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4
1.1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评价任务的由来 .............................. 4 1.2 编制依据 .................................................... 5 1.3 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 5 1.4 评价标准 .................................................... 6 1.5 评价工作等级 ................................................ 6 1.6 评价范围 .................................................... 7 1.7 控制与保护目标 .............................................. 7 1.8 评价工作程序................................................................................................. 8
第二章 项目所在地区环境概况 .... …………………………………….9
2.1 自然环境概况 ................................................ 9 2.2 社会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环境质量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环境功能规划 ..13 2.5 环境敏感因素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工程分析 .14
3.1 工程概况 ................................................... 14 3.2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4 3.3污染物防治措施分析.......................................... 15 3.4 污染物排放量估算 ........................................... 15 3.5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 ......................................... 16
第四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7
4.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与评价 ..................................... 18 4.2 污染气象资料 ............................................... 18 4.3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 25 4.4 运营期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27
第五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30
5.1 地表水概况 ................................................. 30 5.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30
5.3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30 5.4 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0
5.5 结果分析 ................................................... 31
第六章 声环境影响评价 .32
6.1 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 32 6.2 声环境影响预测 ............................................. 33
第七章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36
7.1 固体废物排放情况分析 ....................................... 36 7.2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 36
7.3 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 36 7.4 结论 ....................................................... 37
第八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8
8.1 生态评价原则 ............................................... 38 8.2 评价区生态环境现状 ......................................... 38 8.3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38 8.4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39 8.7 小结 ....................................................... 39
第九章 环境保护措施 . .41
9.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1 9.2水污染防治措施.............................................. 41 9.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 41 9.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42 9.5 生态污染防治措施 42 9.6 环境保护措施汇总 42
第十章 总量控制与达标排放 .44
10.1 总量控制 .................................................. 44 10.2 达标排放 .................................................. 44
第十一章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46
11.1 环境管理 .................................................. 46 11.2 环境监测计划 .............................................. 46
第十二章 公众参与 . 48
12.1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 48 12.2公众参与的时间、方式、人群和范围........................... 48 12.3公众参与人员统计情况....................................... 49 12.4公众意见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 50 12.5 访谈公众意见 51
12.6公众意见小结............................................... 51
第十三章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52
13.1 分析目的 52 13.2 社会效益分析 .............................................. 52 13.3 经济效益分析 .............................................. 52 13.4 环境损益分析 .............................................. 52 13.5 结论 ...................................................... 52
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 54
14.1 项目概况 .................................................. 54 14.2 城市规划 .................................................. 54 14.3 环境质量现状 .............................................. 55 14.4 厂址的合理性分析 .......................................... 55
14.5 环境影响评价 .............................................. 55 14.6 环境保护措施 .............................................. 56 14.7 总量控制与达标排放 ........................................ 57 14.8 总结论 .................................................... 57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评价任务的由来
