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绪 论
二、广播电视与广播电视学
1、什么是广播电视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一是从形态上,广播电视是电台或电视台把节目转换成电信号,利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节目的传播媒介;从技术和传播内容看,它是一种技术、一种制作和发送系统和内容;从媒介的内涵看,广播电视是运用电磁工具把信号同时提供给特定地区大批受众的大众传播媒介。
2、广播电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是在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涉及三个不同知识领域,而又有其特殊的发展和活动规律。 首先,是广播电视技术工程。其次,是广播电视的制作和发布系统。最后,是广播电视的内容。
3、广播电视学的体系框架
有广播电视节目学、广播电视受众学、广播电视管理学、广播电视史等。有两大特点:一是实践性强;二是综合性强。
三、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分为以下层次:一是节目研究;二是节目的制作者和接受者研究;三是研究广播电视事业系统;四是研究广播电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研究方法
(1)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要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3)要运用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
一、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
1、科学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起先导作用。
正是由于电子技术及其产品的发明和发展,才导致了广播电视的出现。广播电视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科技有关。如,电磁学→无线电技术→无线电广播→同步通讯卫星。
2、广播电视需要先进的管理。
3、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
(1)从受众的角度看,人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具有高度参与能力的受众。 (2)从传播者的角度看,人的发展,意味着广电从业人员更高的传播技能和劳动生产率。
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广播电视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国民经济实力、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广告市场规模都是制约或促进广播电视发展的因素。
二、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依据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时也特指精神文化,即所有价值结构、规范结构、信仰结构等。
狭义的文化,有时是指个人或群体具备和体现出来的所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素养和文艺修养。有时也特指文学艺术。
2、文化在广电发展中的作用
广电的发展绝对不能忽视人文因素,缺乏人文关怀;
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绝不可能脱离脚下的文化土壤;
广播电视的价值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落实到文化层面上。
3、狭义文化在广电发展中的影响
就公众而言,居民文化程度是影响其成为稳定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的文化程度和品位也会影响节目的编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排制作。 就传播者而言,较高的文化修养也显得异常重要。 4、广义文化在广电发展中的影响 (1)广播电视节目只有适应当地文化特征,才能被接受。 (2)优势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广电的发展。 (3)文化差异使广电产生窄播和非群体化的发展态势。 三、媒介竞争是广电发展的动力 竞争存在于广电行业内部、与报刊杂志、新媒体(网络)之间。 四、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 受众是广电的服务对象,节目的参与者和消费者,信息的反馈者。
第三章 广播电视的特征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一、广播电视的共同特点
1、传播迅速及时2、传播的广泛性3、内容的丰富性4、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
二、广播与电视特点的区别
1、在传播手段上,电视是视听兼备的,与人类的感知过程和经验过程极为吻合,观众极易接受,易产生亲切
感、现场感和参与感;广播是专门听的,声波不容易隔断。它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一是表现为“听”的单一,可以集中注意力,受声音的控制,可以听到一些理性思维较强的内容;二是表现为“听”的随意,可以边做事边收听。
2、在传播内容上,电视的综合性更强,因为它是声音、图象和文字的综合,所以娱乐性更强。广播也是综合
性的,只不过不同于电视。它要把语言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类似于文学形象欣赏的间接性。
3、在传播方式上,广播节目制作简便;节目成本低;收音机的费用也低。
三、广播电视的缺点
1、传播的易逝性
为了弥补这一点,许多电台和电视台都采用增加频道、增加播出次数的办法。如新闻的滚动播出。
2、内容的表面性
这在广播中表现为电声的一瞬即逝,听众一不留神就会出现误听,导致信息的变异。在电视直观的音像画面中,
不容易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也不容易表达许多背景材料。
这一弱点可以采取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的方式来弥补。
3、接受的被动性
受众在同一时间中只能收听一种广播节目,只能选择一个电视频道,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方式。
为此,广播电视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增加节目套数,让受众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其次,做好节目预告,以供受众自由选择节目收听或收看。
第三,注意在节目中间向受众提示相关的内容。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既促成它们与其他媒介的不同,也将制约和影响其社
会作用的发挥。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
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这一属性是在社会运用之中产生的。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1、社会性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自身是没有社会性的。然而,在一定的社会中,广播电视往往被一定的阶级、
政党和社会团体所掌握和运用,为他们的利益和目的服务,这就产生了它的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性就是阶级性。
2、大众性
二、广播电视与经济、政治、文化
广播电视与经济、政治、文化有非常特殊而直接的关系。
(一)经济与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要受经济的制约
社会经济不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也就不易得到发展。
