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维设计】(安徽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
遗 新人教版
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和四次调整 1.阶段特征
2.四次调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和主线,是新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体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大体上经历了四次:
(1)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具体体现为与日、美建交。
(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发展与其他国家广
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突出的事件有: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加入世贸组织、建立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关注邻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动向等。
(4)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国际秩序的重大发展,具体体现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中国外交领域一个新的理论平台。表明中国要完全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融合,已成为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2
[编写缘由] 新课标各版本教材都是按专题编排,每个时期都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分别讲述,体现专题综合的特点。通过学习发现,专题知识政治、经济、文化分模块讲解,割裂了同一时期的总体特征,因此补遗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对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颇有益处。
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
1.政治上,人民新政权刚刚诞生,各种反动势力还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美帝国主义在国际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
2.经济上,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3.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国民党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诸地负隅顽抗。美帝国主义不仅在军事上企图包围中国,还在1950年夏天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过渡时期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1)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官僚资本主义
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等,都具有肃清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性质,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2)社会主义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
(1)新中国成立和民主政治建设:
①建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②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外交奠定基础:
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③重大外交活动: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
3
(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①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②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4)科技、教育与文化成就:
①科技方面: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国务院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②教育方面:广泛开展面向工农与工农子女的识字教育,1957年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文艺方面: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5)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附:新中国的历史时期划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