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爱国卫生“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十二五”全省爱国卫生取得的成绩
(一)卫生创建活动。在卫生创建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卫生计生、环保、水利、城建、城管、食药、铁路、交通、工商、农垦、森工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层层落实,调动全社会资源,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扩建了一批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医用垃圾处理厂、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城市管网等硬件设施,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监测和管理;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更加完善,推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开展病媒生物防治,降低传染病危害,确保了广大群众身心健康,为推动龙江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30.4%,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5%。“十二五”期间,我省共创建国家卫生城市3个(伊春、黑河、海林),国家卫生县城1个(通河),
省级卫生城市22个,省级卫生区41个,省级卫生县城26个,省级卫生乡镇16个,省级卫生村1696个,省级健康促进社区294个,省级卫生标兵单位267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4987个。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十二五”期间,省爱卫会高度重视和重点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卫生计生委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承担重要任务,精神文明、食药、新闻出版、广电、报业、工会、团委、妇联等委员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支持配合卫生计生委的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强化领导,创新方法,丰富内容,重点面向基层、社区、厂矿、学校、乡镇和村屯,不断拓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覆盖面,引导城乡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了大量工作,已经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和发展势头。基层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和人员能力得到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项目执行能力显著提高。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结合龙江居民突出的健康需求,以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为主线,通过新闻媒体、公益广告,搭建健康教育平台,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推动作用、教育支撑作用,营造出了浓厚的倡导健康文明生活理念的社会氛围。以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为平台,开展龙江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工作。通过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设立宣传栏、开展健康咨询和健康巡讲、推
进个体化健康教育等服务形式,实现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广覆盖。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开课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到2013年的86%。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无烟机关、无烟学校等活动,启动了海林、富裕、黑河市爱辉区等8个县(区)级控烟基地建设,进行重点人群吸烟相关行为监测和烟草流行监测。哈尔滨市于2012年出台了《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相关条例,对全国控烟履约工作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引导意义。
(三)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我省把此项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卫生计生、住建、农业、水利、商务、财政、交通、民航、铁路、农垦、森工等委员部门,结合实际,积极落实省爱卫会工作部署,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原则,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为平台,确定主攻方向;以整治城乡环境卫生突出问题为主线,确定整治重点。集中时间,集中财力,集中人力,重点治理了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铁路沿线、出入城交通路口、内河两岸环境卫生薄弱环节,清除街路庭院暴露垃圾、污水坑塘等“四害”孳生地,整治 “七乱”现象,清移 “三堆”至村外,改建厕所,改造水井,整修道路,绿化美化村屯等等,促进了城市环境卫生薄弱环节和农村环境卫生整体面貌的改善,促进了城乡
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卫生习惯的形成。2013年国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导检查组来我省督导检查后,对我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四)农村爱国卫生工作。
1、农村改水。在实施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质卫生监测项目过程中,重点从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培训技术人员、签订责任状和监督工作落实等关键环节入手,按照国家要求出色地完成了枯水期、丰水期水质监测和数据网络直报、审核、终审等任务,连续多年受到国家的好评。我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80%,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提高到64.05%。
2、农村改厕。省爱卫会每年初都与各市(行署)爱卫会签订目标责任状,以确保农村改厕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通过各级政府和爱卫会的不懈努力,我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74.24%,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14.74%。
3、农村环境卫生监测。连续多年的监测显示,我省农村环境卫生虽有较大改观,但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是卫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村屯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设施,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致使农村环境污染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农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
(五)除害灭病工作。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预防控
制鼠害与卫生虫害管理规定》,我们始终坚持科学指导、全民参与、统一行动、综合防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和突击性杀灭与经常性杀灭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了以灭鼠灭蟑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每年定期组织各地发起城乡春秋统一灭鼠灭蟑活动。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解读病媒生物防制知识,传授科学杀灭方法,提高了群众除害防病的意识和能力。采取环境卫生整治、全民健康教育、除害灭病等综合防制措施,有效降低了病媒生物对城乡居民的危害。2013年洪灾期间,组织专家赴肇源、嘉荫、逊克、同江、抚远、萝北、绥滨等重灾市县,指导当地开展鼠蚊蝇密度监测和消杀灭工作,有效控制了灾区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确保了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乡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历史欠账多,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制约了全省爱国卫生工作健康发展。三是基层爱国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新时期爱国卫生形势发展和工作任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