2、广播电视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首先,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直接刺激电子工业的发展,从电子元件到广播电视器材,从节目制作到传播发
行,都会带来经济效益。
其次,广播电视传播的节目内容直接服务或影响经济。
(二)政治与广播电视
如果说经济对于广播电视的影响是在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方面,那么政治对于广播电视的影响则主要是在管
理体制和传播内容方面。
1、政治对于广播电视的影响
在我国,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的,因此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规定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由国家兴办,禁止私
人经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还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
2、广播电视对于政治的积极作用
广播电视是一种政治思想的宣传教育工具。
广播电视还可以用来作为社会沟通的渠道或途径。
广播电视还可以运用舆论监督的方式,来推动民主、法制建设,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
(三)文化与广播电视
1、文化对广播电视的制约
广播电视的传播就是一种文化。
广播电视本身就是 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对广播电视的制约是多方面的,最主
要的是要求广播电视适应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其次是要求广播电视传播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广播电视对文化的影响
广播电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像文化。
广播电视还可视为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手段,它可以把一切人类文化成果更广泛的传播出去;他可以作为电
话教育的手段,更好的更广泛的普及文化知识;他还可以作为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手段,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四、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1、新闻功能2、舆论功能3、宣传功能4、教育功能5、娱乐功能6、服务功能
五、电视的负面影响
1、电视的出现使“地球村”成为可能,但同时也造成人际关系疏远。
2、电视帮我们打开视野,同时又导致社会麻醉。如在日本有“容器人”的提法。
3、电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同时也污染了社会风气。
4、电视进入市场,有可能导致文化沉沦。
5、电视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六、广播传播的发展趋势
1、坚持新闻的传播,注意新闻的时效性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2、重新定位文艺传播模式,注重音乐节目。 3、防止广播节目的广告化趋势。 4、进行广播改革,实行专业台战略。 5、重视接收工具的完善,拓展广播产业的发展空间。
第四章 广电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
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音像。广播电视节目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声音和图像。它们又可以分为几种分支要素,如
声音可以分为语言、音响和音乐等。
第一节 声音
广播电视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又可分为语言、音乐、音响三要素。 一、声音的性能 1、物理性。声音的本质表现为一种波动。声音的物理特性表现为音调、响度和音色。 2、心理性。指声音被人所感知时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决定着人们对声音的好恶。这里与声音的时代感、
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相关,同时也要注意个体心理中的认同心理和逆反心理活动。
3、抒情性。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都具有一种抒情的作用,这就需要播音员或主持人去体味,以相应的音
调、音色、音量去处理和把握相应的感情。
二、语言
广播电视也要依靠语言传播、叙事、表达思想。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可以是各种人物的话语,还可以是记
者编辑的解说词和串联词等。
1、语言在广播中的作用与要求
有声语言是广播的主要手段,也是主要的信息符号,它承载着节目的部分内容。这种广播节目的内容,就要受
众用听觉来感知。在这种感知过程中,有一个“平行规律”。因为广播和收听是平行的、同步进行的,所以语言表达的程度和信息量要与听众的言语感知能力和接受程度相适应,收听过程和理解过程也应该同步完成。因此,必须考虑大脑对语言理解过程应该尽量缩短,也应该达到一个平行的境界。这就是广播与收听的“平行规律”。 由于“平行规律”的 限定,因此要求广播语言必须用通俗的口语,句子要短,要规范。
2、语言在电视中的作用与要求
(1)语言在电视中的作用
①揭示主题,阐述思想意义。②补充画面形象的不足。③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④渲染、突出、烘托图象,使图象更富有感染力、真实感和亲切感。⑤联结画面。语言是不能切断的,它可以发挥结构作用,使得画面的衔接更为自然。
(2)电视中语言的特殊要求
在电视中语言除了具备与广播相同的基本要求外,还有其特别的要求:
①注意声画配合的协调,不可将电视变成广播。
电视中声音因素除前面所说的解说词形式之外,还有对白、独白、旁白等形式。要依据不同的电视节目样式来
使用。如新闻节目中使用对白就要慎重,不可流露出导演的痕迹,而在电视纪录片中就比较自由了。
②要更亲切、准确、精练。
崔永元在主持的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时,从不扮演“智者”、“裁判”的角色,而是保持作为一位在现场引导
话语的朋友的身份,始终将话语的焦点定在观众的言论上,注意语言的亲切、准确、精练。
三、音响
分为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背景音响三类。主体音响是所报道的主要事物或人物发出的声音;环境音响是所报
道的事物或人物所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条件、气氛;背景音响是与所报道的对象有关联的声音。
1、音响的主要作用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①具有逼真性。
②它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听众可以从音响中感受到或联想到相关的事物,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烘托环境气氛、表现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刻画人物形象和心理等作用。
③组接相应的时间和空间
音响效果的提示作用,可以起到组接时空的作用。在叙述过程中,“蝉鸣”提示是“夏天”,“鸡鸣”提示是“农
村”和“清晨”。若将这两种声音糅合在一起,就可以表述出这是夏天农村的一个清晨…
2、音响采录的要求
(1)绝对真实。首先要求本体真实,所采录的音响,必须是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以及与报道内容确有关联
的事物或人物本身发出的声音;其次要求采录真实,坚持采录的同步性,严格按照音响本来的面目和实际发生过程采录音响。反对“制造音响”。
(2)力求自然。要求所录音响不呆板、不造作,是感情的自然流露。通常造成不自然的因素有:采访人的畏
惧心理;记者无意举止的干扰;采访不合时宜;提问不当。
(3)捕捉特点。
(4)尽量清晰。
四、音乐
音乐是一种以旋律和节奏为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所有艺术中,音乐是一种最
