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这些现象尤其表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小班的幼儿刚从家庭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差,他们害怕上幼儿园,一段时间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胆小,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掉眼泪;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发生冲突,想做的一定要做,想要的玩具一定要抢到手。因此,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小班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 能力和群体意识,为幼儿创设友好交往的环境,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每个孩子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特别是托班、小班的幼儿,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常表现的很紧张、胆怯,不能主动与小伙伴或是老师多交流,也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非常依恋亲人。为了避免孩子哭哭啼啼、不愿意尝试在新的环境中生活,我们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并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谈心、说悄悄话等,也有利于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首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比如,像我们小班托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所限,他们想交朋友,却不知道如何交往,希望与人友好相处,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友好相处,交往技能方法缺乏,交往能力提高受到阻碍。因而在幼儿园往往出现抢玩具、打人,不合群,自我封闭等等现象。这时,作为家长也不应该责备自己的孩子‘怎么那么胆小’、‘没出息’、‘在哭在叫,把你丢在这里’等一些刺激较强的语句,而应当采取积极的评价给予孩子更大的勇气和自信或是给孩子营造一种支持性的气氛帮助孩子,缓解心中的忐忑、焦虑;而我们作为幼儿园的老师,要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在集体生活中所带来的快乐以及和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以下几个方法着手:A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对于大方、有礼貌的孩子给予及时地表扬,并且要在集体面前夸一夸,让其他孩子也明白原来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B在日常活动中多鼓励孩子与同伴进行交往,而且对于有进步的孩子抓好时机,让孩子多开口讲述。这样也避免盲目地玩而不知道自己的交往过程。C开展互动性、合作、交往技能较强的各项活动:幼儿园组织的亲子
活动、集体活动中多让孩子表演节目;我们也有意识地为孩子交往创造机会,让孩子从中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
其次: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与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交往锻炼。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应与教学、生活、游戏等多种活动相结合,并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抓住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发展的。我们针对不同学科教育活动的不同特点,努力安排各种类型的交往活动。如语言活动中的互相讨论,科学活动中的合作试验,音乐活动中的结伴舞、集体舞,美术活动中的合作作画等都是很好的交往活动,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加深感受、强化体验、发展了能力。
二、重视游戏活动,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有研究证明,社会性游戏对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系列主题为“我的家”的活动,其中包括:娃娃家、理发店、小超市、小茶馆、小医院等。游戏内容,游戏角色完全由幼儿自由选择。角色的不断变更,游戏内容的不断增加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交往机会,提高了交往能力。
三、利用日常生活,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蕴藏着增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契机,我们可能的为幼儿创设交往条件。如在晨间谈话时,可以安排几分钟的自由交谈时间,让幼儿相互间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午餐时,可以让幼儿轮流当“小值日生”,给大家分发碗筷等。在这些交往中幼儿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交往能力。
最后: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幼儿学会友好交往的方法。
有时幼儿能够为别人着想,但往往因为不掌握相应的行动方法,而做出了不恰当、不友好的行为。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交上朋友?我们采用了各种生动的形式,帮助幼儿来了解和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采用讲故事、表演让幼儿比较有了玩具是一个人独自玩好,还是大家一起玩好,引导大家向做得对的孩子学习,幼儿一下子就能理解,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我们必须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获得交往的技能,使他们从自我中心中走
出来,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应该怎样做?