1.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孙金峰新校区迁建工作会议中指出,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老校区发展空间狭小的局限日益凸显,学校发展受到极大控制,学校领导一致决定整体搬迁,这是一个痛苦的、长期的的决策过程,但也是必须的。近几年来,学校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多方奔走,寻求上级和地方政府支持,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主导思想是立足于在老校区发展,就近在校区附近拓展,满足学校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但是受国家大遗址保护限制等多种因素制约,这一愿望难以实现。 正当学校艰难寻求发展出路之时,恰好碰到洛阳市开发建设伊洛工业园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洛阳市需要大发展,我们学校也需要大发展,洛阳市委、市政府对我校整体搬迁到伊洛工业园区极为期待和重视,成立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毛万春任政委,市长郭洪昌任指挥长,并表示在资金上给予我校最大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我校最大的优惠。洛阳新区领导对我校的搬迁也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伊洛工业园职教园区为我校规划出了2850亩土地。洛阳市负责我校老校区置换,三年为我校新校区建设投入16亿资金,我校投入4亿资金,三年内建成容纳4万人、国内最美丽的大学校园。
这次学校整体迁建是我校获得跨越式发展的一次大好机遇,将为我校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这也是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认识,在1月25日的教代会专题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同意学校整体搬迁这一重要决策。
孙书记最后强调,学校整体搬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方案一定要做细,保证学校的内涵发展不受影响,教职工的待遇稳中有升,做到“建新校、强内涵、保民生、促和谐”四位一体,总体目标是达到校园根本性改观,内涵大幅度提升,建成国内一流的大学校园。
1.1.2 评价任务的由来
1、通过对本项目拟建区域及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自然和环境等现状调查、监测,掌握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状况并指出该区域主要环境问题;预测本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及排放规律,预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效的污染控制手段,为项目建设和环境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信息和依据。
2、通过对区域环境调查和区域规划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区域选址合理性和开发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对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分析,论证项目在环境保护角度的可行性、经济合理性。
3、本项目涉及范围较广,开发面积大,使原有农业生态系统改变为城市生态系统,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影响并提出保护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河南洛阳师范新校区环境影响报告书》,为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实地勘察、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项目性质、污染特征和区域环境状况,制定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并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 (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令14号) (13)《河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年12月3日) (14)《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
1.2.2 技术规范依据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 (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8)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1.2.3 编制依据
(1)《关于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的批复》; (2)《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洛阳理工学院); (3)关于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委托书;
(4)洛阳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5)《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总平面调整及学生公寓、食堂建造,教学楼扩建初步设计》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报表。
1.3 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1.3.1评价目的
1、针对本工程的性质和外环境特征,从环境保护角度,对本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做出结论;根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本工程的环保措施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本工程环评工作应贯彻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
3、通过对各环境要素的评价,结合国家及地方环保政策的要求,最终从环保角度回答工程的可行性、厂址的合理性,为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2 指导思想
1、在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前提下,通过对本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认识项目建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从环保角度评价新建项目可行性;
2、利用现有有效资料,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进度,在现场监测的基础上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进而分析建设项目的对环境的影响;
3、评价工作应遵循政策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在工作中应从实际出发,使环境影响报告书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1.4 评价标准
1.4.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5 评价工作等级
1.5.1 地表水环境
由于本项目运营后主要是生活污水,废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按在校师生
35000人,生活用水量以100L/(人*天)计,排放系数0.8,则产生污水量为2800m3/d,废水排入Ⅳ类水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HJ/T2.1~2.3-93)确定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5.2 环境空气
根据初步工程分析,本项目没有大的废气污染源,各污染物等标排放量小于
2.5×108m3/h,故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5.3 声环境
本项目是学校,没有大的噪声污染源,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确定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5.4 生态环境
本项目建筑面积2850亩,即1.9km2,直接影响区域﹤20km2,没有重要珍稀物种,无敏感地区,该项目主要使绿地系统减少,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3级。
1.6 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结合本工程特点及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来确定本次评价范围。
1.6.1 大气
项目所在区域;
1.6.2 废水
根据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进行用水量及废水排放量预测分析,评价范围为拟建区域至排放口;
1.6.3 噪声
评价范围为项目所在地周边延伸100m的范围内;
1.6.4 固体废物
主要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料;
1.6.5 生态
评价范围为项目占地区域及边界外100m的范围内。
1.7 控制与保护目标
在对拟建项目沿线的环境现状、环境功能要求进行调查,对拟建项目工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
1.7.1环境空气
评价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1.7.2 水环境
施工期与营运期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
