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
第21卷第6期旅游科学TourismScienceDec.,2007Vol.21No.6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75(2007)20620012208
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基于TourismManagement和AnnalsofTourismResearch近10年文献
臧德霞1 黄 洁2
(1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2山东财政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把握国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本文在对Tourism和Research两种期刊近10年所发表的44篇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作用、塑造方法以及测量与评价等5,并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综述
AReviewofOverseasStudiesonDestinationImage:
BasedontheArticlesofTourismManagementandAnnalsofTourismResearchintheLastDecade
ZANGDexia1, HUANGJie2
(1TourismDepartmentofBusinessSchool,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2DepartmentofBusinessAdministration,ShandongFinanceInstitute,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Researchesondestinationimagehavegraduallybecomeahotsubjectinthefieldoftourismdestinationmarketingsince1970s.Inordertohaveaclearviewoftheachievementsandtrendsofoverseasstudiesinthisfield,theauthorsmadeananalysisof44paperspublishedinTourismManagementandAnnalsofTourismResearchinthelastdecade,summarizedforeignstudiesondestinationimageandforwardedsystematiccommentaryoftheresearchesfromper2spectivesofconcepts,influencingfactors,functions,designingmethods,anddestinationimagemeasurementandevalua2tion.TheauthorsalsomadeasummaryofChinesestudiesinthefieldandproposedsomeprospectsforfuturestudies.
Keywords:destinationimage;overseasstudies;review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基于旅游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两种学术期刊———TourismManagement和AnnalsofTourismResearch———所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国外近10年来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评述。
笔者于2007年5月21日以“destinationimage”为关键词、以“1996-2007年”为时限在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查得相关文献44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方法、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与评价等5个方面。
收稿日期:2007205225; 修订日期:2007209220
作者简介:藏德霞(1980- ),女,南开大学商学院200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旅游基础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黄洁(1978- ),女,山东财政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13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1.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
目前旅游目的地形象还缺乏统一的概念界定,但绝大多数学者是从旅游者心理活动角度定义旅游目的地形象。SeyhmusBaloglu等(1999)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表示旅游者个人态度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情感和印象[1]。MartinSelby等(1996)从旅游者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朴素形象(naiveimage)和再评估形象(re2evaluatedimage)的概念[2]。MartinaG.Gallarza等(2002)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化模型同样着眼于旅游者的视角[3]。其它大多数的研究虽未直接涉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阐释,但都是以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perceivedimage)”作为研究对象的。此外,也有少数学者从供给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如MichaelGrosspietsch(2006)在其研究中专门区分了旅游者的“感知形象(perceivedimage)”和目的地的“投射形象(projectedimage)”;前者是潜在旅游者和现实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认识和印象,后者是旅游经营商意图在潜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的形象[4]。除了从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认识旅游目的地形象之外,还有研究者按时间区分了旅游者的“感知形象”。MartinSelby(1996)等用“原生形象”表示潜在旅游者在访问旅游目的地之前形成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和认识,用“再评估形象”表示旅游者在访问旅游目的地之后所持有的目的地形象[2]。与此类似的提法还有“访问前形象beforeimage)(afterim2
[1]age)”,前者相当于原生形象,后者相当于再评估形象。
2.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组成要素