一、建立良好的亲子联系。
与父母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幼儿获取探索世界所必需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幼儿依靠父母提供的暗示去获得成功,去面对周围的环境。幼儿是在父母的精心护理之下才开始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许多专家认为,早期依恋会对幼儿一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二、提高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识,激发幼儿的交往愿望。
爸爸、妈妈可利用节假日带幼儿游戏,参观菜场、小吃店、商店等需要互相协调工作的地方。幼儿一个人玩的时候,可通过问,“你的汽车要加油吗?”“你的变形金刚会打仗吗?”来激发他与同伴交往的愿望,主动与同伴交往。
三、教给孩子社会规则。
在和同伴交往中,孩子往往由于不懂社交规则而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特征。如被拒绝型儿童,有时他可能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表达。看到小朋友搭好了积木,他也想玩儿,跑过去,一把推倒已搭好的积木,自然不受小朋友欢迎;对某个小朋友表现好感,走过去一拳把小朋友打哭了,其实他只是想同他有意交往的同伴打个招呼;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稍不如意就大加破坏,因此小朋友们不喜欢他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注意教给孩子交往的规则。如怎样和小朋友打招呼,怎么用语言请求和同伴一起玩,和大家玩时不能只顾自己。可以用示范表演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妈妈扮演同伴,表演不同的情景,让孩子看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然后交换角色。让孩子学会处事冷静、大度、合作、分享。
四、要教会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的方式,学会为别人着想。
爸爸妈妈应教育幼儿在活动时对同伴有礼貌,用别人喜欢的名字招呼他们;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不争抢,可以让别人玩一会儿,自己玩一会儿,大家“轮流玩”。这样,可以使幼儿遇事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
五、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自我中
心”。如让幼儿跟邻居的同伴玩“娃娃家”的游戏,幼儿可以做娃娃的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履行爸爸或妈妈的义务。幼儿从一个人玩发展到与同伴共同游戏,也就发展了交往能力。
六、要教会幼儿解决同伴交往中遇到小纠纷的办法。
幼儿与同伴在活动中意见不统一或玩得不愉快时,爸爸妈妈应及时引导幼儿相互商量,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大家都玩得愉快,如猜拳、轮流等方法,协调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使活动顺利进行。
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要避免以下错误做法。
一、凡是遇到孩子争抢玩具,都让自己的孩子退让。
这种做法显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这样容易令幼儿伤心:他会认为父母并不站在自己一边。幼儿的权利受到损害,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打击。这会使幼儿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权利,也不知道如何去主动争取。
二、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
幼儿之间的交往冲突是十分自然的。他们通过争夺玩具、相互追跑、扭打来了解其他的孩子,了解物我关系,从而能够客观、独立地看问题。过于袒护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使幼儿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以为自已什么行为都对,而别人什么行为都错,这样反而从客观上降低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强求孩子和所有的人交往,做朋友。
在成人世界中,我们并不会和所有相遇的人都有很深的交往,成为朋友。儿童世界也是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和交友需求。在同伴群体中,有些幼儿会和你的孩子持续交往,成为很好的玩伴,有些则不会。在童年生活中,您的孩子和几个小伙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建立了自己的交友网,在群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以说,他的同伴关系就是良好的。
四、只要孩子与同伴发生了纠纷,家长就代为解决。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冲突、纠纷,这是孩子们在交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之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有利于他们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家长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合理地处理孩子间的纠纷。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纠纷。
一、稳定情绪。
孩子发生纠纷后,家长首先要冷静,镇定自己的情绪,不能皂白不分地说:“谁欺负你了?找他算账去”等等,这样容易给孩子造成“爸爸,妈妈向着我”的错觉。而应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有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能发表意见。”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实经过讲清楚。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给予诸如“是谁先动手打的?”“你没有动手,对吗?”等错误的诱导、暗示,而鼓励孩子讲出真话,做个诚实的孩子。
二、分析情况。
爸爸、妈妈应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别的孩子无意识的行为,还是自己孩子不对;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的孩子确实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在找到事情根源后,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应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态度,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解决纠纷。
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爸爸、妈妈应指导他们明辨是非,独立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对于别的孩子的过失,应教育孩子宽宏大量,学会原谅别人;自己的孩子错了,则应启发、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从而培养孩子互相谦让、礼貌待人等良好品质。
四、互相交心。
孩子间发生了纠纷,家长最好能抽出时间诚恳地和对方父母交交心,彼此谅解,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以后的日子里友好相处。
五、鼓励交往。
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孩子间常发生争吵、纠纷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相反地,更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让孩子在交往、冲突、纠纷中获得更多经验,促进其社会性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