适宜抒发感情的艺术。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音乐节目是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属于“文艺性节目”类型。
我们将音乐视为节目要素,就是将音乐看成是节目的辅助成分。于是节目音乐与音乐节目就构成了两个不同的
概念。
第二节 画面
一、画面图象的构成 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图像包括这样几个要素: 1、形象 形象是指摄录下来的人物、景物等实在具体的图象。 电视节目中所拍摄的实人、实景、实物,就构成了画面的实际内容。这也是对现实的记录和再现。电视传播的形象生动就建立在这一点上。在纪实性的节目中,形象必须是真实的。 2、画面 画面虽然也是具体的图象,但它是人工绘制的。它包括动画、漫画、地图、图表等。 其中动画、漫画,有着形象表达的意义,具有艺术创造的功能。在电视中,最突出的代表是动画片。地图、图
表则具有抽象概括作用。在电视中,图表可以制作成动态的形式,用来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如中央五台在达喀尔拉力赛的过程中,就经常插入地图,并以动画的形式表示参赛队员的行进情况。
3、文字
指制作在电视画面上的字幕。在电视新闻中,若被采访者说方言或外语,在画面打出字幕,就能让观众看懂。字幕还可以用来表述一些比较重要的文件内容,如法令、政策、规章、声明以及节目预告等信息。
4、电子特技画面
如快镜头可以将一朵花在几天里开放到凋谢的过程在短短的几秒钟里表现出来。慢镜头则可以使观众更清晰地把握事物变化的过程。如体育比赛中的进球或犯规动作。
二、画面图象的特性
1、连续性。
2、现在时性,即现场感。
3、主客观合一性。选择性反映出主观性;对生活的记录反映出客观性。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4、多义性。
由此可以把电视画面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纪实传播(重大事件的画面成为历史的见证);形象传播(传播形象具体的现实);直接传播(观众与电视之间的接触是直接的,符号与所指对象是合一的)。
第三节 声音和画面的组合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声画关系
在电视新闻的声音中,最重要的是播音语言。在画面中,最重要的是对细节的运用。由于时间的限制和画面的
有限,播音语言在电视新闻中作用很大,它使得无序的画面变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画面的存在,又使语言的变现力更加强大。
二、声画关系的具体形式
1、声画合一,指电视画面和声音同时指向一个具体形象的结合形式。它的特点是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
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高度的保真性。分画内声画合一(主要表现为画面物像及其声音的合一。如声音播出时也能看见人物讲话的画面)和画外声画合一(常见于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和运用画外音解说的纪录片和艺术片。如会议新闻中播报某人姓名时相应出现此人的画面)。
2、声画对位,指电视节目中画面与声音对列,它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却又有
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
这种组合方式适用于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画面信息十分清晰、一目了然,而观众仍有疑惑,报道词就应解释、
分析、说明。第二种是需要报道的事情电视记者无法拍到实况,则可用解说词叙述新闻事实,而画面反映的是时过境迁的一些实地景象或附近居民的动态。第三种是新闻评论,画面出现电视新闻场景,而记者在旁叙述。
第五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
对节目进行科学分类的意义:
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科学分类,是为了正确认识各类节目的存在状况,把握其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节
目、改革节目,促成一个良性运行的健康的节目系统。
要求:
了解广播电视节目按不同标准的分类;
在校期间参与到学校的广播台节目的编排、策划、主持和运营。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
一、节目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采用不同的标准,就会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一)从节目内容去考察 基本可分为新闻节目和文艺节目,在此基础上衍生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节目。 (二)从节目形态去考察 1、一般型节目。指节目内容取向和接受对象都具有最大的容量和一般性。如新闻节目、广告节目、广播剧、电视剧等,它们的报道范围、创作取材,包罗万象,不受限制。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型。 2、综合型节目。融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趣味性、新闻性于一体。其特点是兼容、互相渗透。当然,在综合时还是以一种内容为主。 3、专题型节目。具有特定内容范畴的节目形式,以满足人与社会的特定需要。具有指向性、集中性、系统性。其类别有:具有固定节目名称和固定播出时间的专题节目。如体育专题报道、两会专题报道等。 4、对象型节目。是以特定的人或阶层为受众的节目类型。具有贴近性、层次性,可以向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和不同行业、年龄层次的受众提供服务。如少儿节目、老年节目《夕阳红》、妇女节目《半边天》等。 总之,一般型、综合型节目是“广”播,而专题型、对象型节目是“窄”播。后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吸引相对稳定
的受众,是节目形态发展的一种趋势。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三)从其他角度考虑 每确定一个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分类: 1、按特定对象分,有一般性节目和对象性节目。后者如对农村广播和对少儿广播。 2、按选题范围分,有一般性选题和专题节目。后者如《法制园地》、《为您服务》。 3、按是否有主持人分,主持人节目和非主持人节目。 4、按节目来源分,自办节目、联办节目、转播节目、联播节目等。 5、按播出方式分,直播节目和录播节目。 6、按播出时间分,有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等。 上述分法,往往会有交叉。如有些节目,既是综合类的、又是主持人节目,又是自办节目,还有受众参与。 二、节目种类的具体划分 从上述考察可知,按节目内容属性划分比较简单明了。按节目内容的标准,国际或国内通行的有“四分法”和“六分法”两种。“六分法”分为新闻类节目、言论类节目、知识类节目、教育类节目、文艺类节目、服务类节目。在实践中,“六分法”的划分过于琐细,而且节目类别之间互相渗透、混淆。如言论类节目往往因新闻事件而起,有时就依附在一起了。又如知识类节目和教育类节目两者的界限也不太明确。“四分法”显得明确些,它将广播电视节目分为: 1、新闻类节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 2、教育类节目(社会教育、学科教育,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 3、文艺类节目(包括娱乐节目、综艺节目 ,如《非常6+1》 《欢乐总动员》《春节晚会》等) 4、服务类节目(包括广告、《为您服务》、《天气预报》等) 这种划分也照应了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样式
这里讲的节目样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概述。它可以作为后面分类时的参考。我们将从单个节目和集合节目两个
方面来论述:
一、单一式
指一个具体的节目。它无论采用什么题材、体裁,也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它都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完整的内
