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说课
一、我的设计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借助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契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活动的能力,使其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得到综合发展的同时,充分凸现个性,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借助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契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活动的能力,使其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得到综合发展的同时,充分凸现个性,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现目标的措施:
1、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利用课前时间进行课前导入。你们下课都喜欢玩什么游戏?我们小时候呀经常用一根线,来玩一个游戏。和你的同桌也试着玩玩看。
刚才我们玩的游戏,我们的爸爸妈妈小时候玩过,爷爷奶奶小时候玩过,已经流传了很久。它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
2、从单元前的导语入手,让学生浏览整组课文,大致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单元第一课后才提出,这里将要求提前,目的是通过整体感悟本单元的课文后,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准备。
3、利用书本资源寻找传统文化。指导观察导读语中的背景图片,利用好这张图片,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还能找到哪些传统文化?(古代文字、古代壁画、古代宫殿、兵马俑)
4、通过欣赏老师收集的一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图片,进一步分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图片是很直观的一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体会他的博大精深。特
别是综合性学习提示中第一段以举例的方式介绍了一些。抓住这个省略号,使学生知道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很多。使同学们发出感概,并且引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提出我们来开展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一次活动。
5、在制定活动计划上做重点指导。通过录像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主题,想好具体了解什么内容,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确定活动要采用的方式。录像也是非常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法。在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呈现给学生一个范本,让学生明白这个活动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是要我们去实践的活动。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教材上要求学生自由地,老师可以放手地让孩子们去准备开展这项活动。但是毕竟是三年级,语文书上才第二次综合学习课。第一次的综合学习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所以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是没有这样的小组活动经验和体验的。那么在这一次,老师扶得牢一些,给学生更多具体的直观的知道,我觉得就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特别是“合作分工”和“采用方式”。分工上强调小组的合作完成这项活动,填写计划表,并根据活动的需要和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采用的方式上提示学习方式的自由性,可以上网,可以采访,可以调查,可以看书,可以询问等等。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有效果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6、小组合作、商量的指导也是需要的。这里书上综合性学习提示中说到自由组成小组。我一开始是这么想的,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然后自由组成小组,但是在一节课上这样操作可能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比如有的小组人很多,有的小组人太少,或者有人落单,教室里满堂找,让费大量的时间等等。同时也在小组合作、分工上带来了大问题。所以我又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并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商量。沈大安老师有一个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专题讲座,指出,这里的自由,指的不是随便任意的组成小组,而是指: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小组的活动。所以最后选择了平时四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指导。当然学生也可以课后个别调整小组。
我的感想:
三年级我是第一次上,以前都是上一二年。综合性学习也才第二次上,作为公开课是第一次上,准备阶段一直苦恼于网上怎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资料很少很少,特别是第一节指导课,可以参考的极少,有的也都是很简单很简单的。所以只能按照教材教参自己来设计很是苦恼。幸好有师傅、教研组的老师们指导,帮我出谋划策。今天来这里既然是研讨,我想就请专家老师们给我提出意见建议、批评指正。我要向大家好好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