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师生关系的特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誓》 )荀子提出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 ·礼论》),把师和天、地、君、亲提到同等高度而尊崇。但是, “师道尊严 ”在封建时代就曾经接受挑战,明代杨继盛就说: “凡以师道尊严,不可挟势位以屈之也。 ”其意是说,教师不可凭借权势与地位来使学生屈服于自己的 “尊严 ”。今天, “师道尊严 ”已经失去存在的根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业缘关系使师生成为平等的教育主体, 虽然在“尊卑”的向度上师生之间间距减小,但在“亲疏”的向度上,师生关系也走向了淡化。
[案例分析]
一个高三学生给老师的信:
“近两周以来,我食而无味,寝而不安,常常一个人面对着书本发呆,无心听课、读书和做作业,害怕与同学们交流,甚至害怕与他们目光接触。我总觉得同学们的眼光里都带着炽热的锋芒 (也许不都是,但我感觉如此 ),时刻在刺痈我的心灵。我这个号称品学兼优、活泼开朗、性格刚强的人,如今好像变得非常渺小、孤独、怯懦。令我改变的不是别的,正是你们及全校同学给我的那份‘爱’,即给我的也是我不愿意接受的那份贫困学生资助款。你们在没有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就把我列为资助对象.并在全校大会上,让我接受师生们给我的那份捐款。为了尊重你们的选择,我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份‘爱’。可是,你们知道吗 ?这份‘爱’太苦涩了。我确实需要钱,但我更需要尊重。多年的家境桔据使我养成了刚毅的性格,而你们这份‘爱’的奉献却使我变得脆弱许多 ”
(严育洪编著,《事说师生关系》, 2007年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5页)。 老师给困难的同学提供资助,本来是向学生表达爱心,融洽师生关系的好机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受资助的同学不仅没有感激,反而感觉受到了尊严上的伤害。为什么?我们通常认为是教师的方法不对,没有事先征求学生意见。其实,追问下来,问题的本质在于,教师对于师生关系的“业缘性”认识不足,忘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基于“教”与“学”的职业关系。教师用“类血缘关系”来解读师生关系,以“父母”的角色来对待学生的贫困,就像父母给孩子钱不需要与孩子商量一样,老师给学生资助也没有想到征求学生意见。但学生却是用“业缘关系”来解读师生关系,并不将老师视做“父母”,因此也不认同老师像父母一样随意给自己钱的权利。所以,严格来说,这里教师并没有伤害学生尊严的故意,之所以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只是因为教师与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产生了区别。
[问题讨论]
学生向老师借钱,老师该怎么办?
首先,学生向老师借钱,老师应该感到骄傲,学生的借钱行为至少表明,你是一个值得他信赖的老师。如果学生遭遇了严重的生活困难却不愿向老师求助,说明他缺少对老师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