,“感知形象”。如MartinSelby等((organicimage)和诱导形象(inducedimage)组成,、;后者则是源于导游手册、广告等旅游商业渠道[2]。Seyhmus等(1999)认同将旅游者感知形象分为认知形象(cognitiveimage)和情感形象(af2fectveimage)的做法,其中,认知形象主要是基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属性的认识,而情感形象则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感情[1]。还有研究者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属性角度入手分析其概念要素。旅游者的感知形象包含复杂性(complexity)、多样性(multiplicity)、相对性(relativistic)和动态性(dynamic)等属性,进而旅游目的地形象需包含思路、行动、战略以及战术等层面的组成要素,即复杂性提供了一种分析视角,多样性提供了一种行动维度,相对性将旅游目的地形象转化为一种战略工具,而动态性则涉及一些基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具体策略[3]。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
1.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1)访问前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形成的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访问前形象形成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外部刺激因素和旅游者个人因素两大类。
就外部刺激因素而言,促销中的视觉内容(visuals)是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预测器,其吸引力、独特性以及结构是影响目的地形象形成的主要维度[5]。信息来源的数量和种类也是影响访问前形象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但它们仅仅作用于旅游者的认知形象。相关研究表明,信息来源的数量与旅游者认知形象之间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信息来源中“口碑效应”和“广告”与旅游者认知形象之间也呈中度相关关系,但“专业咨询意见”和“书籍、电影、新闻”与旅游者认知形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未能得到证实[1]。旅游宣传手册对访问前形象也有影响,其所提供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对旅游者访问前形象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6]。明信片可以引发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积极情感,进而影响其对该旅游目的地的选择[7]。此外,还有研究者探讨了因特网和旅行代理商对访问前形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使用旅行代理商获取相关信息相比,旅游者同时使用因特网和旅行代理商获取信息对访问前形象的形成具有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的程度取决于旅游者使用因特网经验的多少[8]。
就旅游者个人因素而言,旅游者的心理特征(如价值观、动机、人格等)和社会特征(如年龄、受教育程度、
14 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婚姻状况等)是两个重要方面。SeyhmusBaloglu等(1999)的研究表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既影响旅游者的认知形象,也影响其情感形象;而旅游动机仅影响其情感形象[1]。AsunciónBeerli等(2004)以访问西班牙兰萨罗特岛(Lanzarote)的旅游者为样本就此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了与SeyhmusBaloglu基本相符的研究结论,即旅游者的动机影响情感形象;积累的旅游经验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之间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社会人口学特征同时影响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9]。HéctorSanMartín等(2007)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即旅游者的某些心理因素,例如动机、文化价值观等对旅游者的访问前形象具有显著影响[10]。
(2)访问后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访问后形象的形成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AsunciònBeerli等(2004)分析了信息来源与旅游者个人因素对访问后形象的影响。其中,信息来源包括一手信息(之前的旅行经历所提供的信息)和二手信息(如宣传手册、旅行经营商、促销活动以及网络等提供的信息),个人因素包括动机、积累的旅游经验以及旅游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国籍等)。研究结果表明:一手信息影响旅游者访问后形象的形成,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旅游者的访问次数、逗留时间和参与水平等;二手信息与认知形象并不显著相关;旅游经验水平与初次造访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的认知形象和重游旅游者的情感形象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旅游者的动机影响情感形象;系[11]。
此外,BirgitTrauer等(2005)(intimacies)[122.,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影响其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各种资源特质以及旅游者在不同季节产生的不同旅游需求[13]、政治动乱、流行文化、历史电影、各种媒体(电影、旅行指南、杂志等)、体育活动以及国际性重大赛事等等。
政治动乱会给现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造成负面影响[14];以流行电影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对一些旅游者的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对该目的地的访问兴趣具有显著影响,但并不能增强人们对该旅游目的地的熟悉程度[15];历史电影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开发中有5种作用模式:基于故事情节的目的地形象,真实性成为目的地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电影所弘扬的精神使该目的地声名远播,利用历史电影所提供的过去的一些信息来源来进一步开发目的地形象,历史电影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16];各种媒体(电影、旅行指南、杂志等)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介于强烈和中等程度之间[17];作为重塑城市形象的有效手段之一,体育活动在重塑城市形象过程中能够展示这个城市的某些优点,但也存在诸如可控性差、缺乏想象空间等一系列问题[18];国际性的重大赛事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旅游者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但这种变化与旅游者的国籍、受教育程度、年龄以及职业等都有关系[19]。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旅游者的行为,尤其是旅游者的购后行为;二是反映现有目的地营销策略的优劣,进而指导旅游目的地营销工作。
