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简论人物与人物传记

发布时间:2024-11-21   来源:未知    
字号:

简论人物与人物传记

[摘 要]研究历史,必然会涉及到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群

体、民族国家等,但是又必然会寻觅事件、制度和群体、民族活动

与个人行为的关系,因为,个人行为是群体活动的先声,是群体活

动的基础。只有先有一个个“个人”,也即人物的活动,才会有群

体的动作,才会有有计划的组织行动,所以研究历史,如研究群体

史、社会史、民族史、国家史,都是与人物史分不开的,都是建立

在人物研究基础上的。人物传记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

在读史明理、读史明智、读史明世三个方面。

[关键词]人物史,个人行为,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

04-0003-05

众所周知,“历史是人的历史”,然而如何理解这种共识,无论是

在过去,还是现在,人们的见解多有差异,就“人”的内涵、主体

讲,即有个人与群体、社团、民族、种族、社会之别;就人对历史

的作用讲,即谁是历史的创作者、主宰者。是社会发展规律、物质

条件规定人的行为,还是人的行为的主动性起作用?学者们对这些

问题的认识是颇有差异的。看来,人的历史的研究,首先要弄清个

人、群体与社会、与历史的关系问题,而后才能进一步明了史书中

人物传记的社会作用。

一、个人(人物)·群体·历史

文学家林语堂于1935年在《吾国与吾民》里的相关论述,给了我

们一个关于个人与历史的明确说明和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他说:“研

究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或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其最终和最高的努

力,往往用于觅取对该时代之‘人物’的精详的了解。因为文学创

作和历史事迹之幕后,一定有‘人物’,些(笔者按:“些”字应为

“此”字)等人物及其行事毕竟最使吾人感到兴趣。当吾人想起马

蔻斯奥理略(marcus aurelius;笔者按:121—180年,罗马帝国

皇帝,著作《沉思录》,被誉为哲学家皇帝)和吕善(lucian),便

知适当罗马衰落时期。又或想起佛朗古维龙(francois villon;

笔者按:15世纪法国抒情诗人,著有《遗嘱集》,被称为市民知识

分子)便知适当中古世纪。想起一个时代的重要人物,马上感觉到

那个时代很熟悉,也很明了。”[1] (p.15)撇去关于文学的陈述,

仅就历史研究而言,林氏在这里表述了三重意思:研究最终、最高

目的是认识人物;历史事实,归根结底表现在人物身上;著名人物

代表那个时代,令人熟悉那个时代。对他的第一点说法可能会有异

议,也即对史学研究的目标如何规范得更准确些。但总的来讲,历

史研究主要是落实在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上、理解上、说明上,这正

是笔者赞同的地方,所以才大段地引述在这里。研究历史,必定会

涉及到历史事件、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群体、民族国家,但

是又必然会寻觅事件、制度和群体、民族活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事实上,先有一个个“个人”,也即人物的活动,才有群体的动作,

才有计划的组织行动,个人行为是群体活动的先声,是群体活动的

基础。所以研究人的历史,研究群体史、社会史、民族史、国家史,

都是与人物史分不开的,都是建立在人物研究基础上的。

史学研究以人物为主要对象,有时被制度史、事件史所掩盖,有

时还被历史发展规律说所排斥。制度是人制定的,而制定者往往是

个人,是极少数人,它离不开人物;制度又是由人来执行的,实现

的,或破坏的。看来,制度会起到制约、束缚人的作用,但不是决

定性的,是人来决定制度,是人物决定制度。事件史重点描述的是

事件,是一群人,如若忽视个人(人物),则会被诟病为见物不见

人,不是成功地研究历史。至于社会发展规律说,将人在社会发展

规律面前看成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几乎成了机器人,而不是活

生生的人,那是违背历史是人的历史这个根本事实的,自然无视人

物的作为了。制度史、社会发展规律说,不以人物为根基的史学研

究,只能走入歧途。事件史若以人物为线索,则将会是成功之作,

如史景迁著《天安门——中国的知识分子与革命》,以康有为、鲁

迅、丁玲三个人物为主线,穿插秋瑾、沈从文、瞿秋白、徐志摩、

闻一多、老舍等人物,以他们为代表探讨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史,

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精神面貌。归根结蒂,成

功的史学研究必定是建立在人物研究基础上的。

我们还可以从个人的社会、历史作用来看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

个人为生存而奋斗,最具生命活力和创造力。在中国内地,有一时

期特别强调集体主义、人的共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猛

烈批评所谓个人主义,抹杀个人的创造力,及至改革开放之后,人

们思想解放,重新认识个人的社会能量。文艺理论家王元化在1986

年写道:“真正活的创造力是存在于组成群体的个体之中。没有个

体的主体性,就没有创造力。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没有个性对共性

的突破,就没有发展和变化。片面强调共性制约个性,以致压抑个

性取消个性,就会摧残创造力。”[2] (p.89)惟有研究个人(人物),

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与群体作用的关系。

个人是群体的一分子,若干个群体组成社会、民族(或多民族)

