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发布时间:2024-11-17   来源:未知    
字号:

案例1: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的描述中,酷爱航海的鲁宾逊在商船失事以后漂流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鲁宾逊凭着自己的选择,只身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如果我们一旦引入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一术语,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就有了浓厚的经济学色彩。

对于处在孤岛上的鲁宾逊而言,他也仍然会面临这样一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现在的鲁宾逊虽然两手空空,但他毕竟来自于文明社会,他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还可以利用自己身上的人力资源进行生产自救。假设鲁宾逊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或者用于爬树摘椰子,或者用于下海抓鱼。

这样鲁宾逊首先就有了两种极端的选择,他可以将一天8小时全部用于抓鱼,这个数量表示在横坐标上;鲁宾逊也可以将一天8小时全部用于摘椰子,这个数量表示在纵坐标系上。这是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两个极端的点,当然,除这两点以外,鲁宾逊还有许多其它的选择:将一部分时间用于摘椰子,另一部分时间用于抓鱼,这又会有很多种组合。将这些点也都画出来,就得到了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果观察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凹向原点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鲁宾逊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要想多抓鱼就得少摘椰子,也就是说,通过鲁宾逊的选择,椰子可以转换为鱼,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凹向原点则表明,将椰子转换为鱼的过程中,转换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当鲁宾逊拥有很多椰子的时候,生产椰子的效率几乎都是发挥殆尽了,这时一定量的劳动通过转换,用于多抓一条鱼,只需要放弃较少的椰子,但是随着调整的进行,当椰子的数量变少时,椰子的生产效率反而会回到较高的状态。这时,同样用一定量的劳动多抓一条鱼,则要放弃更多的椰子。这是由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不管怎么转换,只要是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运动,鲁宾逊在生产上就总是处于有效率状态,或者说他不会窝工,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当鲁宾逊的生产选择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运动时,他要多抓一条鱼,就必须少摘一些椰子。如果鲁宾逊的选择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是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内部,这就说明鲁宾

逊的生产是无效率的,或者说鲁宾逊的生产窝了工。因为在此状态下,鲁宾逊可以在不减少鱼的产量的前提下,增加椰子的产量,或者在不减少椰子产量的前提下,增加鱼的产量,而重新回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这说明原先的状态不是最好的。

尽管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从事生产都是有效率的,但鲁宾逊究竟会选择哪一点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鲁宾逊的生产是为了自己的消费,所以,在这里是鲁宾逊个人偏好决定了生产组合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具体位置。假如鲁宾逊是个典型的素食主义者,他的选择就一定在纵轴上的那个点上;反之,如果鲁宾逊偏爱食鱼,那他的选择就一定位于偏向横轴的点上,当鲁宾逊这样选择时,资源就得到了优化配置,实现了微观经济效益。

对鲁宾逊来讲,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的那些点又意味着什么?当然是更多的鱼和更多的椰子,但由于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是鲁宾逊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不可能达到的。如果鲁宾逊可以增加劳动投入,这就需要鲁宾逊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他完全可以得到更多的鱼和椰子,这就意味着他的整个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移动;当然,鲁宾逊也可以在不增加劳动投入,而是改进生产技术的前提下,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扩张。比如,鲁宾逊不再赤手空拳去抓鱼,而是造船结网,用渔船捕鱼;也不再爬树摘椰子,而是造采摘器在树下摘椰子。结果鱼和椰子都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鲁宾逊通过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在宏观层面上实现了经济增长。

摘自:李仁君《鲁宾逊的选择》,《海南日报》2006年4月30日。

问题1:生产可能性边界有哪些性质?

问题2:如何根据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

1、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边界内的点表明经济尚未达到有效生产。边界之外的点是不可达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可说明“替代”这一经济概念。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替代是一条生命规律,生产可能性边界则表示社会的各种选择。

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当一个社会作出将资源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选择时,就必然有另外一种物品被放弃。在稀缺的世界上,这种替代乃必然规律。

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描述当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时,可供社会选择的各种做法的清单。在这张清单上,通常既有面包也有大炮。当一个国家选择太多的大炮时,它的人民就要勒紧腰带了——这也是人们厌恶大炮的部分原因。

经济资源的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社会在现有技术水平止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按不同比例组合的最大可能产量是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可见生产可能性边界由技术水平和可用资源量决定。

若社会只生产X,Y两种产品,再假定资源有限且各种要素都已充分利用,则要增加X的生产,势必减少Y的生产。将一定资源用于生产X所放弃的Y的数量是X的机会成本。资源有限及要素间的不完全替代性,使机会成本呈递增趋势。这决定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社会生产在遭受条件下的最佳状态。失业、低效率、资源浪费等使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2、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通过利益刺激生产者和消费作出趋利避害的决策,调节生产和需求,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法则,鞭策企业采用效率更高的生产方法,使资源向效益较好的企业的环节集中,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机制还可以在产品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生产某种产品要消耗多种资源,这些资源的组合比例不仅取决于技术上的要求,还受资源价格的影响。因此,在价格机制作用下,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必然会根据节约的原则确定各种资源的组合比例,使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实现合理配置,提高效率。

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