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出世与救世——儒、道、佛三家思想之比较 走在天上
0413 08:56 ::
序
近读《红楼梦》十二钗判词及红楼十二曲,感触很深。又有感于《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儒、道思想,于是想对三家思想作些简单的比较。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重于礼、道家重于真、佛家重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杂货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以上来自网络
以上三家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这三家的思想我们都可以在许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找到影子。如王曦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
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如何对待三种不同的思想?
1、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用儒家的精神去参与这个世界,认真、执著地去做事;然后又能用道家的精神去观照这个世界,对结果能看得淡一点,豁达一点。
如果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又曰:“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红楼梦》妙玉判词)鲁迅先生曾形象的比喻这“正如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可见一个人真正想出世也不是容易的。
2、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
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遇一隐者,笑孔子一心济世,最后归于徒然,并讥笑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弟子反驳“不仕不义。”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出家人奉行的是“入世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