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014中考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4-11-17   来源:未知    
字号: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 原始社会

1.大约300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2.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3.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4.母系氏族的特点: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稳固的集团;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该亚的故事)

5.父系氏族的特点: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稳固的集团;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私有财产出现。(厄瑞斯忒的故事)

第二单元 古代世界

第2课 亚非文明古国

1.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都城在孟斐斯。国王称为法老。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3.西亚两河流域约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

4.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首都在巴比伦。

5.《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6.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7.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官吏和武士)、吠舍(从事农业、牧业、商业的平民)、首陀罗(从事低贱的各种职业)

8.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被称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希腊和罗马

1.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公元前2000年,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兴起,前后中心是克里特岛和迈锡尼。

2.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城邦。

3.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的最高峰。

4.公元前6世纪末,意大利半岛出现了罗马奴隶制共和国,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

5.布匿战争: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霸权而爆发的战争,罗马获胜,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称霸地中海地区。

6.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被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

1.日本大化改新:背景:7世纪,日本奴隶社会的各种矛盾十分尖锐,日本皇室和一些留学中国的人想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时间:646年。意义:大化改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次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内容:把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按才能选拔官吏;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阿拉伯国家的兴起: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并花10年时间统一阿拉伯半岛。第二任哈里发(最高首脑)时,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在穆罕默德逝世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阿拉伯已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第5课 欧洲封建文明

1.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尔曼人建立的封建国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

2.8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改革,建立采邑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3.8世纪,“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4.11世纪前后,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西欧工商业城市普遍兴起,重要城市有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

5.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下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第三单元 古代东西方文明及其交往

第6课 古代的科学文化

1.古代文字:大约在一万年前,出现了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

3.象形文字:约公元前3500年出现的象形文字,后来埃及人又创造出音节符号,成为拼音文字的先声。

4.《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史诗,为公元前9—前8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

5.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悲剧,其多取材于古代神话。著名的悲剧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利斯等。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他的名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舍己为人的不屈斗士—普罗米修斯的高大形象。索福克利斯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俄底浦斯王》颇为盛名。

6.《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第一部童话故事集,被称为民间口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里程碑”

7.数学:欧几里得—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创立几何学,《几何原本》对7世纪以来的几何成就进行整理,建立了完整的几何学体系,并在明代末年被徐光启译为中文,它是最早介绍到我国的西方名著。阿基米德—古希腊学者,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数学家之一,第一个将抽象的理论与世纪的应用结合的古代数学家;确立了物体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求得圆周率近似值;阿基米德定律开创流体静力学;提出杠杆原理;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表现了古代科学家的自信和勇气。

8.建筑:希腊—公元前5世纪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竞技场是希腊柱式建筑与罗马拱门建筑技术的结合典范。1240年建成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完美表现。麦加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的经典之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宏大的清真寺。

第7课 古代的宗教

1.公元前6世纪,印度种姓制度引起社会矛盾尖锐,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

2.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佛教逐渐发展成世界性宗教。

3.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相传其创始人是耶稣。教义: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有“原罪”,人们只要信奉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升入天堂。

4.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

5.公元4世纪末,罗马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逐渐盛行欧洲各地。

6.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经典是《古兰经》。教义:号召人们信仰 “真主”安拉,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主张凡是信仰安拉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

7.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的神权国家。

8.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8课 古代东西方的冲突和交往

1.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出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

2.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东征,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首都是巴比伦。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

3.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和一般通用的计数法。

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时来到中国,著有《马可·波罗游记》。该书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第四单元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第9课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意大利萌生

主要思潮:人文主义性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时间:14—16世纪

地域:始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

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代表画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①资本主义萌芽,西欧渴望从东方获取财富;②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

条件:地圆学说的流行,指南针的应用,丰富的远洋航行知识

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1488年,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孤立、分散的世界走向整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10、11、12课 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要点阐释:

1、英国的《权利法案》。

①目的:限制国王权力;

②内容: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运行;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能征税;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军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干涉;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③意义:《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性质,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

2、美国的《独立宣言》。

①内容:《独立宣言》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指出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②意义:《独立宣言》的发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马克思称《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

3、《1787年宪法》: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法院(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4、如何评价华盛顿?

