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国家计委先后于1992年11月和1997年4月下发了2085号、721号文件。2001年5月,阜新市委九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阜新经济转型的决定》。至此,阜新的经济转型开始正式启动。2001年12月14日,在国务院专题办公会议上,阜新被确定为国家唯一的经济转型试点市。这预示着阜新的经济转型进入全面启动、实施的新阶段。
2、阜新市应对经济转型的策略和初步转型绩效。
在经济转型的带动下,阜新市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02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增长,除第一产业(受到连续几年遭遇的特大旱灾的影响)外,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阜新市应对经济转型的策略和初步绩效可归纳为:(1)依据“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科学决策”的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使得一批农业园区得以成功兴建。采用吸引民营大户开发、发动村镇兴建、鼓励下岗职工自筹等市场机制的运作,建成了15个千亩以上的农业园区和30个500亩以上的专业小区,并已生产出一批特色蔬菜、花卉和优质畜禽。(2)突出科技在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兴建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靠科技支撑的力度明显加大。目前,园区的7个科技研发中心全面起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工建设,9个以民营为主的农业高科技项目落户园区。阜新市还同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等30个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2年12月,国家科技部牵头在北京专门为阜新市经济转型举办了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签订合同54项、协议57项,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22.8亿元。(3)治理生态环境和改善投资环境并重,引进域外优质企业和发展本地龙头企业并重。2002年完成造林面积57.7万亩,相当于前4年的总和,成活率达90.3%,创历史最好水平。人工种草12.6万亩。全面启动宽500米、闭合周长102公里的环城绿化带建设,多年污染的细河再现碧水清波,城区不合理的区划得以调整,民众切身感受到经济转型带来的实惠。引进域外优质企业60家,其中上海大江、河南双汇等12户较大型优质企业已落实资金8.3亿元,正在加快建设步伐。本地原有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已初步形成了家禽、生猪、食用菌和蔬菜、花卉和苗木、奶牛、肉羊、獭兔、杂粮等八大产业链条。(4)启动矿区经济转型。阜矿(集团)公司已完成春光生态种植园苗圃、煤矸石粉煤灰砖厂一期工程等8个转型项目,海龙养殖园区等6个在建项目
也获得了新进展。(5)以转型为主,广开就业渠道,安置就业实现了新突破。2002年共有4.15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其中,矿区下岗职工1.193万人。在实现就业的4.15万人中,进园区2565人,进入优质企业4500人,劳务输出8088人,进入社区搞家政服务的达5650人。(6)全面展开沉陷区的治理工程。坚持发展与就业结合、搬迁与绿化整治结合,高质量地完成了采煤沉陷治理一期工程。去年开工建设4个楼房小区,5个平房小区,完成建筑面积26.93万平方米,已有4503户沉陷区居民喜迁新居。
(二)对阜新市经济转型初步实践的理论归纳1、阜新经济转型的思路:基于宏观政策层面的考虑。
确立正确的经济转型思路,是成功实现转型的关键。阜新经济转型的思路,可以概括为“符合两个规律”,“抓好五个重点”。“符合两个规律”即经济转型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经济转型要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依靠先进科技的支撑。“抓好五个重点”是:(1)经济转型并不是传统产业的相互替代,要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这样确定经济转型的方向,既符合阜新历史上是宜农地区,具有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的基本市情,又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2)阜新经济转型的重点在城市、在矿区,重点是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矿区下岗职工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3)经济转型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来运作。主要是突出国内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突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发展民营经济;(4)搞好经济转型,关键是搞好观念创新。通过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5)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战略位置。阜新经济转型不仅要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还要解决城市绿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2、对阜新市经济实现顺利转型的一些理性认识。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说到底是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生存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解决生存问题。因此,经济转型必须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作为前提目标来考虑,同时要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实现阜新市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经济转型的目的。
(2)坚持“自力更生、龙头带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市场运作”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转型。之所以要坚持自力更生,是因为若把经济转型的目标放在依赖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上,这既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