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13级中国化张玉芬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 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革 命群众。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克服了陈独 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撤换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了武 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 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 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 武装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胜利会师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中国 革命新道路的艰辛 掌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把握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在中国革命 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 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 深刻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在 实践上理论上的意义
教学提纲(一)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乡村为中心 (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四)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从以城市为中心 到以乡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大革命的失败,积极的探索中国 革命的道路,湘赣边秋收起义为这一道路探索提供契机, 进攻大城市受挫后,革命道路问题凸显出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果断决定向 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退却”
主席左手边第三个是李立三
A是仍然按照原先的计划准备攻打长沙?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局势面前冒着全军覆灭的危险
B 还是顶着被扣上右倾的大帽子, 上“逃跑”罪名的风险实施战略退却
(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林彪向中央提出,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 提他的名字。后来,他在《西江月· 重上井冈山》中写道:“志壮坚 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毛泽东说“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是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当时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回信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发 生、存在和发展?主观客观的原因 第一,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
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的 这种特殊国情,存在有两种产生红色政权的原因:一是地方的农业经 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二是 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第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认识来源于实践。上述关于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原因的分析, 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认 识和科学理论。它的产生表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 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 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 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 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 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 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 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 统一体。
(三)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 重要性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 动考察报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农民问题 的重要性。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 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 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 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得很”。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对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 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法国农民一旦对拿破仑帝制复辟感到失望,就会 把对于自己小块土地的信念抛弃;那时建立在这 种小块土地上面的全部国家建筑物,都将会倒塌 下来,于是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 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 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 ----马克思
(四)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政 策
建党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 主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
改革的总路线和方针
建党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解决 土地问题的主张
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还是孙中山的三民 主义,都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1922 年 6 月,发表对外时局的主张,第一次提出没收军 阀、官僚财产,将其田地分给贫苦农民。 1925 年 10 月,发表了第一个土地问题的公开文献《中 国共产党告农民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
1. 《井冈山土地法》与《兴国土地法》 1928 年 12 月,《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没收一切土地,引起了拥有土地的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和富农的不满;土地 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难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 求。 1929 年 4 月,制定《兴国土地法》,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 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 年,妥善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问 题。保护了中农利益不受损害;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