容与相应的形式。在每种类型节目之中,它将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小如一则通讯、消息,大如一部电视连续剧。基于此,我们也可以将连续性节目和系列性节目看成单一式的节目。
二、专题式
指一组内容相对专一的广播电视节目的集合。因其播出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专题节目它们
具有固定的名目,并定期连续播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一类是临时专题节目。它们是不定期临时设置的。如因重大事件而设立的节目,像“奥运会专题报道”,我国的“两会专题报道” 。
三、栏目式
又称专栏式。这是将一些广播电视节目编排和播出的一种形式。它有一定的名称、内容、特点、播出时间。可
以按节目内容设置,也可以为一定的对象设置,还可以采用节目主持人方式。组成栏目的节目大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共同性,如同一主题、同一题材或体裁,或者能引起联想、可以比较等。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不仅有助于节目的编排,同时也利于吸引受众的收视。
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已经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栏目:中央电台的《星星火炬》、《小喇叭》、《午间半小时》;中央
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东方时空》。
四、综合式
这是许多个节目的集合体。指按照一定的思路、编辑方针和要求,将多种内容和形式的作品有序地组合起来的
广播电视节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就是新闻综合节目;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则是文艺综合节目。它们在适应广播电视受众广泛性的需求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常常构成电台和电视台的主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要节目样式。
五、板块式
“板块”是借用了地质学中的一个概念。这种节目是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和周期,节目融新闻、信息、
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于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也称“杂志型节目”。如1998年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早晨6:00-9:00的《东广早新闻》长达三个小时,包括《东广快讯》、《新闻追踪》、《报刊导读》等子栏目。
板块式与节目的栏目化,在概念上有交叉现象。
第六章 新闻性节目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特征
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1、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
(1)突破时空限制(2)抗灾害能力强(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
广播是一种对受众要求最低的媒体,这种要求最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听时可以“一心多用”,可以边听边
做家务,对受众的专注程度要求较低。它是人们出行时获取信息的最佳媒介。
二是收听广播的费用较低。
三是广播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较低。
广播新闻传播除了上述优势外,还有一些弱点:
(1)选择性差(2)稍纵即逝,难有深层理解。
2、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1)符号的多样性。 (2)信息的直观性。声画结合,避免信息损耗。(3)现场的亲历性。通过屏幕,如见其人,如临其境。(4)受众的参与性强。
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主要是一种心理参与。电视传播符号构筑了一个现实的场景,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此外,电视在传播上也具有广播的弱点,同时也有它特有的弱点。
第一、视听符号的暂留性。
第二、线性传播的局限性。削弱传播效果。
第三、电视图像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在一些经济报道中,有些生产的画面既可以用于这条报道,又可以用于那条报道。这种“万能图像”出现是电视新闻难避免的。模糊性体现在不同德观众对同一画面有不同理解。第四、屏幕空间的有限性。摄像机的镜头并不是观众的眼睛,而是记者编辑的眼睛。它所传达的内容有限。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性和时效性
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性和时效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现场和实效的完美结合就形成了今天的现场同步直播,它使得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导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节 广电新闻类节目的主要类型
一、消息类新闻节目
简要报道新闻的5要素。如《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电视新闻从长度说,3分钟左右为长消息,1分半钟以内为短新闻,30秒以内为简讯。
二、专题类新闻节目
全面、深入、详细地展开报道。既可在常设新闻节目中播出,也可以以特别节目形式在专门时间独立播出。如专题新闻、专题报道、专题调查报道、电视专访、新闻纪录片、新闻杂志节目。如《话说长江》、98年抗洪专题《决胜》。
三、评论类新闻节目:如电视讲话、电视论坛、电视述评、电视评论。中央电台《新闻纵横》中的《今日观察》、《焦点访谈》、上海《新闻透视》。
第三节 “焦点现象”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一、关于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它是一种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道方式。
西方传播学者把深度报道的特点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意义”。可见,深度报道要求把报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性、全程性的系统进行考察,深度报道对新闻背景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新闻诸要素而言,它着眼于“是什么(what)”的同时,更向“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的深度发展。 深度报道是报纸的特长,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借鉴的结果。
二、“焦点现象”在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出现
早在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曾相继推
出《北京居民为什么吃菜难》《有这样两位县委书记》等报道,这些报道不满足于一般动态性报道,而是把报道触角渗入到社会生活深处,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已初见深度报道的端倪。
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推出《新闻透视》,节目融宏观和微观、广度与深度为一体,准确捕捉社会热点进行
报道,反映群众呼声。
特别是中央电视台1993年5月1日和1994年4月1日分别推出《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后,使电视的深
