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GuizhouMedicalJourml,2009,V01.33,No.9
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邪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
2结果
治疗组50例中,治愈40例,好转8例,未愈2例。在治疗时间上,1例治疗3次即愈(留针24h);3例治疗5次即愈(留针24h);20例治疗7次即愈(其中6例留针48h,14例留针24h);16例治疗10次即愈(均留针24h);8例治疗10次后症状减轻,后伸曲背功能仍稍受限(其中4例留针48h,4例留针24h);2例经10次治疗后,疼痛稍有减轻,但功能活动仍受限。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50例中,治愈38例,好转10例,未愈2例。在治疗时间上,治愈38例中,1例治疗1疗程,5例治疗2个疗程,21例治疗3疗程,9例治疗4个疗程。好转10例,均经过4个疗程治疗。未愈2例,均治疗5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6%。
典型病例:患者丁某,女,60岁,居民。2007年10月13日右侧肩关节反复疼痛1年半,抬肩受限4个月。曾自服中药止痛(药物不详)和药酒外擦,疼痛缓解不明显。现感肩关节疼痛加重,不能梳头,穿衣困难。夜间翻身不慎压之疼痛难忍。查:右肩沿臂干线前、中后处有压痛点,臂外展约70。,背屈30。时疼痛难忍,三角肌轻度萎缩。诊断:肩周炎。症状定位及针刺点:上4、上5、上6点。疗次:10次。针疗过程:采用留针24h,隔日一次,每次施针后均配合推拿手法松解粘连的肩关节。针至第3次时,右肩部各压痛点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改善,臂外展约可达110。,背屈45。,上抬已能触摸头。改为每周两次,针至第8次后,肩部疼痛已消失,举臂正常,仅屈臂向后背时,还有受限感。10次以后,疼痛消失,右侧肩关节外展、外旋、上举、后伸等功能恢复,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疗效:治愈。
[1]
版社,1994:186.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
为痹也。”腕踝针的理论根据来源于传统经络学理论及《灵枢 官针篇》。日:“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古代这种针刺方法的作用主要是调理保卫体表的卫气。
腕踝针治疗方法:一是划线分区,把身体上下分为6个区。二是定点进针,从腕踝部十二个点进针治疗全身的疾病(腕踝部12个进针点大致相当于十二经脉的络穴)。腕踝针治疗肩周炎,选取发病部位相对应的点,即阳经部位上4、上5、上6进行。三是皮下平刺,不要求任何针感,只进到皮下,不进入肌层,相当于古代十二刺中的所谓“浮刺”和“直针刺”。不要求针感,但不等于说没有针的刺激(可以推动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足以振奋皮部之经气,依次推动体内气血运行,使痹阻之经络得以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腕踝针治疗肩周炎的优点是:(1)取穴简单。取1~2个进针点即可,而不必像体针那样讲究穴位配伍。(2)治疗时间短。轻者3d,重者半个月治愈;体针治疗轻者10d,重者数月。(3)镇痛较体针更为迅速。(4)腕踝针安全可靠,不会损伤神经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危险。(5)针进入皮下并贴于皮下固定,使镇痛效应持久,又不影响病人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配合推拿疗法松解粘连的肌腱。因此,腕踝针配合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2]孙瑜,高碧臀.中国腕踝针疗法[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9:5.
[3-1邵铭熙.实用推拿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44.