1.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
旅游目的地形象,尤其是旅游者的情感形象首先作用于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决策[20],然后通过影响旅游者的感知质量与满意度,进而作用于旅游者的购买后行为。
很多学者就上述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做过实证研究,其中J.EnriqueBigné等(2001)曾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质量、旅游者满意度与购后行为(重游意愿、向他人推荐)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评价变量与行为变量都有着积极影响,即旅游目的地总体形象的改善既可以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质量感知及其满意度,也有助于增强旅游者的重游和推荐意愿[21]。
Choong2KiLee等(2005)就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做过类似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4个方面(吸引物、舒适程度、价有所值、异域风情)对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满意度及其
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15
进一步行动意图(重游或向他人推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4个方面对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吸引物既影响认知形象又影响情感形象,舒适程度和价有所值仅作用于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中的一方,而异域风情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对其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对重游或推荐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旅游者的满意度与推荐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2]。
Choong2KiLee的研究已经证实,旅游者目的地形象可以通过感知质量与满意度传递其对旅游者购后行为的影响,但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购后行为的关系远比以上假设复杂的多,CarmenBarrosoCastro(2007)等在研究以上4个变量的关系时,便引入了另外一个中间变量———市场异质性(marketheterogeneity)。所谓市场异质性是指按照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目标市场细分为4个部分,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对4个部分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对于最大的细分市场———对多样化具有“中等需求”的旅游者,在感知质量与满意度较高的情况下,他们倾向于重游和向他人推荐该目的地;对于第二大细分市场———对多样化具有“强烈需求”的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形象对其购后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满意度来传递的,他们几乎不再重游该目的地,但是他们乐于向他人推荐满意的目的地;对于第三大细分市场———对多样化“没有任何需求”的旅游者,满意度是影响其重游和推荐意愿的关键变量,;对于最后一组细分市场———对多样化具有“较强需求”的旅游者,[23]。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它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方面,;另一方面,旅游目的(重游与推荐)[24]。
2.,还可以反映现有营销策略的优势和劣势,并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
MartinOppermann等(1997)在其研究中提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影响企业或社会团体选择会议地点的首要因素之一,因而会议型旅游目的地在其宣传促销工作中应该突出其能够满足潜在顾客需求的能力,树立更受潜在顾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25]。原生形象是潜在旅游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基础,原生形象积极的旅游目的地更受潜在旅游者的青睐;再评估形象是影响旅游者满意度及购后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MartinSelby等(1996)指出,旅游目的地营销人员在制定营销战略时,应该突出其积极形象、识别并消除消极形象的来源,争取将潜在旅游者转化为现实旅游者;还应该采取措施尽量满足旅游者的预期,提高其满意度,增强其口碑效应及重游比率[2]。此外,JosephS.Chen等(2002)还讨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市场定位的作用,他们指出旅游目的地营销人员可以通过对旅游者感知形象的把握,有针对性的制定其定位策略[26]。此外,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的核心所在,它在品牌资产评估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7]。
四、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方法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探讨的是旅游目的地如何设计并向潜在旅游者推出其“投射形象”,是基于供给角度而进行的分析。
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目标市场相似的旅游目的地,在目的地营销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象策略,在何种程度上使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BillBramwell和LizRawd2ing(1996)针对这一问题,以伯明翰等5个老的英国工业化城市为例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城市在形象塑造方面有一些标准化的东西,例如都使用“宏大”的城市形象、突出那些能够吸引境况优越的旅游者的主题等;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不同城市形象的“宏大”程度不同,总体形象会突出该城市的某些特殊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28]。
还有研究者以西班牙赫罗纳(Girona)为例,专门探讨了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问题。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是“变化性”与“连续性(或留存性)”相伴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文化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发展因素不断增加其新意。就西班牙赫罗纳而言,其形象
