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学生辨析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弱,这种能力属于高难度,不仅需要科学训练,还需要敏锐的语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课堂教学在培养“推想”、“体会”等能力的训练的力度和科学性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明白、不关心学生真正感兴趣什么、关心什么、不明白什么、有什么问题、哪些是自己独立思考或同伴互助或查阅工具书等都无法解决的,必须教师教;其次,课堂教学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如,“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一句,你如果让五年级的学生来提问题或提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学生一定会提“风一更,雪一更”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先刮‘一更’风,再下‘一更’雪”、或“一更”什么意思,等等,前面一个问题是“真”问题啊,是真正学生力不能及的啊!老师要讲,还要讲清楚、讲生动;后一个问题就不一定要讲了,“一更”什么意思,你去查一查字典或词典就明白的呀!课堂教学若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真学习——那么,此题还会难吗?
第11-14题是填空题。
第11题,考察学生对意思相近的成语意思的辨别,并且能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境都改造自精读课文,因此,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此题虽是“填空”,但本质上还是“选择”。
数据显示,学生对意思相近的成语意思的辨别,并在具体语境中运用的能力比较好,城区和农村没有差别,学生之间区分不明显。
第12题,是关于积累语文语言材料以及描述课文印象深的场景或细节的考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丰富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编者要求背诵的课文或片段一定要熟读成诵,关键的词句还能够默写;其次,课文精彩的场景、细节、人物等等,应该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此题的意图就在此。
数据显示,在语言积累和课文相关内容描述上,学生的能力都比较强,城区和农村没有差别,学生之间区分不明显。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老师教学是认真的,要求是严格的。
第13题,考察古诗的背诵和默写。编者要求背诵或默写的古诗一定要背诵好、默写正确。
数据显示,要求要背诵或默写的古诗,学生掌握较好,而且农村完小优于中心小学。学生之间区分不明显。
第14题,既是考察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古诗句的能力,也是考察学生的想像和理解能力。其目的是倡导活学活用,即使是古诗教学也如此,不要把古诗背“死”了,要让古诗在阅读中、在生活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