(吉林大学外文系译文)

译文二:

小女孩和身穿和服的上了年纪的女士,与青少年和身穿西装的妇女摩肩接踵,混杂在一起。(戚冰译)

译文三:

小女孩和上了年纪的妇人身穿和服.青少年和妇女则穿两式外衣.他们在街上摩肩接踵。

最有争议的是译文二,译者把混杂的人群分成了四

种:小女孩、身穿和服上了年纪的女士、青少年及身穿西装的妇女.译者这样翻倒是有他的道理。“根据日本文化。

小女孩不穿成人穿的和服。”此评语发表于《翻译通讯》

1985差1z第12期。真如译者所说那样吗?其实,日本小女孩穿和服的现象比比皆是.旦凡霞要些的节日。小女孩都要打扮起来.并不是只有老年妇女才穿和服。原文是将传统和服与西方服饰比较,前者有两种人穿着:小女孩和上年纪的妇女:后者也有两种人穿着:年轻人和女性(不是上

了年纪的妇女)。看来,文化的差异不是朝夕间便能谙熟于心,更不能将其教条化,译者的跨文化能力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加强。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属于异质文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

步.中西文化也随之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华民族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文化全球化日益加剧、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

天,我们应该也必须将目光集中到中西文化问题上来。在

这种“文化热”的大潮中,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eturn)和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translationtum)使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

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使文化欣欣向荣.我国现已加入

WTO。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两方文化世界这两大主流文化

的比较研究亦愈来愈重要和实用。这有利于中国走向世

界.亦有助于各自的文化认同。我们应持更开放更宽容的

态度,善于去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与优势,创造性地发展

和丰富自己的文化。

在余光中先生眼中.翻译是一种很苦的工作,亦是一种很难的艺术。在他看来,大翻译家都是高明的“文字的

媒婆”。他们得具有一种能力,将两种并非一见钟情甚至

是冤家的文字.配成情投意合的一对佳偶(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2007:2)。将外文译成中文,余先生觉得泽者

需要外文的理解力和中文的表达力,可对于成功的翻译。

仅有语青能力还难驾驭源文本.译者的跨文化能力尤为

重要。旦凡伟大的翻译家都有上述深刻的体会,“译者须

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因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

教育类文章

司马迁故里考

王建荣

(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本文就目前学术界对于司马迁故里在陕西

个关键的词汇:“龙门”。司马本人说自己出生在“龙门”,

张守节偏要“正义”成“龙门山”.即使将“龙门"“正义”成

韩城和山西河津两种说法进行了梳理辨析.质疑并否认了韩城说的三种主要证据,支持河津说,并从碑文、县志、

传说、历史、地理等五个方面来论证.得出了司马迁的故里应该在河津的结论。

关键词:司马迁故里陕西韩城山西河津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我国

“龙门山”也没关系。还要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

到底对不对?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龙门山在哪儿。因为张守节是

唐代人.而不是汉代人.他生活的年代和汉代隔了好几个

朝代,他说的不见得就正确;而不论比张守节早的、晚的,还是和他同为一个朝代的人都认为龙门山在山西河津。“龙门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孔安国①《尚书传》:‘龙门山

文化史上是一座壮美的丰碑,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伟人。就

是这样一位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名垂青史的人物,到如今有关他的生年和籍贯还没有搞清。存在着分

歧.实在是学术界的一大悲哀。我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司

马迁故里的惯常说法:“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

在河东之西界。’《水经注沪:‘龙门山在河东皮氏县@西。’颜师古④日:‘龙门山在龙门县北。’皆谓今之禹门口山也”。e-.fL安国不仅和司马迁是同一时代人.而且是司马迁的老师.他说的这句话还有错吗?应该比隔了几个朝代的

实在草率,经过调查研究,在此提出一己之管见,认为司

马迁的故里在山西河津。

《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llJ之阳。”此龙

张守节的话更有说服力。就连陕西人吕楠嘟认为龙门山

在山西,他在《龙门山记》里写道:“龙门在秦晋之间,万山

之会,禹治水极力之地,形势甲宇内。……”⑦因此说龙门

山是陕两韩城的龙门山是不能成立的.韩城可以有龙门

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市。

持陕西韩城一派学者最早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

山,但不是司马迁耕牧的地方。司马迁所说的龙门山应该

是山两河津的龙门山。

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

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官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

其次,韩城派认为韩城芝川镇有个司马迁庙。可是文庙和关帝庙在全国各地都有,你能说孔子是台湾人.或者说关羽是香港人吗?所以说庙建在哪里和故里就在那里

没有必然的太紧密的关系,怎么能以此草率下结论呢?