答: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他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四年后再度当选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他的内政和外交原则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坚持民主,不贪恋权利,无愧于“国父”的称号。尽管他也拥护奴隶制,屠杀印第安人,但瑕不掩瑜,这些都是当时特定的阶级立场决定的。

5、法国的《人权宣言》。

①内容: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意义:《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它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6、拿破仑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7、拿破仑的内外政策:①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②对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打败反法同盟,维护革命成果,扩大革命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但它对被占领地区的奴役与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对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你认为他进步意义大,还是局限性大,请说明理由?

答: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在战争的初期,拿破仑打败“反法同盟”,这是维护革命成果,扩大革命影响的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瓦解;但他后期的战争具有明显的侵略和掠夺性质,引起了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

第五单元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第13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分析、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基本理论认识。

相同点:

①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不同点:

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

②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多源的。 ③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认识:

科技(工业)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第14课 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与扩张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16世纪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17世纪初,荷、英、法三个殖民国家兴起,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帝国。

三角贸易

过程:西欧(廉价商品和枪支弹药) 非洲(黑人奴隶) 美洲(金银和生产原料) 西欧

影响: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东印度公司,克莱武

要点阐释: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时间: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掠夺方式:公开抢劫、垄断贸易、鸦片贸易等

影响: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拉丁美洲独立解放运动

爆发的原因: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殖民者(西、葡)对拉美的残酷掠夺,导致了各种矛盾激化(根本)

时间:18世纪未--19世纪初

性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

领导:拉美的土生白人

序幕:1804年海地独立

①玻利瓦尔由北向南打击西班牙殖民者,1826年,西班牙在南美的最后一支军队向玻利瓦尔投降,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结束。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委内瑞拉的“祖国之父”

②圣马丁由南向北进军,被阿根廷、智利、秘鲁尊为“祖国之父”

意义:拉美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3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

印度民族大起义:

背景:英国对印度疯狂的殖民掠夺造成了深重灾难(根本)

时间:1857~1859年

领导:封建王公贵族;

主力:印度土兵

1857年,密拉特土兵起义,大起义开始

重要战役:章西保卫战、瓜廖尔保卫战,女英雄:章西女王

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充分体现了印度人民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并有力地支援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第15课 美国内战

西进运动: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导致了向西移民的“西进运动”。

南北两种经济形态

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南北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矛盾:①北方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南方却把黑奴禁锢在种植园里;②北方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而南方却把工业原料输往其他国家;③北方希望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南方却要求降低关税,购买廉价工业品;矛盾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的导火线。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3年,葛底斯堡大捷,北方扭转战局,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随后林肯被暗杀。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说说你的理由?

答: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从而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及丰富的原料,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比较美国废除黑奴制度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都废除了奴隶制度;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也有局限性。不同点:美国废除黑奴的方式是通过战争手段,无条件废除;而俄国废除农奴制是通过和平方式有条件,以赎买土地方式解放农奴,对农民进行掠夺。

第16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1861年

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目的:摆脱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统治;

前提: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

内容: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支配自身财产的权利;地主必须分给农民永久使用的宅园地和耕种份地,但需赎买这些土地。

性质:沙皇政府推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意义(评价):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封建—资本主义)。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幕府统治的阻碍

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大门。

倒幕派(武士、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1868年武装推翻幕府统治

时间:1868年 人物:明治天皇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①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②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③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④改革封建军职,建立近代化军队;⑤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意义(评价):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六单元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8、19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的建立

1.英国宪章运动

起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

时间:1836~1848年

内容: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人民宪章》,

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兴起

2.马克思主义诞生

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的发展

时间和标志: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意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蓬勃发展起来

原因: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人民

3.巴黎公社

时间:1871年3月28日至5月28日

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无产阶级显示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伟大的创造精神,在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

第七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0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2.标志:①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电力的广泛应用是主要标志)

②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

③电报、电话等通讯手段的发明

3.使电力应用变为现实的发现和发明:

①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

③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④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留声机等电器,被称为“发明大王”,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4.有线通讯的发明: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

5.无线通讯的发明: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

6.内燃机的创制及影响:

创制: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发明人:卡尔·本茨)相继问世,90年代柴油机研制成功。

影响: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兴起。

7.汽车、飞机的发明:

①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三轮汽车,90年代,法国人埃米尔勒瓦瑟制成了第一辆四轮汽车。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成了著名的“汽车大王”。

②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首先,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再次,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它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资产阶级进而控制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应用先进技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美、德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一、二位,英法发展相对缓慢,工业总产值退居三、四位。

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美德经济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一、二位,但拥有殖民地少,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总产值退居三、四位,但却占有广大的殖民地,后起的德、美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演化成两大军事集团。

3.20世纪初,帝国主义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4.帝国主义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

5.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战争危机日益严重。

从英、法、美、德等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是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德经济迅速发展主要依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技术,带动了新产业;英法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主要是资本外流,没有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有资本、资源和劳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战的要点:

1.第一次大战爆发的 原因

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德、美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德、奥匈、意)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战争危机日益严重。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

3.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4.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5.四大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海战

6.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

7.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8.影响: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摧毁了德、俄、奥、土等国家;削弱了英、法等国;同时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改变了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在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殖民地过程中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三对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这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萨拉热窝事件只是双方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也会爆发。

第八单元 近代科学文化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

1.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天文学)、创立了微积分(数学)、确立了运动三定律(惯性、比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从而建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物理)

2.19世纪中期,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写成《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进化论的思想和自然选择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20世纪初,德国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开创了整个自然科学的新时代)。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推崇为自牛顿以来的第一号人物。

4.18世纪,法国涌现出了一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强调天赋人权,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特权和不平等现象。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拥护君主立宪制。《论法的精神》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三权分立原则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普遍遵循的原则。

卢梭的思想: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主张平等享有财产。反对保留君主制,主张采取共和政体。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和“社会契约”学说。

伏尔泰说:“我不赞成你说话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反映了启蒙思想家怎样的观点?

答: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观点、“言论自由”观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

18世纪,法国有哪些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们的主张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主张的共同之处有:天赋人权观、反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

第23课 文学和艺术

1.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代表作(四大悲剧)有《奥赛罗》、《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的王冠、其本剧的代表作)、《麦克白斯》。

2.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俄国的社会现象,被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描写了俄国反对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历史的全过程,是世界文坛上历史小说的典范。

3.荷兰人凡·高是后期印象派画家,代表画作有《向日葵》(反应了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桃花盛开》等。

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其成名之作取材自《圣经》 。

5.19世纪初期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

你欣赏过贝多芬的哪些音乐作品?你认为贝多芬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答:《英雄》、《命运》、《合唱》等交响曲。学习他克服困难,献身音乐事业的精神。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与封建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坚持实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历史事件异同比较

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①原因基本相同: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②领导阶级基本相同: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③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④结果相同:资产阶级最后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①原因不完全相同:英、法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②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③特点和性质不完全相同: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④对世界影响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推动欧洲和拉美革命;法国革命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试从背景、领导者、性质、方式、内容、结果等方面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并分析结局不同的原因?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两国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且资本主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②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③方式相同:都是依靠统治者采取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方式;④内容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①群众基础不同,明治维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部分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支持,而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②领导者不同: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领导的,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③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

结局不同原因:中下级武士领导的明治维新,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群众基础薄弱,改革不能成功。

其次,政策实施环境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改革派掌握了政权,改革措施行之有效,而中国戊戌变法中,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措施根本不可能实施。

再次,国际环境不同: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明治维新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②性质基本相同: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①任务不完全相同:除发展资本主义外,独立战争还具有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独立战争的领导者除资产阶级外还有种植园奴隶主;③性质不完全相同:虽然两者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独立战争还具有民族解放战争性质;④战后掌权阶级不完全相同:独立战争后工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共同掌握国家政权,而南北战争后则是工业资产阶级单独掌握政权。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二月革命:①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广大人民反战情绪高涨。②时间:1917年3月;③结果:推翻了沙皇政府;④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工兵苏维埃和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⑤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十月革命的胜利:①时间:1917年11月(俄历10月);②主要参加者:列宁;③胜利的标志:赤卫队占领冬宫;④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列宁当选为主席;