3讨论
肩周炎的发病机理为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肩部经脉,造成经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素问 痹证篇》日:“所谓痹
[4]符仲华.腕躁针镇痛机理的思考E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
(1):12—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黄褐斑66例疗效观察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550001)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B
刘桂卿
文章编号:1000-744X(2009)09—0852—02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易诊难治。本病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欠佳。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2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黄褐斑的临床诊断标准u]。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年龄20~45岁,平均35.5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4.3年;对照组32例,年龄21~44岁,平均35.2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4.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66例,均为2006年5月至2008年
年。两组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排除标准:未,安毅宅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不纳入观
万方数据
塞趔医药!塑!玺!旦笙!墨鲞筮!塑
察。所有患者2月内均未接受其他任何有关本病的治疗,未服用避孕药及任何影响内分泌的药物。
1.2治疗方法两组均同时口服维生素E,0.1nag/次,3次/d,维生素C,0.2/次,3次/d。服用10d为1个疗程,共为3个疗程。治疗组另服中药,基本方为:当归15g,川芎10
g,
生地30g,白芍15g,柴胡10g,茯苓10g,丹参15g,丹皮15g,郁金10g。上药水煎3次,取汁共约500mL,分早、中、晚温服,1剂/d。伴有胸闷胁胀、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者,加香附、青皮;夜不能安寐多梦者,加夜交藤、合欢皮;耳鸣,腰膝软弱无力,五心烦热加女贞子、旱莲草;痛经或经血夹块加桃仁、红花、益母草。1剂/d,10d为1个疗程,共为3个疗程。1.3疗效判定标准1]
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率:基本治愈:
>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6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30%,颜色变淡;无效:<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基本治愈:≥o.8;显效:≥O.5;好转:>/o.3;无效:≤O。评分方法和标准:(1)皮损面积评分:0=元皮损;1=<2cm2;2----2~4cl-n2;3=>4cm2。(2)皮损颜色评分:0----正常肤色;1=淡褐色:2=褐色;3=深褐色。(3)总积分=皮损面积评分加皮损颜色评分。(4)评分法下降指数计算方法: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
理。观测数据资料以j士5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adt分
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4例,基本治愈13例(39%),显效9例(27%),好转7例(20%),无效5例(14%),总有效率为66%;对照组32例,基本治愈5例(16%),显效6例(20%),好转9例(27%),无效12例(38%),总有效率为3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2.2皮损面积和颜色评分比较见表1。
表l皮损面积和颜色评分比较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O.05;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
o.05。
两组治疗前皮损面积和颜色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个疗程后,两组评分与治疗前都有所降低。对照组
万
方数据 853
皮损面积和颜色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
3讨论
黄褐斑(chloasma)是发生于颜面部的慢性色素代谢障碍性疾患。皮损主要分布于眼眶附近及额、颊和口周,呈淡褐色至深褐色,常于面颊部对称分布而呈蝶翼状,由于明显影响患者容貌,常至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失眠、心烦易怒、月经失调等症状,给患者精神和生活带来诸多烦恼和痛苦。
维生素E及维生素C是体内重要抗氧化剂,能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并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通透性,防正体内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减少脂褐质的形成。维生素C还能使皮肤中已形成的黑色素还原为元色物质和使黑色素转变为水溶性的胶状物,同时又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和在皮肤中的沉着[2]。
中医认为本病属黧黑斑的范畴,虽见于体表,但当属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应,其病位与肝、肾极为密切,因肾属水、藏精,肝属木、藏血。水木相生,精血同源。肾精充盈,肝体得养则疏泄正常,得以维持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若’肾水亏虚、肝阴失养,则虚火上炎,疏泄失职,故使血液枯涩运行
不畅,不能上荣头面或火燥结滞于面而成褐斑。另外,忧思伤脾,不能化生气血,亦可致脉络不畅,气血不荣,瘀而成斑。
有学者通过观察发现,黄褐斑的发病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关系密切[3],与中医学所言血瘀相似;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病与精神因素有关[4],符合祖国医学描述的肝郁气滞之说。
根据黄褐斑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的病机,以滋肾、疏肝、化瘀为内治法则,以四物汤滋肾补血以养阴柔肝;加柴胡、郁金行气解郁,寓逍遥之意;丹皮、丹参清肝热而助川芎活血祛瘀之力;一味茯苓健脾利湿,取其补脾益。肾、滋后天以补先天之意。
本组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标本兼治,优势叠加,故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E1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
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EJ3.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37(7):440.
E2]崔正军.黄褐斑的研究现状EJ].四川医学,2004,25(1):116—
118.
[3]陈燕萌,秦茂林,肖利.黄褐斑的血液流变学[J].临床皮肤科杂
志,1992,21(2):95.
[43杨惠兰,冯穗~,廖元兴.广州地区黄褐斑有关发病因素的流行
病学调查[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