国家,检视个人在群体中以及群体的活动,可以明了社会的状况、

动向,因此人们说个人(人物)的历史反映社会的历史,即林语堂

所说的人物代表了时代。我在《雍正传序言》中说:“把个人放到

时代社会中考察,既可以阐明个人的历史地位,还可以揭示那个社

会的发展状况。这就是从一个人看一个时代,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

目的之一,也是一种研究方法。”[3]人物代表、反映时代,能够让

人认识时代,应该说是人们的共识,我这里还愿意引出一位文艺评

论家的表述。李辉论说研讨当代奇人聂绀弩的必要性:“不去认识

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对现代文人甚至现代社会的认识,显然会是

残缺的。当我们花费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共性、认识同一性

之后,对于那些最具个人色彩的人物,应该投去更多的目光。我想,

也许在注视不同生命存在方式的差异时,对人、对历史的理解才能

真正丰富起来。”[4] (p.19)他从人物反映社会的道理,倡言重视

人物个性,从而与王元化有相同的认识。

文学家的小说、戏剧无一不是创造人物,特别是创造富有个性的

人物,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重点之一是人物,人文学者共同关注人

物,是学术使命之所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历史学通过研究人物,

认识历史,同时描述历史,介绍历史,反映历史,令人读史明世,

知人论世,予人智慧的启迪。我就是以此为目的,前此写出《雍正

传》专著,好几十篇古代人物传记和人物事迹的论文、随笔,甚至

为人们的人物研究、文学家创作、谱牒学爱好者提供借鉴资料,出

版《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一书。重视、

加强人物研究和传记写作,是以检出有关清代人物的文章三十篇,

集结成本书。

二、古代史书重点撰写人物传记

今天人们认识到个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变迁的最为活泼的因素,

在古人,受天命论、英雄史观的支配、影响,编写史书就将撰写帝

王将相大人物的传记放在首要地位、重点位置,所以在夙称史学发

达的中国,传统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对此,不妨从史籍体

裁中传记文的地位、传记文体、传记对象三个方面作点简单的分析。

1.史籍体裁中传记文的凸显地位

传统史书的体裁,大体上是纪传体(如“二十四史”)、典志体(如

“十通”)、编年体(如《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如《明史纪事

本末》)、地方史志(一统志及省府州县志)和族谱(玉牒、家谱)

等类型。纪传体,即以人物传记为主要体裁,“二十四史”的开山

之作《史记》,包含本纪、世家、列传、八书、表(世表、年表)

几种体例,本纪实际是帝王传记,司马迁说“纪者,记也,本其事

而记之,故曰本纪”,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在《史通本纪》云:“列

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道出本纪是帝王传记特质。世家是以家

族成员为范围的个人传记,列传是一个个的个人传记,表中的诸侯

年表是片段的人物传记,因此所谓纪传体,基本上是人物传记史书。

地方志的体例为记(地方大事记)、传(职官传、乡贤传)、志(风

土志)、表(选举表、科举表)、图(地图、衙署图),它向纪传体

史书体例靠拢,人物传及人物史料占据了图籍的大部分篇幅。典志

体史书,是叙述王朝典章制度的,虽亦记录人物活动,不过缺少传

记,唯郑樵《通志》例外,有世家、宗室、列传、载记诸种类型,

全书二百卷,列传就多达一百三十卷。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史书记

载事件,有人物活动,然非人物传记。族谱,主体是宗族成员的谱

系和个人传记。统观各种体裁的史书,叙事体例、内容,在典志体

之外,人物传记占据突出地位,尤其是人们讲到传统史书,常常是

指二十四史的“正史”,更令人生出史书几乎等同于人物传记的感

觉。

2.传记文体与传记内容丰富

简论人物与人物传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