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1

发布时间:2024-11-28   来源:未知    
字号:

病理生理学大题

一.

应激的发生机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一.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中枢效应:去甲肾上腺素释放,CRH分泌增多

外周效应:血管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

代偿意义:

1. 对心血管: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上升;

2. 对呼吸系统:扩张支气管,肺通气量增加;

3. 对代谢:促进糖原分解,脂肪动员,血糖升高;

4. 对其他激素影响:除抑制胰岛素外,儿茶酚胺促进其他激素分泌。

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动,

CRH分泌增多,与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相互作用,另外糖皮质激素增多,

代偿作用:

1.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及糖异生,补充肝糖原;

2.保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的脂肪动员作用;

3.维持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4.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

5.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二.

活性氧增多的机制:

1. 线粒体产生活性氧增加;

2. 血管内皮细胞内黄嘌呤氧化酶增加;

3. 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大量的活性氧;

4. 儿茶酚胺的自身氧化;

5. 诱导型NOS表达增加;

6. 体内活性氧的清除能力下降。

三.

肝性脑病的诱因:

1. 消化道出血:血液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因此会致血氨及其它有毒物质的增加,并且

失血造成的低血压,低血氧会加重肝损伤。

2. 高蛋白饮食:大量的蛋白质可以经过肠道细菌的分解而产氨增多。

3. 碱中毒:碱中毒时可促进氨的生成和吸收。

4. 感染:一些细菌可加重肝损伤,或使体内分解增强,产氨增多

5. 肾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时,排尿素减少而使得毒物在体内堆积

6. 镇定剂的使用:可以使得增加GABA的抑制作用,加重肝性脑病。

病理生理学大题

四.休克

1. 微循环缺血期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机制:交感神经兴奋及其它一些收缩血管的体液因子的增加,使得全身小血管收缩,特别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显著收缩,即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血流量减少。

代偿:

动脉压的维持:通过减少毛细血管的血管床容量来增加回心血量即“自身输血”,血浆的流体静压增高可使组织也回流到血液中,从而增加血容量,即“自身输液”,血管的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以及心排出量增加。

血流的重分布:外周血管的收缩使得脑,心等重要器官可维持正常的血供。 临床表现:

脉搏细速,脉压降低,脸色发白,四肢湿冷, 尿量减少,烦躁

2. 微循环淤血期“多灌少流,灌少于流”

机制:扩血管物质的增加,如NO,肥大细胞产生的组胺,使得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白细胞因血管粘附分子的增多而粘附在微静脉的表面,增加了血流的阻力,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浆渗透压增加,血液粘滞度增加而进一步加剧淤积。

临床表现:血压和脉压进行性降低,脉搏细速,静脉萎缩

大脑血流灌注减少,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表情淡漠

肾血流不足致少尿,无尿

淤血,使脱氧血红蛋白增加,皮肤出现紫绀。

五.

DIC的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发展过程: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出血的机制:

1. 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如凝血酶原,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普遍减少,使血液处于低

凝状态。

2. 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液中纤溶酶增多,使血液凝固性降低

3. 血管壁损伤:广泛性的微血栓造成的缺血,缺氧,以致酸中毒使得血管通透性增高,

坏死,当血栓溶解恢复血流后易损伤出血。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