度报道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此后,各地方电视台“访谈”、“透视”、追踪、“调查”、“观察”等深度报道栏目纷纷兴起。《焦点访谈》的崛起和这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各地方台的广泛运用就被称作“焦点现象”,甚至深度报道的水平已被视为电视台新闻实力的重要标志。
三、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认识
《新闻学大辞典》对深度报道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
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1、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
曾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新闻体裁,后来被认为是一种报道方式,也有学者认为它不是报道方式,而是一种报道
思维。
首先,它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这一说法已被普遍接受。因为体裁是有区别性的,比如是消息就不会是通讯,而
深度报道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体裁可以分为消息类、社教类、评论类和连续报道等,这些体裁都可以作深度报道,因此它更被视为一种报道方式。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深度报道的外延越来越大,出现了多种报道方式的综合使用,所以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
思维。将它视为一种思维,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是抓住了深度报道的“神”,即用以揭示客观事物内在属性、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的思辨色彩;从消极的方面看,把它视为一种思维,是对界定深度报道范畴所引发问题的回避。 2、广播电视传播优势的新发展
深度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电视传播的弱项,使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有了新的发展。
3、报道深度体现在对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和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通过两个层面完成的:一是需要了解信息本身;二是要了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其中
后者要求较高,却容易被忽视。深度报道的“深度”主要在对本质的揭示和信息相关性的分析。前面所谈到的“今日”“昨日”“明日”都是具有相关性的。新闻的重要性和深度往往就是在过去信息和现在信息的关联比较中产生的。但遗憾的是,作为新闻背景的音像资料很难找到,这也是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难度之一。
4、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一、电视新闻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失实。在镜头背后,一些电视记者、编辑却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事实的产生、发展过程之中,并企图对
新闻的本源进行私人化的处理。尽管镜头前面所反映的也许是“有一说一”,而事实上,那个“一”已经是经过记者编辑精心加工修改过的,而普通受众对此却一无所知。
2、审丑心理的膨胀。过度关注星、腥、性,以卧底的形式进行“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以身试法。 3、敬业精神的误导。 面对竞争,采取小题大做的方法。
还有主持风格的异化,在个性化的大旗下,情绪化的表达、臆测性的结论甚嚣尘上;节目编排的串味,新闻节
目中不断重复着有奖收视题目、有奖收视结果等非新闻性非服务性的信息,并且穿插记者送奖上门、幸运观众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即兴发言的现场,“看新闻,中大奖”居然成了他们津津乐道的广告词! 二、电视直播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1、节目理念不清。我们究竟为谁做新闻?如03年5月1日,凤凰卫视在北京兵分四路,从地坛医院到小汤山传染专科医院现场,向总部新闻直播节目发回连线报道。而央视强力推出的是攀登珠峰50周年直播节目。应该以受众为中心,培养平民意识和服务意识。 2、选材的局限。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不敢直播;会议新闻、小事件却做直播。应关注本地新闻,以群众为主角,重视受众诉求。 3、缺乏有实力的主播。 三、方言新闻节目 可以体现地方性,增加收视率。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后果。 1、它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的要求相抵触。 2、它在对应范围内舍弃了媒体应该承担的语言示范职能。 3、容易造成狭隘的地域文化观。
第七章 谈话类节目
第一节 谈话类节目概述
谈话类节目的崛起与发展是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的一大景象。谈话类节目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将人们熟悉的和
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切、真实、自然的谈话,传到人们耳际,展现在人们面前,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反响。
谈话类节目在西方叫“Talk Show”,一些港台媒体则将其翻译为“脱口秀”。一般说来谈话类节目是指主持人与访
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开放现场热线接受场外受众参与的节目类型。访谈节目中的对象可以是与所讨论话题有关的政府官员、学者、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也可以是普通群众,他们在主持人引导之下将话题即兴展开,所谈内容通常能在相当程度上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一、谈话类节目含义
二、谈话类节目分类
按传播媒介的不同,可分为广播谈话类节目和电视谈话类节目;按节目内容划分,可分为如下四类: 1、新闻时政类
这类节目往往围绕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或令人关注的新闻事件引发的社会话题进行讨论,话题
一般为比较严肃的“硬话题”。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等。这类节目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生活类
这类节目往往涉及家庭、恋爱、婚姻、伦理、道德、人际关系、教育等社会生活内容的方方面面,话题一般是
为大众关注的软性话题。如央视的《实话实说》、《半边天》节目中的《谁来做客》。现在这类节目有朝硬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3、情感交流类
以主持人与受众单个交流的形式为主,有时也出现多人交流的情况。常常是受众通过热线电话向主持人倾诉宣
泄,寻求感情上的慰藉。这类节目往往出现在广播节目中,并且多在夜间播出。
4、专业话题类
节目围绕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话题,如文化、影视、经济、股市、体育、科技等领域。进行深入的讨论,邀请专
业人士参加。这类节目一般安排在专业频道或特定时间播出,以吸引特定的受众群。
三、谈话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1、形成新的传播模式 2、展示时代风貌 3、有利于国家社会稳定 4、观照社会文化现象
第二节 广播谈话类节目
一、广播谈话类节目的特点
1、话题内容广泛
2、话题及时,针对性和时效性强
3、制作要求简单,嘉宾、受众参与节目较方便
二、广播谈话类节目的构成要素
一般说来,由四部分构成:
(1)话题:必须能够引起反响并且适合在广播中谈论、评判的话题;
