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对
摘要:审计风险是因为审计人员得出的错误审计结论和提出的错误审计意见,可致使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伴随整个审计过程。认为,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认识审计风险,分析其存在或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把对“事”的监督和对“人”的监督有机结合,因此其监督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力度更大。其结果和评价直接关系到被审计人的任用或升迁,非常敏感,一旦出现差错或失误,影响面会很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自始至终伴随着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认识审计风险,分析其存在或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1.1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专业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一般分为3个方面:一是财务审计。主要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合规性,以及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和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等方面。二是企业绩效评价。主要是在财务基础审计的基础上,采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财务绩效与管理绩效角度,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三是经济责任评价。主要是根据财务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结合考虑企业发展基础、经营环境等方面因素,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做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从审计内容来看,所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它涉及到财务、决策、管理和效益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审计内容的专业性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般审计基础知识和经验,还要求具备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否则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实际工作中常常由于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偏重于财务收支审计。
有的审计不查领导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企业财产损失浪费,不查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查处的违纪问题落实不到人,而是基本以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形式完成任务,造成财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混淆。
1.2审计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判断过程增加了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目标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包括促进企业合法经营,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增强科学管理意识,促进自我发展等。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需要收集的信息和资料更广泛和复杂,这些信息和资料既包括执行、操作方面的,又包括管理、控制方面的,甚至还包括市场信息、公众信息等。审计人员通过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查阅会议纪要,咨询相关人员,检查会计凭证和账簿等,必要时还要做一些调查,多方位、多渠道地获取审计证据。如果这些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即使审计人员保持高度职业谨慎,以此为基础做出的审计结论依然是不恰当的,由此必然带来审计风险。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所收集信息和资料不仅数量丰富,而且专业性强,对这些信息和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归纳和分析时需要审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恰当的职业判断,难免出现不恰当的审计结论而导致审计风险。
1.3审计方法、审计手段运用带来的审计风险。
现代审计大多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即根据总体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然而,样本的特征与总体的特征总会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有可能导致判断的误差。审计人员只要运用抽查方法就要承担一定程度的做出错误结论的审计风险。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符合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来一定的误差。即使是详细审计,
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机构的可信赖程度等各种因素,也存在审计结论不一定完全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的可能。众所周知,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等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若这些资料本身存在有意虚假记载,无疑会对审计结果造成影响,更何况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在会计资料上明显反映,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虚假现象所迷惑。
1.4评价标准难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求带来的审计风险。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2006年年初,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总结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指导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但经济责任的重要审计评价词语——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条文规定仍过于宽泛和笼统;企业评价的基础数据,要根据财务审计的结果以及影响评价的客观因素做适当的调整,才能运用。加大了定性指标的运用,这不仅增加了审计人员实际操作的难度,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经验和恰当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过程中,有些常常遇到的问题仍不能得以解决。如对新官不理旧事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能发挥作用;环境因素对经济责任的影响程度如何界定,审计不能做出充分的判断;时间跨度大的长周期审计项目难以划定经济责任,凡此种种,都会带来审计评价风险。
1.5任期时间长造成审计工作量大,加大了审计风险。
财务收支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等一般是以年为期。而经济责任审计是以经营者整个任职期间为期,一般都在3年以上,所以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审计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一方面所形成的会计资料多,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又不清楚,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审计工作量大,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存在着潜在的审计风险;另一方面任职期间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财务制度等均会发生变化,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由此做出的审计结论发生偏差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1.6先离后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为组织部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但在实际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与审计工作不衔接。存在着干部管理部门无视审计结果依然如故地使用干部,或者是被审计人已经提拔重用而后审计,形成审计结果与干部使用脱节;你审计你的,我用我的。对离任者缺乏约束力,使审计流于形式。
1.7审计人员综合能力欠缺。
内部审计具有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内部审计目标要求不仅揭露问题,还要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提供决策依据,最终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这些职能决定了内部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也导致对审计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有分析、论证和判断的综合能力。如果在审计评价时对问题把握和分析驾驭能力不够,从而做出不恰当或不全面的审计结论,就背离了审计目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目前内审人员总体素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薄,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要规避上述成因引发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对策申爱萍: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和思路上,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2.1树立新理念,构建新模式,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路子。
