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期No.4,2010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Tianji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总第211期 SumNo.211
编者按:本文是方克立先生为刘仲林先生主编的 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所写的序。文章就世人关注的!钱学森之问 ,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征得作者同意,我们全文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钱学森之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方 克 立
刘仲林教授要我为他主编的 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 一书写几句话,同时纪念张岱年先生百岁诞辰,不料!两弹一星 元勋钱学森院士亦于近日辞世,我很自然地把这三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来思考,中心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悼念钱老去世的这些日子里,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今天的教育,能否再培养出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巨星?这恰恰也是钱老晚年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它已被人们称为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 。
2005年7月29日,钱老对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1]在此之前(同年3月29日),他曾就此问题有一次系统谈话,回顾自己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学院所受到的创新教育和创新学风的熏陶:!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在那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 [2]在民主而又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年轻人大受教益、大开眼界,激发了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加州理工学
院还鼓励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因为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论证。考虑到中国长远的发展,钱老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 [2]
如何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钱老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他在深入研究了当今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后,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 的设想。所谓大成智慧教育就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教育、引导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善于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信息、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人的智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大成智慧教育的核心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把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哲学与科学技术以及微观与宏观、部分与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总揽全局,洞察关系,实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和综合创新。按照钱老的设计,在现
收稿日期:2010 03 02
作者简介: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2)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学制可以缩短,经过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5年(高中加大学)大成智慧教育和1年实习后就可以成为硕士。!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 [3]作为一项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钱老的设想在今天可能还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至少可以开始搞试点,做可行性研究,也可以在探索实践中加以改进或提出新的思路,我相信一二十年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钱老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大成智慧学 是钱学森科学与哲学思想的最高理论结晶,同时也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有关认识成果。比如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方以智就提出了!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间 的集大成思想,他不但主张融合儒、释、道三教,而且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会通,要把古今中外的学问当做药材一样汇集于一炉,加以烹炮烧煮,然后以此药方来医治天下人的千疾百病。在他看来,!尚大全 、!集大成 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钱老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他在思考、形成!大成智慧学 的时候,也参考了我国现代哲学家熊十力的!量智性智 说、张岱年的!综合创新 论和冯契的!转识成智 说,特别是对比他年长2岁、少年时代同在北师大附中学习的张岱年先生十分敬重,不但完全赞同其!综合创新 文化观,而且在课题研究中碰到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时,常叫助手去向张岱老请教。这一文哲、一理工两位老人的世纪友谊突出地表现在学术理念的相通和互相支持上。
在上个世纪30年代钱学森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张岱年已是国内哲坛上一位相当活跃的青年哲学家。他受其兄张申府影响,早年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 …… 此处隐藏:336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