1.7.3 声环境
保护周围敏感受体,使区域声环境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恶化,同时保护本项目在运营期不受外界影响;
1.7.4 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固体废弃物得到合理的处置,特别是妥善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避免引起水土流失、扬尘污染等二次环境污染问题。
1.7.5生态环境
最大程度的降低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并尽快做好植被恢复措施
1.8 评价工作程序
第二章 项目所在地区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河南省第二大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之腹地”之称。
洛阳师范新校区位于洛阳伊洛工业园李村镇南寨村附近的职教园区,沿开元大道向东方向,距龙门大道与开元大道交叉口约11.5公里,距二广高速关林出
口约6公里,距郑西高铁和洛偃快速通道均约1公里,在玉泉街以东、中原大道以 西,吉庆路以北,现在的袁付村和武屯村之间,面积2850亩,南北长约1.25公里,东西长约1.6公里。
2.1.2 地形、地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黛眉山、嵩山等十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
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2.1.3地质构造
洛阳北与太行山前缘相望,南位伏牛山以北,与南阳山地相连,东与嵩山萁山山地相接,西与伏牛山西段和小秦岭接壤。区内以西南山地地貌为骨架,以东北部黄土地貌为主体,形成西南屋脊向东北、东南缓慢下降的地势,从西南到东北依次分布着中山、低山、低山丘陵、河谷与冲积平原等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海拔高度从 2215.5米到112.8米,高差达2000米以上。各条河流从高山峡谷奔出、分注东北、东南、西南的黄河、淮河、长江之中。漫长的地质演变, 地块的起伏升降造就了洛阳多样化、复杂化的地形地貌特征。 洛阳地貌基本分为西南部山地地貌,东北部黄土丘陵地貌,和川区平原地貌三大类。其中山地地貌面积达 9016.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9.4%,主要由秦岭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四大支脉构成。其中绝大部分位于洛宁、宜阳、栾川、嵩县、汝阳境内;丘陵地貌面积4206.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7.7%,主要分布在新安县的北部、伊川县的东北部和孟津县的西北部及伏牛山到熊耳山山地的北部,黄河的南侧,洛河和伊河的中下游地带;河谷平川地貌面积1960.6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9%,主要由黄河流域的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淮河流域的汝河,长江流域的白河、老灌河流经的谷川平原盆地组成。
2.1.4 地震烈度
从历史渊源上看,包括洛阳在内的中国“七大古都”,都是“风水宝地”, 7个城市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咱洛阳的确是个“福地”。 根据历史记载,在洛阳本地发生的超过5级的地震,只有7次,分别是—— 公元前1767年,偃师市东南发生6级地震,烈度为8度。 公元前519年,洛阳附近发生5.5级地震,烈度为7度。 公元119年,洛阳发生6.0级地震,烈度为8度。 公元133年,洛阳东南发生6.0级地震,烈度为8度。 公元147年,洛阳附近发生5.5级地震,烈度为7度。 公元149年,洛阳附近发生5.75级地震,烈度为7度。
公元1640年,洛阳发生5级地震,震中在北纬34.7°、东经112.5°,烈度为6度。
从震级上看,洛阳历史上这7次地震,均属于中强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程度的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
为巨大地震。从烈度上看,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但造成破坏的程度不大。
2.1.5 气候、气象、降水
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大陆性、多样性等特征。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市区年平均气温为14.7℃;最热月为7月份,年平均气温为27.2℃;最冷月为1月,年平均气温为0.8℃;月平均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值)为26.8℃;春季年平均气温为15.1℃,夏季为26.3℃,秋季为15.0℃,冬季为2.2℃。可谓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年平均降水量579.7毫米,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2.8%,而12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的3.1%。春季年平均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19.6%;夏季占50.6%,其中最热月7月,一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2.7%;秋季占24.2%;冬季占5.6%,最冷月1月仅占1.5%。即四季降水分配是:冬寡、夏丰、春干、秋润。全年日照时数为2141.7小时;四季分布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全年盛行东北风或西风,频率各占10%;以冬春风速较大, 多大于2米/秒,夏秋风速较小,小于2米/秒。
2.2 社会环境
2.2.1 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
伊滨区(伊洛工业园区)管委会成立于2007年3月, 2009年元月开始整体
代管诸葛、李村两镇,统一领导和管理区域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2010年10月又整体代管庞村、佃庄、寇店三镇。现管辖5个镇,106个行政村,总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25.5万人,是未来10年洛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2.2 工农业及交通运输概况
伊宾区现有耕地22.57
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去年以来,
该区高标准谋划,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结合地域、地貌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采摘、垂钓、休闲、旅游、文化观光等现代化生态园区,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郑西高铁由东向西横贯伊滨区中部,北临洛偃快速通道,东邻中原大道,此外还有多条支线公路,该项目东临中原大道,南北距郑西高铁、洛偃快速通道均1000米,交通运输方便。
2.2.3 生活质量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1.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7.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未来10年伊滨区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2.2.4 校区社会环境
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北依洛河,碧水东流,杨柳堆烟,流传着洛神宓妃的美丽传说;南望关林和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近邻宋理学 家邵雍故居;地处河洛,文脉传承,底蕴丰厚。
洛阳师范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6年成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历经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诸阶段,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是1988年原国家教委首批表彰的“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的十所模范师专之一。建校近9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形成了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并存、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教学仪器设备、设施齐全,建有两个重点实验室,共有计算机4000余台。图书馆藏书170万册,中外文期刊3000多种,电子图书20余万种,是中国知识工程文献检索二级中心。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系、管理科学系、商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18个院系及4个公共教学部,有50个本科专业。另设有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水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本科生学分制,狠抓教学质量建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多项教学成获得省级奖励。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河洛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并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700余篇。荣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100多项。