16 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根植于19世纪的“罗曼蒂克”,同时还包含后现代的一些特点[29]。
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而言,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媒介之一,然而,这一媒介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有研究者通过分析澳门官方旅游网站、旅游经营商与代理商网站以及在线旅游杂志与导游手册等所提供的信息发现,由于不同的网站所面对的目标受众及其沟通目标不同,从而不同网站试图打造的目的地形象存在显著差异,这势必造成目的地形象的混乱[30]。
五、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与评价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设计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旅游目的地将其设计的形象推向市场之后,还需要考察旅游者对相关信息的接受与感知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修正措施,以期达到旅游者“感知形象”与目的地“投射形象”相吻合的目标。这就使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与评价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在所有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文献中占据了很大比例。
1.多个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比较
每个旅游目的地形象都有其独特性,与此同时,不同旅游目的地形象之间又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那么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何种程度上呈现出相似性和差异性呢?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MartinOppermann(1996)考察了北美30,并为单个目的地改善其竞争地位提供了相应的策略[31]。Muzaer(其具有竞争关系的9个州的形象,结果显示,,但缺乏情感形象,,而且维吉尼亚州JosephS.()、北美和欧洲的韩国游客所感知到的目的地的形象进行了调查,并。研究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冒险性”;欧洲给韩国游客留下了“有很多有趣的场所”的印象;在所有的旅游目的地中,亚太地区最受韩国游客的喜爱[33]。
SeyhmusBaloglu等(2001)考察了美国旅游中介机构(旅游经营商与旅游代理商)对土耳其、埃及、希腊和意大利4个地中海国家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结果表明,中介机构对这些国家形象的感知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就情感形象而言,在“不愉快—愉快”这一维度上,4个国家没有显著差别,而在“紧张—放松”这一维度上,希腊和意大利要比埃及放松的多;就认知形象而言,4个国家在“适宜的气候”、“有趣的文化吸引物”、“未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以及“好客的居民”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但土耳其在“物有所值”方面优于其他国家,意大利拥有比埃及更丰富的自然吸引物,希腊拥有更好的沙滩以及水上运动项目,埃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基础设施的质量”“、个人安全”以及“医疗卫生以及清洁”方面不及其他国家[40]。
2.单个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考察
除了关注不同旅游目的地形象之间的比较外,还有学者专门测量和评价了单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这些研究中的一部分以反映某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实际情况为目标,另一部分则是针对单个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变化和差异而进行的分析。
很多研究者分别对丹麦、约旦、香港、美国堪萨斯州以及俄罗斯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显示,丹麦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可能会阻止其前往该地进行文化旅游;即使他们出于其他原因访问丹麦时,这些旅游者也不会寻求文化旅游经历,这是因为丹麦以往的旅游促销中并没有向旅游者提供有关文化旅游的信息[34]。约旦在所有旅游者心目中的总体形象比较积极,但是服务和接待设施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形象受损,目前约旦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将其与整个中东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其他国家的形象区别开来[35]。香港在大部分被调查者心目中是“购物天堂”,它的缺点是拥挤、繁忙而紧张的城市环境;此外,山顶和天星码头被认为是香港的标志[36]。堪萨斯州在被访问者中的形象模糊,旅游者与非旅游者对堪萨斯州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持有不同认识,附近的居民和距离较远的居民对此也有不同的感受[37]。俄罗斯在美国市场上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较为混乱,这主要源自美国与俄罗斯的旅游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存在差别,美国的旅游经
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17
营商网站将俄罗斯定位为历史文化性旅游目的地,强调其与美国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旅游经营商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宽泛,除了关注历史、遗迹以及文化等因素之外,更为强调俄罗斯的自然景观;此外,俄罗斯的旅游网站未能明确其目标市场,在网络技术与信息内容方面都有待改进[38]。
旅游者在访问某一旅游目的地前后对该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研究者以印度为例进行了考察,并以旅游者旅游前的预期与旅游后的满意度水平之间的差距来识别印度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优势和劣势。结果显示,印度丰富的艺术形式与文化遗产使其备受旅游者青睐,然而,诈骗、乞讨、脏乱的环境以及安全隐患却影响了旅游者的积极性[39]。同样的,旅游者的“感知形象”与旅游经营商的“投射形象”之间也存在差异,卢旺达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也不例外。相关研究表明,卢旺达的“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的不同在于对旅游目的地安全状况的评价、旅游目的地所能提供的旅游活动范围以及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互动等方面[4]。