(2)嘉宾:一般邀请与讨论话题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士、学者、官员、或者是事件当事人;(3)受众:广播谈
话类节目一般应当开放热线电话,让受众参与节目并发表意见;
(4)节目主持人:在现场控制谈话气氛,引导话题深入,使节目顺利进行。
三、广播谈话类节目的话题选择
话题选择广泛,好的选题往往是谈话类节目成功的一半,广播谈话类节目的话题选择的基本要求是: 1、时效性与针对性
话题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社会热点,契合社会心理”。
2、引导性
对社会现象、新闻事件,进行挖掘,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3、接近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比较关注。所以话题的选择应该在
公众所关心的热点上作文章,引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使节目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四、广播谈话类节目的嘉宾邀请
基本要求:1、公正性。邀请事件各方参加,以免偏听偏信,误导公众;
2、专业性。
3、权威性。具有说服力。
五、广播谈话类节目的主持艺术
广播谈话类节目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较高。主持人必须做到:
1、深入精心――主持的准备工作
从前期的策划到确定主题,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联系,都必须做大量的工作。如准备背景资料,了解
嘉宾个性特点,全面了解话题情况。
2、匠心独运――主持的开场白构思
3、引而不发――主持人的提问艺术
4、有张有弛――主持人的节奏控制
5、平等公正――主持的原则立场
第三节 电视谈话类节目
在西方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国内有名的栏目有央视的《实话实说》《艺术人生》
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特点
1、针对性和时效性强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2、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样化
人们在听谈话内容的同时,还可以看到谈话者的神情举止,具有感染力。运用图像画面、音乐声响等多种信息
传播符号。
3、图文并茂,有助于背景资料的提供
往往在节目中穿插一些背景音像资料,具有生动形象的说服力,同时也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 4、具有现场感
节目以演播室为中心,以座谈的形式展开。演播室这个谈话现场可见到,现场感较强。如央视《实话实说》中,
演播室中正在工作的摄像师也被主持人提问,由此看来演播室的任何人的表现都是节目的组成部分。
二、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话题选择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话题样式基本上有三种:一是社会思潮系列讨论;二是新闻事件延伸讨论;三是新闻人物访
谈。
从总体上看,在话题选择上,电视谈话类节目与广播谈话类节目有共同的基本要求,时效性与针对性,引导性
和接近性。同时它还有独特的要求:
1、普及性。电视谈话类节目一般是在轻松随意的家庭环境中播放的,因而话题要有一定的普及性,适合不同
层次的受众一起收看。
在每次谈话类节目进行之前,应该有个大致的预测:要谈些什么问题?给人以什么启示?最后要不要得出一个
结论?能不能得出一个结论?得出怎样的结论?一般说来,主持人除了引导嘉宾、观众各抒己见外,还应对话题有个辨证统一的说法;如果实在无法得出结论,至少应该为观众理清思路。要让观众感到“理越辩越明”,而不能是各说各话,混淆视听。
2、具体、形象、平实
适合电视的表现手法
3、有文化品味
三、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氛围营造
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氛围应该是指演播室里形成的一种适合谈话交谈的心理状态,心理感觉。演播室不仅是
个语言场,还是一个心理场,在场的人应该感到谈话本身是愉悦的、轻松的。如央视《实话实说》努力营造的,就是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的谈话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会有肺腑之言,才会赢得观众喜爱。
目前,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在氛围营造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措施。
1、选择适当的话题切入点
2、正式拍摄前进行“演练”
谈话往往是这样的,一些看起来无话可说的东西,一旦说起来,却很有说头。谈话具有一种情绪上的感染力量,
所以正式谈话前的随意聊天十分必要,演练到谈兴起来了,就可以进入正题了。《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说,演播室如果没有谈话的氛围,就需要“热场”,即用一定的时间同观众沟通,进行一些交流,主持人与观众平等,那么观众就可以以平等的心态,以同学、朋友的身份和你聊天,那么你就成了一个普通人,谈话才能正常进行。
3、穿插游戏的形式
穿插一些游戏的形式,就可以增加节目的现场参与气氛,使节目变得活跃有兴味。
4、穿插播放室外访谈或背景资料的录像片段或连线播出场外的访问
可以增强可看性,加强说服力。
5、背景音乐的运用
音乐天然就有调节人的情绪、情感及心理状态的作用,谈话节目可以用与话题气氛相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
如《实话实说》不断地穿插现场乐手打鼓乐、电吉他的间奏乐,对谈话精彩者予以鼓励,营造一种感情氛围。
四、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艺术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电视谈话类节目与广播的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主持人必须登台亮相。易受到人们批评挑剔,不好
当。
崔永元认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要把握两个前提:心态和技巧。心态在前,技巧在后。节目样式决定主持人
的心态,谈话类节目需要的是平民心态;而谈话节目的主持技巧,一是真诚,二是放松,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谈话,营造一个正常的谈话空间。崔永元希望观众把他看成是“邻居大妈的儿子”,无非是要让观众感到主持人是一个可以平等对话也乐于平等对话的人。
尽管主持人艺术并无严格的定式,但从一些成功的节目中可以归纳出一些基本特点。
1、平民化的形象定位
2、从“倾诉者”向“倾听者”的角色转变
3、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
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话类节目走向浮华
一、 话不够乐队凑
谈话类节目现场加上乐队的形式大概是《实话实说》的首创,乐队曾像节目创办之初一样很吸引人,但随
着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壮大与成熟,人们越来越关注主持人的表现和谈话的内容,而乐队本身却变得越来越像一支陈年老调,弹着一段段与谈话内容基本上无关的曲子,它起的间隔性的、标点符号的作用越来越小,人们开始觉得它多余了。但谈话类节目加乐队这种形式还是不幸被其他一些台的类似节目克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二、嘉宾队伍越来越庞大
嘉宾是谈话类节目的支柱,没有好的嘉宾就没有好的谈话类节目。但是,谈话类节目也并非嘉宾越多越好,
尤其是那些有名望的嘉宾并非越多越好。多了,就不知道谁是主谁是次,就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把现场观众当作摆设
谈话类节目烘托的是观点、是思想,对于大多数谈话类节目来说,是没有必要邀请现场观众的。从现有的
谈话类节目我们看到,观众们除了适时给点掌声和笑脸以外没有多少发言的机会,坐在现场成为一道摆设。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请那么多观众呢?