目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即是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基础,更是企业良好经营管理效果的机制保障,同时也是履行经济责任结果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为更好地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开展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要。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逐步发展并日趋完善,在审计范围上应覆盖财务、经营和信息系统3个领域;在审计内容上包含产、供、销和人、财、物各要素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审计方式上以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有效性为主线;在审计手段上以经营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应用为技术支撑的审计模式和路子。在工作定位上,不仅是对责任人的管理和监督,而且突出促进责任人提高效能的作用,逐步实现审计由过去以财务收支为主向以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并重转变;审计的评价目标由过去以评价管理效果和廉政情况为主向以评价管理效果、管理能力和廉政建设并重转变;审计重点向合法性审计和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并重方向发展,通过检查和评价单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情况,强化对单位经济管理机制及其体现的领导能力的评价。开展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更客观、规范、科学地评价责任人任期经济责任。从而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2.2实行双向承诺制,加强审计双方自我约束力。
建立双向承诺制度,确保审计在真实可信的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即审计组长向被审计单位承诺:认真执行《审计法》,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从审。被审计单位法人代表、财务总监、财务科长、主管会计及有关责任人向审计组承诺:保证其向审计组提供的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真实完整、无账外资金和账外资产,否则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从而使审计和被审计双方能够在平等的地位上做出相互承诺,达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目的。也可以避免因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失真而承担的审计风险。
2.3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
2.3.1把好审计程序关。
所有审计项目实施前,审计组必须进行审前调查、编制计划大纲和实施方案,经3级复核后报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批。由于有了详细的审前调查和对被审计单位账目的初步了解,所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内容全面详细、目标明确,突出各项目审计的重点。对审计事项提出了明确的操作步骤和取证要求,从程序上保证审计质量。
2.3.2加强审计过程管理。
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现场质量实施严格控制,包括对审计人员的控制、现场取证的控制、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的控制等多个方面。要求审计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探讨解决方案,确保审计项目各环节的质量。
2.3.3以审计复核制度,控制审计质量。
审计部门以提高审计质量为目的,实行审计3级复核制度,确定专职复核人,加大审计质量管理力度。实行3级分工负责制,即部门、科室、审计组根据各自分工对审计质量负责。部门领导对本部门所有审计项目的质量负全面责任;各业务科负责人对本科的审计项目质量负全面责任;审计组长对所承接的审计项目的质量负全面责任,组员对具体分工事项的质量负责。同时,将专职复核制度提上议事日程,在审计组向部门提交审计报告前,专职复核人员通过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等审计文书的复核,对审计查证的实施、证据、审计定性处理及法规依据、审计程序等进行把关,并建立复核台账,做好日常记录,将复核结果纳入年度审计质量评比和考核,以此促进审计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
2.3.4推行审计日记制度。
要求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真实、完整地记录每天所从事的审计工作,保持审计日记的连续性,不得遗漏和虚构。使其与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报告等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环环相扣的审计质量保障体系。
2.3.5注重审计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
审计的目的在落实,只有认真落实审计结果,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防止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反复发生。同时,在实施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加强了与被审单位的交流,争取得到被审单位领导的支持,使审计反映出的问题引起被审单位的高度重视,并对有关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4规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被审计责任人和委托部门十分关注的焦点,由于评价的好坏事关被审计干部的政治生命,因而被审计者十分关注审计的评价。
从近几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使审计评价严谨规范。评价体系的选择应遵循与评价对象的职责范围、任期目标等情况挂钩,按照审计评价内容分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际操作中的责任划分问题,应给出列举式解释;指标运用应少一些定性分析,多一些定量对比指标的运用;表示程度的描述不宜过细,如真实性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就目前情况看,分为基本真实、不真实两档即可;内控制度的评价指标应设计一定的权重,使其定量化,便于审计组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其次在审计过程中要收集充分确凿的审计证据和可靠的资料,清晰地界定离任者的经济责任,使审计评价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此外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影响,不附加主观成分,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做出公正的审计评价。
2.5改进方法,规范操作。
审计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一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内部控制评审等审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相关审计的成果。二是改变传统的详细检查的审计方法,从内控制度入手,评估被审单位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以节约审计成本,减少重复监督。三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使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技术手段。四是推行任期3年以上责任人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打下基础,也解决了审计跨度大、任务重,造成的审计风险。
2.6把握好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对于这些信息和资料及其所反映的问题,审计人员要分析判断其重要性,不可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那样既耗费精力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审计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抓住数额大、影响大的事项跟踪审计、详细审计;对怀疑存在的舞弊行为或事项、对一些隐避性较强的项目进行审计时,要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保持谨慎态度,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合规性,还要保持适度的职业怀疑,对疑问之处要运用适当途径,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将情况逐个了解清楚,使原本隐蔽的信息明朗化、清晰化,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防范审计风险。
2.7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审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坚持基础业务培训,新知识和新技能培训,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知识的学习,针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审计工作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分析等办法,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第三,坚持审计会议制度。对重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及较复杂的审计事项的定性、审计评价和责任划分等,通过业务会议集体决定,降低审计风险。第四,严肃责任追究。对影响审计事项该查不查,隐瞒不报,或凭感情、不负责任随意评价造成后果的,按照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严肃查处。
2.8加强部门配合。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光靠审计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成效。首先,制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应当与审计部门共同研究,既要满足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又要考虑审计部门的承受能力。其次,加强日常工作相互协调与沟通。组织人事部门在下达具体经济责任审计委托通知书时,应明确审计的重点和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应及时通报被审计人廉洁自律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工作。第三,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没有审计结果报告不报上级研究,不办理任免手续。纪检部门应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廉政档案。第四,组织部门、审计部门共同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台账。做到心中有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增强部门之间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密切度,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夏萍。关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控制措施fJl.现代商业。2008 (8)。
[2]张奕。经济学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fJl.时代经贸,2008 (9)。
[3]沈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要索分析[[J].时代经贸,2009(9)。
论文关键词: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