还有研究者考察了远距离旅游目的地在潜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并提出了识别旅游者形象感知的技术性方法。具体而言,通过文字联想、图片联想以及抽象拼贴画等技术可以了解潜在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的异同;还可以通过分析潜在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来把握其对某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情况[41]。
除以上5个主要方面之外,、旅游目的地品牌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关系等内容。,)识的影响,尤其是会受到睐[42]。,但不是全部;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品)衔接[43]。
此外,StevePike(2002)还对1973年至2000年发表的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142篇论文进行了综述,他主要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地区分布、地域级别和类型、单个目的地考察还是多个目的地对比、结构法还是非结构法、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以及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调查对象的类别等[44]。
六、国外研究的简要评述及国内研究的展望
1.国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综观国外近10年来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从研究广度上来看,已涉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影响因素、塑造方法、测量与评价以及作用等诸多内容;从研究深度上来看,很多研究遵循前后相继、不断深化的发展轨迹,以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质量、满意度与购后行为的相互关系研究为例,从最初的定性描述到后来的实证研究,再到后来新的中间变量———市场异质性的引入,整个研究过程不断深化。描述性的定性研究越来越少,注重一手数据的收集与定量方法的运用,尤其是结构方程、因子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的引入,不但完善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方法体系,而且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
2.国内研究的展望
国内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研究内容涉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形成机理、生命周期以及测量与评价等几个方面[45-54]。其中,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与评价研究为数最多,且研究成果最为成熟。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结构法”和“非结构法”两种基本类型,前者的基本思路是选取一系列不同的评价因子,运用标准工具构建评价模型,之后通过采集和处理被访者的评价,得到目的地的形象资料;后者则是使用自由问卷记录被访者对目的地形象的描述[49]。在对结构法和非结构法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定性与定量测量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系统方法和步骤[50]。此外,还有研究者使用一种被称为有利形象的模式来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并以西安市与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51]。
总的看来,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起步更晚,与国外研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很多学者着眼于供给角度,借助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来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设计、推广等内容,对旅游者“感知形象”虽已涉及,但研究不足;在研究深度上也不及国外研究,国内研究的前后相继性相对较
18 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差,很多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比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与评价,很多研究提到了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但缺乏后续的补充完善与实证检验。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定性描述方法,仅有少量学者采用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且主要是案例研究和简单数学模型的开发。
因此,今后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澄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做到从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两个角度全面、准确的把握这一概念;第二,着力研究旅游者“感知形象”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机制,把握旅游者的知觉态度,从而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所用;第三,改进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与评价方法,旅游目的地形象可以有效的反馈旅游目的地营销工作的效果,改进其测量和评价方法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制定更为有效的营销策略;第四,完善研究方法,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注释:
①JohnHunt在世界旅行与旅游研究学会(TTRA)2000年年会上用“三个农民闯入一片新的田野”来比喻自己与EdwardMayo、ClareGunn三人于20世纪70年代开创“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先河。转引自StevePike.Destinationimageanalysis—are2view.
②最初是由Gunn提出的,参见Gunn,C.Vacationscapes:DesigningTouristRegionsVanNostrand[M].NewYork,1972.
③由Moutinho首次提出,参见Moutinho,LConsumerbehaviorintourism[J].EuropeanJournalof,1987,10:5-44.参考文献:
[1] SeyhmusBaloglu,KenW.McCleary.AModelofDestination,1999,26(4):868
-897.