第八章 文艺类节目
第一节 文艺节目的特征
一、文艺类节目的特征
1、兼容性
在所有节目样式中,文艺类节目的兼容性最强。它能包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戏剧、文学、电影
等一切艺术样式。这兼容性还表现在内容方面,它是多层次内涵的文艺节目:既有精英文化,又有大众文化;既有高雅文艺,又有通俗文艺。
2、渗透性
覆盖面广,传播迅速,对受众无特殊要求,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的渗透性要大的多。
比如电视中播映的影片,一下子就使得很多人不去电影院,安然坐在家中欣赏电视的电影频道。对于戏剧演出、音乐会等,电视直播或转播,同样会给人以冲击。
若从受众角度考察,渗透性显现为一种最广泛的群众性。广播电视文艺类节目的形象感染力,为最广泛的受众
打开了大门。
3、综合性
各种文艺因素或形式的综合,还显示出一种开放性的特征,产生出MTV、相声TV、小品TV等新文艺样式。 4、连续性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文艺类节目的连续性是以受众是否连续欣赏为前提的。如传统文艺中的“长篇评书”是一种连续性的文艺节目。 今天,广播电视便捷的传播形式和自由的家庭接收方式,为文艺连续性节目提供了存在前提。于是,广播连续
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等就成了颇受观众喜爱的节目。有些节目虽不是连续剧或系列剧,但是由于它设置的固定性,也就产生了连续性的效果,如《曲苑杂谈》、《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
二、电视文艺与广播文艺的区别
(一)兼容度不同
1、许多视觉艺术作品,就只能通过电视文艺来传播,如书法、绘画、舞蹈、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等。 2、电视以音画结合的形式和方法,比广播文艺拓展出更广阔的领域,如电视音乐、电视评书连播 、电视散文、
电视报告、电视绘画欣赏、电视风光片等审美形式。
3、电视不仅可传播传统艺术、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而且还能兼容某些亚艺术品种,如杂技、马戏、艺术体操
以及各种游艺,使得电视文艺成为传统艺术和亚艺术的综合体,也就兼容了艺术性、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 (二)确定性不同
这是针对艺术形象而论的:只借助声音的广播文艺,在形象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电视文
艺在形象方面是视听兼备的,因此它的确定性程度也相对要强一些。
然而对艺术而言,确定性和模糊性都是相对的,前者可以更明确的告诉受众形象的涵义,后者则可以激发受众
的想象,让受众通过联想补足这个艺术形象。这种欣赏中的“联想”活动,更是一种欣赏的快感,尤其是欣赏广播音乐,诗歌等作品的时候。
(三)刺激度不同
是依据对受众感官刺激的程度的强弱程度而论的。
电视文艺诉诸人的视听感知器官,刺激程度强于广播文艺,能给受众较深的印象。因此电视文艺不适宜在短
期内连续播放,而广播文艺则可以较多次的重播。
广播电视文艺性节目,是广播电视最初的节目形态之一,即两大“种子节目”新闻与文艺节目之一。因此,
应注意广播电视文艺性节目的创新。
第二节 文艺性节目的类型
文艺性节目的分类有多种标准。按艺术种类进行分类,这在广播文艺中比较通行(如直播音乐类节目、戏曲节
目、曲艺节目等等);或按节目功能进行分类,这往往易于与广播电视整个节目系统重合(如知识教育型文艺节目、服务型文艺节目……这就易于与社会教育性节目、服务性节目等混淆)
相比较,按照节目来源和节目加工程度(或电视艺术创作的程度)来分类比较容易把握。总体上可划分为两
大类,一是直播节目(包括录音、录象直播的方式);一是加工节目(即以音像手段重新创作或做不同程度的加工、制作的方式)。在加工节目中,还有专有节目类型样式(即广播剧和电视剧)。
一、直播节目类型
取自其他文艺样式的作品,只做简单的编排组合,或者不做剪辑而直接播出的节目。
(一)音乐节目
音乐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独立的艺术形态。它是听觉艺术,极符广播的特征。音乐节目在广播文艺中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的欣赏过程是一种意念性、联想性的思维活动。有如贝多芬所说的,情感的表现多于描绘。它尤能适于传情而不适宜状物。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出现,使得音乐广播赢得了更多的听众。
在电视文艺中,音乐节目的各种样式都同样可以采用,它实际上就是音乐节目演出的实况直播样式。“MTV”
则是另一种类型了。
(二)戏曲节目
这是中国特有的文艺节目样式。中国戏曲遗产丰富,剧种剧目繁多,表演技巧独特,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如
京剧、评剧、豫剧、汉剧、越剧、黄梅剧等大量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
广播剧常采用戏曲演出的实况、戏曲选场或选段、戏曲故事、戏曲知识介绍、戏曲演员评介、戏曲唱腔连唱等
样式;在电视中是相应的直播和录像等样式。如央视的《名段欣赏》往往选取最精彩的折子或唱段、《戏曲欣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赏》播出整段戏曲等 (三)曲艺节目 曲艺或称“说唱艺术”,它也是一种独立形态的艺术。在我国,曲种丰富,门类繁多,据统计有341种。主要有评书、相声、大鼓、弹词、琴书、快板、数来宝等,其中最典型的是长篇评书和相声。 央视的《曲苑杂谈》,是一个融戏曲、评书、相声、小品、杂技、笑话等诸多节目品种的栏目。1993年,栏目导演王晓慧眼独具,接受了被其他导演拒绝的两个年轻人:博林和洛桑“师徒俩”,将两人的口技和模仿才能发挥到极致,编导出《洛桑学艺》,一连播出五集,深受观众的喜爱。 (四)舞蹈节目 大型歌舞节目《复兴之路》 (五)文学节目 这里是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作广播电视化处理的节目形态。在广播中,指的是各类文学作品的朗诵、阅读与欣赏、文学评介和有关文学活动的录音报道。如电台的《小说连播》。 广义的文学节目还包括广播剧和电影、话剧等的录音剪辑,但都是重新加工过的,我们归为另一类。 (六)电视小品 原是话剧或电影演员训练时的小节目,往往就一个小事件,由一两个演员作现场表演或演习。后来移植到电视里面,以一个小戏剧或电视剧节目的样式出现。如郭达的《换大米》、宋丹丹等的《超生游击队》。现在几乎所有的晚会都少不了小品。 (七)文艺专栏 采集多种文艺节目,按照一定的主体构思编辑而成的一种栏目化节目。可以是音乐、曲艺、戏曲、杂技等单一类的文艺节目的汇集,也可以是多种文艺节目的编排,也可以办成传播文艺知识的栏目。