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带进数学乐园,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
林兰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数学教师不得不认真的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呢?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淡薄了知识的来源与应用,许多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与考场上才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数学价值几乎不存在。这一现状,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怎样让数学走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学好数学呢?结合《数学课程标准》谈谈几点认识。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这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和,挖掘出生活中的资源,创设一种数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统计”时,教者创设了给“六一”儿童节准备水果的情境,学生对自己班级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买水果的提议,自然引出各种水果要买多少这一涉及统计的问题。要听取全班同学的意见,就要进行调查统计,这样,学生对进行调查统计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这种由生活情境中引发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实践活动之中,自然会对数学产生一种兴趣和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追求。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
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数学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开工,教师可组织操作活动、模拟活动、合作活动等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体验,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从天而降,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寻找身边的图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这个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观察、寻找,初步感悟到这些主体图形就存在活跃,认识了这些主体图形后,又让学生再次在教室中找出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实践去,以体例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价值。”学以致用,对数学来说,也不例外。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毅力。例如:学完“圆的认识”,学生明白了生活中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道理;学习了人民币,学生知道了妈妈给20元,自己最多可以买多少样文具;学习了“统计”后,人人争当小小统计员,帮助爸爸妈妈统计每用开支情况,制定较主合理的方案;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学生明白了自行车架、屋顶的支架为什么是三角形的;学习了“平等四边形的可变形”后,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哪些东西是用平行四边形做的;学习了“求平均数”后,让学生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他们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在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展现数学的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相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这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设计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
并采取新颖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呈现的形式,可以是卡通、漫画、图片、照片、表格,也可以是纯文字,也可以是图文并茂。以“数的运算”为例:第一学段以实物图片、卡通对话等较直观的方式呈现;第二学段则可以在使用图片形式的基础上,引入数据、文字等形式,以帮助学生将运算的行为“内化”而不一定都得实际“动手”;第三学段,或许就可以以表格、文字形式为主,帮助学生在抽象思维层次上总结,归纳各种运算的特征和规律,以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