[2] MartinSelby,NigelJ.M:indestinationmarketresearch[J].TourismMan2
agement,1996,[3] MartinaG.,eCalderónGarcía.DestinationImage:TowardsaConceptualFramework[J].Annalsof
Tourism,291):56-78.
[4] MichaelGPerceivedandprojectedimagesofRwanda:visitorandinternationaltouroperatorperspectives[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225-234.
[5] KellyJ.Mackay,DanielR.Fesenmaier.PictorialElementofDestinationinImageForm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
1997,24(3):537-565.
[6] ArturoMolina,AguedaEsteban.TourismBrochures:UsefulnessandImag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6,33(4):1036-
1056.
[7] AtilaYüksel,OlcayAkgü.Postcardsasaffectiveimagemakers:Anidleagentindestinationmarketing[J].TourismManagement,
2007,28:714-725.
[8] DoloresM.Frías,MiguelA.Rodríguez,J.AlbertoCastaeda.Internetvs.travelagenciesonpre-visitdestinationimageformation:
Aninformationprocessingview[J].TourismManagement,2007InPress.
[9] AsunciónBeerli,JosefaD.Martín.Tourists’characteristicsandtheperceivedimageoftouristdestinations:aquantitativeanalysis—
acasestudyofLanzarote,Spain[J].TourismManagement,2004,25:623-636.
[10] HéctorSanMartín,IgnacioA.RodríguezdelBosque.Exploringthecognitive affectivenatureofdestinationimageandtheroleof
psychologicalfactorsinitsform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7InPress.
[11] AsunciònBeerli,JosefaD.Martín.FactorsInfluencingDestinationImag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31(3):657-
681.
[12] BirgitTrauer,ChrisRyan.Destinationimage,romanceandplaceexperience—anapplicationofintimacytheoryintourism[J].
TourismManagement,2005,26:481-491.
[13] Hong2bummKim.PerceivedAttractivenessofKoreanDestinatio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5(2):340-361.
[14] SevilF.Snmez.Tourism,Terrorism,andPoliticalinstabilit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5(2):416-456.
[15] HyounggonKim,SarahL.Richardson.MotionPictureImpactsonDestinationImag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30
(1):216-237.
[16] WarickFrost.Braveheart2edNedKelly:historicfilms,heritagetourismanddestinationimage[J].TourismManagement,2006,27:
247-254.
[17] JulienMercille.MediaEffectsonImage:TheCaseofTibe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5,32(4):1039-1055.
[18] AndrewSmith.ReimagingtheCity:TheValueofSportInitiativ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5,32(1):217-236.
[19] SamuelSeongseopKim,AlastairM.Morrsion.ChangeofimagesofSouthKoreaamongforeigntouristsafterthe2002FIFAWorldCup
[J].TourismManagement,2005,26:233-247.
[20] Sung2kwonHongetal.Therolesofcategorization,affectiveimageandconstraintsondestinationchoice:AnapplicationoftheNMNL
model[J].TourismManagement,2006,27:750-761.
[21] J.EnriqueBigné,M.IsabelSánchez,JavierSánchez.Tourismimage,evaluationvariablesandafterpurchasebehavior:inter2rela2
tionship[J].TourismManagement,2001,22:607-616.
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19
[22] Choong2KiLee,Yong2KiLee,BongKooLee.Korea’sDestinationImageFormationBythe2002WorldCup[J].AnnalsofTourismRe2
search,2005,32(4):839-858.
[23] CarmenBarrosoCastro,EnriqueMartínArmario,DavidMartínRuiz.Theinfluenceofmarketheterogeneit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
adestination’simageandtourists’futurebehavior[J].TourismManagement,2007,28:175-187.
[24] Ching2FuChen,DungChunTsai.Howdestinationimageandevaluativefactorsaffectbehavioralintentions?[J].TourismManage2
ment,2007,28:1115-1122.