最后,当地乡人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此说简直是滑稽,甚至有点可耻。中国人最注重血脉姓氏,最看不起忘祖背叛。连没有多少学问的人面对死亡危险都知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更何况是出身名门的、以书香传世的司马后人?况且.又没有人因为他姓司马而迫害他。仅仅因为丢人.难道丢人还丢得过改姓这件事?如果凶为司马迁受到宫刑就感到丢人而改姓,历史上那么多恶人、奸贼都该将姓氏断绝了,可是谁听说过秦桧的后代不姓秦。潘fJ=美的后人改姓“番”?连这么一点承受

“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持山西河津市一派学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

龙门山、禹门口)都被记载在山西河津市。黄河自两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

“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在兴修水利时被毁。而且现在该村仍

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韩城派的说法显得有点苍白.因为要搞清司马迁的

故里.应该以司马迁本人的说法最为可信。如此就牵出一

较》,《翻译通讯》,1984,(1)),“Language

isthedressof

能力都没有.别说是否是司马迁的后人。假如真是司马的

语教育出版社.2005.

[2]CayDollerup.BasicsofTranslationStudie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毛荣贵等.翻译茶座系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5.

thought.”(Drjohnson.LifeofCowley)无一不阐明了译者

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注:本文的英文例子主要来自毛荣贵等(2005)、余光中(2007}等。

参考文献:

[1]PeterNewmark.Approaches

90

万方数据

to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5.

[5]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Translation.

上海外2007.

教育类文章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王燕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研组,江苏,无锡,214028文教资料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2009,""(29)0次

参考文献(5条)

1.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20052.Cay Dollerup 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0073.毛荣贵 翻译茶座系列 2005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 20055.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 200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欢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等值的限度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2(4)

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翻译存在着等值的限度.中西文化的差异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词汇、语言结构、典故无法对等、可译不可理解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正视这一局限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翻译活动.

2.期刊论文 李南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中国科技博览2010,""(13)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翻译上的体现也是非常明显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从颜色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和认知差异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3.期刊论文 谭慧明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4.期刊论文 王浩.WANG Hao 论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本文从生存环境、社会风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在处理文化差异中要采取"异中求同"的原则,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使原文和译文最大限度等值,

5.期刊论文 钱伟红 谈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本文从中西方的地理、宗教、历史、生活习俗各方面着手,论述其文化差异,同时指出这些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作用.

6.学位论文 王玮 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2004

近年来,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文化角度特别是从跨文化角度来研究翻译问题也逐渐形成潮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引起越来越多翻译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探讨了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着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建议。

本文主要涉及了中西文化差异、等值及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译者在翻译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文化差异。作者对中西文化差异作了详尽的比较,并比较了中西在表达方式、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等值并不意味着完全一样,而是一种近似。作者简单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直译、意译的论争情况,探讨了当前西方归化、异化之争,并将中国名著《水浒传》的两英译本做比较,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从中可看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如译者的翻译目的等。作者认为归化、异化策略将在我国长期共存,互为补充。为了使翻译达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目的,译者应既通两国语言又通两国文化。

7.期刊论文 肖文杰 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西部科技2008,7(21)

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所以要想掌握两种语言必须熟悉两种文化,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语言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深深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积淀会明显地显现出来.

8.期刊论文 张波 浅析翻译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方法 -考试周刊2010,""(9)

本文主要讨论了翻译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及其方法.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栽体,文化是语言的大环境,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语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两大不同语系,而且有各自的语言文化环境,这就要求译者跨越文化的鸿沟,避免误译.针对英汉词语翻译,本文提出了英汉文化意义及概念意义的跨文化差异和及其主要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增译等,并举例说明了中西文化差异在英汉词语翻译中的影响.

9.期刊论文 高翠红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2)

文化差异对翻译具有重要影响.中西文化差异涉及到许多因素,本文就地理历史背景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和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并运用大量典型的例证来说明,提出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的两种策略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0.期刊论文 徐楠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科技与生活2010,""(8)

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着重从词义联想和意象,理解和思维,比喻和习惯表达,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教育类文章

本文链接:http:///Periodical_wjzl200929043.aspx

授权使用: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wfxzcj),授权号:f6494fae-af41-4229-b0a6-9df400d040e5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7日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