洛阳师范新校区于2011年十月份动工,采用的是同济大学的设计方案。新校区以水为韵,既现代又古典,很有校园的书香气息,总共六套方案,每套方案均有个
中心湖。同济大学的方案还有护城河,设计理念很先进,很环保,总投资20个亿,将打造成全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2.3 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区范围内基本农田、村庄,无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环境敏感区,主要为农业生态区,属典型的中国农村模式,环境质量良好,生态比较脆弱。
2.4 环境功能规划
在整体布局上,主要包括50平方公里的伊洛产业集聚区和230平方公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区两个功能区域。其中,伊洛产业集聚区属于城市规划区,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引山水入城,(通过“一主两副”三条轴线构建整体城市框架结构,打造 “一河两岸、组团扩展、一轴一心、一园多片”城市空间格局和“山水环抱、水廊织城、绿轴串景”城市景观系统。)在功能上以高铁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片区:高铁以北为生活片区,建设中央商务区、行政副中心、滨河商住区、职教园区等;高铁以南为工业片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并通过南北向的三条城市轴线和纵横交织的生态廊道实现生态、滨水和产城融合,力求打造成为洛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限和以高新技术产业、科教研发、商务办公、旅游度假为主的现代复合生态型滨水新城。城乡一体化发展区涵盖庞村、寇店、佃庄3镇和诸葛、李村两镇的山区,是省政府确定的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和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2.5 环境敏感因素分析
2.5.1 大气环境敏感性分析
由于评价区是新规划的场地,工业企业少,周围居民已搬迁,因而环境空气较好。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是施工期富粉场地和运营期锅炉。根据工程大气排污特点,大气环境敏感性一般。
2.5.2 地表水敏感性分析
离项目最近的河流为伊河,距离场地3km,工程废水不外排,地表水环境不敏感。
2.5.3 地下水敏感性分析
根据监测资料,本区地下水环境较好,未受到工业企业污染,地下水环境敏感性一般。
2.5.4 声环境敏感性分析
建设场地周围居民均搬迁,距离最近的即2km的伊滨医院还在建设中,因此噪声环境不敏感。
2.5.5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从本工程厂区生态环境以农业生态为主,植被覆盖度一般,无国家级保护动植物,但从工程特点来看,本工程的建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因素敏感性强。
第三章 工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项目名称
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工程 3.1.2 建设单位
桩柱地基承建商: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一阶段)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阶段) 河南六建建筑集团(三阶段)
施工承建商:未知
3.1.3 建设性质
新建
1.1.4 建设地点
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南寨村附近的职教园区 3.1.5建设规模
占地2850亩
3.1.6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餐厅、澡堂等。
3.1.7工程投资及来源
工程总投资20亿元,洛阳市投资16亿元,师范本校出资4亿元。 3.1.8 供电供热
采暖采用城市集中供暖;供电系统采用开闭式和箱式变压器的分支状布置形式.
3.2 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2.1 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本项目施工期的主要污染为:构筑物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噪声、废水、固废等。 1、扬尘:本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扬尘主要来自施工开挖土方、以及堆积在露天的土方和建筑材料在风的作用下引起的二次扬尘,此外还有建筑材料石灰、水泥、沙子运输、装卸时以及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及油漆和涂料喷涂产生的废气等。 2、噪声:本项目土建过程中施工机械如打夯机等、挖掘机、吊车、升降机、电锤、电锯等会产生噪声污染,源强为75-95dB(A)之间。 3、固废:固废来自土建过程中产生的弃土、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
4、废水:施工期产生的废水来自施工人员生活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
3.2.2运营期污染源及污染物
运营期主要污染因素主要为废气、废水、噪声及固废等。 1、大气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新校区建成后,师生约3.5万人,食堂油烟都会增加该区域大气压力。 2、水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项目建成后,水污染主要为生活污水。 3、噪声污染影响分析
噪声主要来自学员课间休息和放学时的喧哗声,源强为75 dB(A)左右。 4、固体废物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隔油池残渣。
3.3 污染物防治措施分析
3.3.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场地周围建围墙,并洒水抑尘,油漆和涂料喷涂产生的废气,对近距离接触的人体有一定危害,施工期的污染对象主要是施工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护面具或口罩等;运营期油烟使用油烟净化器,从专用烟道排出。
3.3.2 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通过管道排入城市管网收集至洛阳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3.3.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建筑固废、弃土等用于平整场地或填坑、铺路;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与校园内其他垃圾统一收集处理。
3.3.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为机械设备振动产生,首先要合理选择机械设备,从声源上控制噪声级别。 项目拟采
1、项目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和监理工作,尽量减轻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2、运营期要对各项治理设施加强管理,加强各种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设施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应加新校区的绿化工作,在道路两侧及校内种植适当的绿化带,既可减轻 染,又可美化环境。
3.4 污染物排放量估算
虽然本项目刚建,但项目污染物排放量仍应根据现有资料进行类比估算。
3.4.1 大气污染物产生量估算
新校区建成后,按师生35000人、废气产生量150L/m3计算,每年工作天数按265d计算,每年废气排放量为1.39×106m3/a。根据类比,食堂油烟浓度
为10mg/m3,油烟产生量为0.0139t/a。评价建议食堂应安装油烟去除率不低于85%的油烟净化器,本项目产生的废气经处理后,从专用烟道排出,排放浓度低于2.0 mg/m3,油烟排放量为0.00278t/a。
3.4.2 废水排放量估算
本项目生产废水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全校定员35000人,以100L/(人*天)计,全校生活用水量为3.5×106L/d,排放系数为0.8,则生活污水产生量为742000t/a。拟采用化粪池处理废水。
3.4.3 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以0.5kg/(人*天)计,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637t/a,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3.4.4 噪声源估算值
噪声主要来自学员课间休息时的喧哗声,源强为75 dB(A)左右。
3.5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
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卫生防护距离、运输条件、水、电供应等情况,项目选址可行性综合分析列于表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