[25] MartinOppermann,Key2SungChon.ConventionParticipationDecision2makingProces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
(1):178-191.
[26] JosephS.Chen,MuzafferUysal.MarketPositioningAnalysis:AHybridApproach[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4):
987-1003.
[27] MajaKonecnik,WilliamC.Gartner.Customer2BasedBrandEquityforaDestin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7,34(2):
400-421.
[28] BillBramwell,LizRawding.TourismMarketingImagesofIndustrialCiti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1):201-
221.
[29] NúriaGalíEspelt,JoséAntonioDonaireBenito.ThesocialconstructionoftheimageofGirona:amethodologicalapproach[J].
TourismManagement,2005,26:777-785.
[30] SoojinChoi,XinranY.Lehto,AlastairM.Morrison.Destinationimagerepresentationontheweb:ContentanalysisofMacautravel
relatedwebsites[J].TourismManagement,2007,28:118-129.
[31] MartinOppermann.Conventiondestinationimages:analysisofassociationplanners‘].TourismManagement,
1996,17(3):175-182.
[32] MuzaerUysal,JosephS.Chen,DanielR.Williams.Increasing].TourismMan2
agement,2000,21:89-96.
[33] JosephS.Chen.Acasestudyofcorrespondenceanalysis[J].TourismMan2
agement,2001,22-[34] VAndersen,amongvisitorstoDanishfineartsexhibitioninScotland[J].TourismMan2
agement,:[35] IngridSchneiderS nmez.ExploringthetouristicimageofJordan[J].TourismManagement,1999,20:539-542.
[36] W.M.Choi,AndrewChan,JaniceWu.A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ssessmentofHongKong’simageasatouristdestination[J].
TourismManagement,1999,20:361-365.
[37] CathyH.C.Hsu,KaraWolfe,SooK.Kang.Imageassessmentforadestinationwithlimitedcomparativeadvantages[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121 126.
[38] SvetlanaStepchenkova,AlastairM.Morrison.ThedestinationimageofRussia:Fromtheonlineinduced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943 956.
[39] ManjulaChaudhary.India’simageasatouristdestination—aperspectiveofforeigntourists[J].TourismManagement,2000,21:
293-297.
[40] SeyhmusBaloglu,MehmetMangaloglu.TourismdestinationimagesofTurkey,Egypt,Greece,andItalyasperceivedbyUS2based
touroperatorsandtravelagents[J].TourismManagement,2001,22:1-9.
[41] NinaK.Prebensen.Exploringtourists’imagesofadistantdestin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7,28:747-756.
[42] JulieL.Andsager,JolantaA.Drzewiecka.DesirabilityofDifferencesinDestin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2):
401-421.
[43] LipingA.Cai.CooperativeBrandingforRuralDestin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3):720-742.
[44] StevePike.Destinationimageanalysis—areviewof142papersfrom1973to2000[J].TourismManagement,2002,23:541-549.
[45] 黎洁,吕镇.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62-65.
[46] 黎洁.论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市场营销意义[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15-18.
[47] 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J].地理科学,2000(6):563-568.
[48] 杨永德,白丽明,苏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7(4):53-57.
[49] 黄震方,李想,高宇轩.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与分析———以南京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2(3):69-73.
[50] 黄震方,李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推广模式[J].旅游学刊,2002(3):65-70.
[51] 卞显红,张树夫.应用有利形象模式衡量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以西安市与上海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5(1):62
-67.
[52] 李飞,黄耀丽,郑坚强,李凡.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研究进展与评述[J].江苏商论,2005(11):91-93.
[53] 刘睿文,吴殿廷,肖星,雷引周.旅游形象认知的时间顺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的影响研究———以银川沙湖与榆林红
碱淖为例[J].经济地理,2006(1):145-150.
[54] 李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两种理解[J].旅游学刊,2006(6):9.
(责任编辑:车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