如北京电视台在1994年开办的《影视瞭望》栏目。 (八)综合性文艺节目 是把各种文艺节目综合起来的节目。一般在特定的节日或某一重大活动中,都可以举办这种综合性的文艺晚会。在我国比较典型的就是《春节联欢晚会》,还有《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 二、加工节目类型 把其它样式的文艺节目作较大的加工制作,使之具有广播电视特点的文艺节目。 1、电影录音剪辑 在广播文艺节目中,往往采用剪辑的方式来处理电影这类视听综合的艺术作品,这是中国广播工作者的创造,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这一样式。 2、音乐电视:即MTV 把原本以听觉来感知的音乐节目,变成一种视听综合的新型电视节目。 3、文学电视:即LTV 旨在将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介绍给观众,它注重电视特技的运用和创意的新颖,并通过优美的画面和深邃的音乐展现出来,有时还大胆地将文学家们推上荧屏。 后来还有人进行过制作相声TV,评书TV的尝试,并引起了各种议论。
第三节 广播剧与电视剧
广播剧与电视剧是专门为广播电视传媒创作的节目样式,即专有节目类型。 一、广播剧 1、广播剧的定义和特征 广播剧产生于英国。1924年1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危险》(编剧理查德 休斯)。
我国的第一部广播剧剧本《中国与回忆》发表于1933年1月20日出版的《中国无线电杂志》上,同年4月在上海一家私营电台播出。
广播剧是以电声技术制作和传输的声音为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节目类型。
自己根据老师上课的笔记整理的课件,内容很详实哦。教材是复旦出的,分享啦!!!
广播剧的表现手段是声音。它包括语言、音乐、音响。其中语言是主体,又分为解说词和剧中人台词。剧中人
台词又分为对白、独白、旁白等形式。音乐可以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制造悬念。音响是一种效果,可以增强真实感和立体感。如广播剧中常以涛声、狂风、雷鸣来表现愤激的场面;以雨声、蝉鸣、沉钟、闷鼓等烘托烦躁不安的气氛;以风啸、狗吠、鸟惊、狼嚎来渲染恐怖气氛;以虫鸣、蛙叫、时钟走针、悠扬笛声等来显示静谧气氛;以爆竹声声、泉水叮咚来突出喜庆气氛。
广播剧与话剧、电影、电视剧等相比,有自身的特点:①以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②生产周期短,制作成本低;
③覆盖面广,接收方式便利,不受舞台场地的限制;④对听众的专注程度要求低,有利于普及,群众性较强。 2、广播剧的类型
若按题材内容分,可分为音乐广播剧、戏曲广播剧、报告文学广播剧等。
为了便于掌握,我们从形态上划分为广播短剧、广播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时间在20分钟以内,一般称
广播短剧;在一小时左右的是一部单本剧,可分为上下两集;超过两集的为系列剧或连续剧。
二、电视剧
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是英国1930年播出的《嘴上叼花的人》。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
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陈庚编剧,胡旭导演)。这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播出时间只有20分钟。全剧描写旧社会一位慈祥的母亲,把全家仅有的一口菜饼子节省给女儿吃,自己却活活饿死了。
电视剧是以电子音像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它与电影可以合称为影视艺术。
电视剧的种类繁多,按题材可分为历史电视剧、现代电视剧、传记电视剧、军事题材电视剧、言情电视剧、儿
童电视剧、神话电视剧等。我们这里依据电视剧的构成方式分:
1、电视短剧
一般在20-40分钟,只有两三个人、情节奇巧、取材自由、富于哲理。
2、电视单本剧
在我国一般规定,三集以下的电视剧都可以称为单本剧,时间大约在150分钟左右。其特点在于:一是结构完
整。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整地叙述出一个故事。二是人物集中。只需要成功塑造一两个个性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就可以了。三是情节紧凑。要求情节新颖。巧妙、洗练、不以复杂取胜。
3、电视连续剧
故事曲折、结构灵活、有悬念。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4、电视系列剧
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每集或几集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单元,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其艺术特征在于:一是统一的故事类型。每部系列剧都有个类型化的故事情节,以此形成观众模式化的欣赏兴
趣。二是稳定的中心人物。三是单元式的艺术结构。如我国的80集系列剧《聊斋》、美国54集系列剧《神探亨特》。
现在电视剧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制作数量庞大,精品不多;
题材雷同,古装、民国戏居多,而优秀现代题材的作品缺少力作。
在数量上电视剧制作数量大大超过电视台的播放能力,而且相当部分质量一般,因此有大量电视剧拍出后无法
正常投入播出,造成资金的积压和浪费。
在题材上,电视剧制作表现出“厚古薄今”的倾向,大量古代、民国题材出现在荧屏上,而一些现实题材的电视
剧相对数量较小。题材的集中有时会使屏幕上出现时代背景相同的电视剧,导致创作视野过于狭窄。往往导致一个题材受到欢迎,后面就一哄而起。
在当今的电视剧市场中出现的过剩现象是一种相对过剩,表现在一方面大量电视剧积压在仓库,或者需要经过
压缩、精编后才能播出;而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优秀电视剧,尤其是质量上乘的优秀电视剧的数目并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一些优秀作品在第二次、第三次重播时,仍然受到热烈欢迎。
现在电视剧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制作数量庞大,精品不多;
题材雷同,古装、民国戏居多,而优秀现代题材的作品缺少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