2.采取的革命措施是:①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②颁布《土地法》,人民获得土地;③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战。

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使俄国人民摆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也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它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③ 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施的原因: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政权的存在受到严重威胁;

2.实施的目的: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①农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上交移粮和其他农产品;②对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③禁止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工业品的定量配给制;

4.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财力、物力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消极作用:到1920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而进一步加强,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新经济政策:

1.背景:进入和平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目的:进入社会主义;

3.提出: 1921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4.内容:①农业: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②工业: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还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③商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5.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6.意义:使苏俄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

苏联的建立

1.时间: 1922年12月。

2.组成: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1925 年苏联制定了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2.从1928年到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结果使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1937年 农业集体化运动 结束,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工业化的开展积累了资金;

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1.形成的标志: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弊端):①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民主和法制建设被忽视;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经济效益低下,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3.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我们的教训: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 轻工业的发展;②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③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④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

4.苏联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应该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己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 协调发展,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凡尔赛和约:

1.巴黎和会:

召开的目的:按照战后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扼杀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

时间:1919年1月8日--1919年6月28日。

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是: 法(克里孟梭)、英(劳合.乔治)、美(威尔逊)。

和会的实质: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

2.凡尔赛和约的内容:①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②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③废除德国普遍义务兵役制;④原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⑤德国必须向战胜国支付战争赔款。

3.凡尔赛体系的构成:1919----1920年协约国先后同战败国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4.体系的作用: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确立了它们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5.对巴黎和会的评价: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且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6.凡尔赛和约对中国的影响:和约决定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洲湾租借地让给 日本,此举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抗议,爱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国际联盟的成立(国联):时间:1920年1月。

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1.召开的背景:一战日本在亚洲的扩张损害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美日矛盾出现。

2.召开的时间:1921年11月

3.操纵国:美国、英国、日本。

4.目的:确立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缓解美日等国的矛盾;

5.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四国条约》、《巴黎和会》 、和《九国公约》共同构成帝国主义统治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体系;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7.《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又回到一战前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方便。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

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但这一体系极不稳固,掩藏着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 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因而体系不能长久维持。

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下。

3.导火线:1929年美国股票暴跌。

4.经济危机的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5.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6.各国不同的应对危机的办法:美、英、法的办法是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整。德、意、日的办法是建立法西斯专制。

罗斯福新政及其意义:

1.背景:经济大危机的严重打击,引发了政治危机。

2.新政的目的:①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的内容:①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②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4.新政的特点:加强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5.新政的历史意义:①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②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⑤新政在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评价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虽然使美国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5课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意大利的法西斯专政:

1.建立的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2.建立的标志:1922年,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在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建立独裁政府;

德国法西斯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一战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屈辱性条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2.建立的时间:1933年。

3.建立的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 ,同时也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4.纳粹暴行:①制造国会纵火案,以此嫁祸共产党;②掀起迫害共产党人的狂潮;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1.建立的背景: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导致日本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着和集中地在日本军部。

3.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轴心国集团:

1.形成:1938年,德、意、日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2.影响:世界面临法西斯的进攻,局部战争四起,世界和平面临威胁。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

1.慕尼黑会议召开的背景:德、意、日结成“柏林--罗马--东京”侵略轴心后,气焰更加嚣张。法西斯德国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后,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2.经过: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3.协定的内容:①将苏台德区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割让给德国;②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十日内交出上述地区。

4.绥靖政策的实质:牺牲弱小或其他国家的利益,以避免过分刺激德国导致德国向英法开战,(同时祸水东引,将德国的战争矛头指向苏联),求得和平的一种帝国主义外交政策;

5.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害怕战争,把祸水引向苏联。

6.绥靖政策造成的影响:损害弱小国家的利益,加剧地区局势的恶化,助长了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7.绥靖政策的表现:①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③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④1938年9月英法再次与希特勒妥协,签订《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二战的爆发:

1.爆发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爆发的标志: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法国的灭亡:1940年4、5月间德国占领丹麦、挪威,6月占领法国。

4.“不列颠之战”

时间:1940年。

交战双方:英国、德国

结果: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人民最终粉碎了希特勒的入侵图谋。

5.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而匈牙利 、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相继加入三国同盟,成为法西斯的帮凶。

第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德国突袭苏联:

1.时间: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2.1941年,莫斯科战役爆发,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大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3.苏联为什么能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答:①苏联军民不畏强暴,勇御外侮,不怕自我牺牲,是胜利的主要原因;②德军战略的失败,气候、道路等战争环境,也对德国不利,而苏联战略选择的正确,是胜利的重要保证;③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和国家的支持,是胜利的重要保证。

日本偷袭珍珠港

1.背景:二战期间,日本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而美国是日本南进实现此计划的最大障碍。

2.时间: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3.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二战进一步扩大,把苏联和美国卷入战争,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强加于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同盟逐步发展和加强。

2.目的:调动反法西斯国家的一切力量,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3.建立的标志:1942 年,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第8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斯大林格勒战役

1.时间:1942年7月。

2.意义:①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②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法西斯阵营的力量,使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

诺曼底登陆

1.时间:1944年6月。

2.背景:苏联在战争中不断取胜和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是得苏、英、美达成一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3.过程:在艾森豪威尔统帅下,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4.意义: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对德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从而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崩溃。

雅尔塔会议

1.召开的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争取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一系列重大问题。

2.时间:1945年。

3.地点: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召开。

4.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以及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

5.意义:协调了盟国最后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对联合国的建立也起了积极作用。

6.评价: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它协调了盟国最后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对联合国的建立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签订了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条款。

联合国的成立

1.时间:1945年4-6月,联合国家会议在旧金山召开,讨论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2.成立的标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3.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

法西斯的覆灭

1.1945年德国投降,标志着二战在欧洲结束。

2.1945年日本投降,标志着二战胜利结束。

3.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4.二战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人民团结作战。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6.二战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一定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9课 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冷战”的概念: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

2.“冷战”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推行霸权政策,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3.拉开“冷战”的序幕:1947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5.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6.“冷战”政策的表现:①政治上:推行了杜鲁门主义(结盟友国,对抗,颠覆他国); ②经济上:出台“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封锁、制裁敌国);③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7.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控制西欧,进而共同遏制苏联。

8.“冷战”的影响: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9.冷战正式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1.1949年,美国和西欧成立了北约,它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美国通过它加强了对西欧的政治和军事控制,并在欧洲建立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包围圈。

2.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了华约。

“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苏争霸

1.“冷战”正式形成的标志:华约、北约的建立。

2.美苏争霸的目的:维护各自国家利益。

3.争霸的实质:划分世界势力范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争霸的表现: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优势在美国。典型事件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②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典型表现为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③20世纪80年代: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5.争霸的影响:美苏的长期争霸,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威胁,并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

第10课 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

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实施高速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②技术基础: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政策措施: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④实力地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

2.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原因是:美国在二战中积累起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资本;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同时美国有一个稳定的政局,联邦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等。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进入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滞胀”。原因是:70年代经济危机和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③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原因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迅速发展。

3.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①经济持续发展,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一;②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

1.欧洲经济繁荣的原因:美国的大力扶持;发挥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2.欧洲联合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遭受战争的创伤,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下降,加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欧洲国家需要寻求自身的安全。

3.联合的目的:保障自身安全,提高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4.联合的过程:①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三机构合并称欧共体;②1967年7月1日欧共体正式成立;③1993年年欧盟正式成立。

5.欧盟成立的意义:有利于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安全防务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政治经济一体化使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力量中重要一极。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

6.对世界的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世界各国加强地区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日本经济的发展

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美国的扶持;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朝鲜战争中,美国在日本的军事订货;日本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

2.经济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87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3.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不断谋求国际上政治地位,这对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11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曲折道路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014中考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