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简述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摘要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有26个世居民族,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长时间地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故受现代文明各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这对少数民族发展固然不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封闭式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却产生了意外的收获,就是云南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本文主要从婚姻、丧葬、服饰等方面来简单叙述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一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白、哈尼、 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 口的近1/3。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 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中期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 傣、拉祜、佤、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另外,各民族居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白、壮、 回、纳西等族多居于平坝;傣、阿昌居于低热河谷;彝、哈尼、拉祜、佤、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于半山区或边远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 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僳、怒和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
二 古老淳朴而独特的婚俗
1、真正永恒的未必只有钻石——朴素的爱情信物
在古老的爱情传说中,爱情信物可能是小姐的一条手帕,可能是相公的一把玉扇,那你的爱情信物呢?钻戒?汽车?新房?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少数民族的爱情信物,也许你可以稍微明白一些所谓的爱情真谛。
(1)西卡
“西卡”,是居住在临沧的彝族支系俐米人的语言,意思是“结婚证物”。男女婚配,由男方砍一段长约10厘米、直径约1厘米的樱桃树小木棒,刻上些能说明男女属相婚配日期之类的图案,女方准备一根红丝线。大喜之日,将红线拴在小棒上与新人一并送入洞房,便被视为“合法”夫妻,这个小木棒便是“西卡”,由新人珍藏直到白头。若有夫妇感情破裂要离婚,就请来原来的媒人将“西卡”一破两半,双方各执一半。若女方先于男方另嫁他人,她的新婚丈夫要向原配男人纳一定数额的聘金聘礼,烧掉原来的“西卡”,才能拥有新
简述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的“西卡”而步入婚姻殿堂。如果离异后想要破镜重圆,再请来原媒人,将各执一半的“西卡”合拢,拴上红线即可。
(2)花草树叶
云南省陇川县是景颇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的恋人之间联系不写信,而是以物代之,十分有趣。如男子爱上姑娘,即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辣椒,再用线精巧地包扎好送给女方。树根表“想念”;大蒜表示要姑娘考虑两人的事;辣椒表示炽热的爱;火柴表达男方态度的坚决;叶子代表有好多话要说。女方收到东西后,懂得男方喜欢她。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不同意则在原物上附加火炭,以示反感。
(3)谷种
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含蓄幽默、生动有趣,与众不同。如果男青年爱上了某个姑娘,便请媒人去姑娘家提亲。媒人先独自一人来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家境,一一向姑娘的父母作详细介绍,然后告辞而去。第二天,媒人带着云南旅游地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待吃过水酒后,媒人便以试探的口气对姑娘的父母说:“听说你家的谷种很好,我们想讨回去种!”姑娘的父母若是满意这个男青年,就谦逊地说:“我家谷种是有,但是不好。不知合不合你们的意?”这时洗耳恭听的佤族男青年,立即高兴地回答:“我们家土地肥沃,谷种撒下会长好的。”若是女方父母不同意,他们便会推辞:“我家谷种不好,你到别家去讨吧!”或者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家的谷种还嫩,不合你们那里的气候!”这样的拒绝,语言
委婉,彬彬有礼,不伤感情,大家在面子上也好过得多。
2、婚姻的自由包括爱情的自由——大山深处的社交俱乐部
有人说现在的人对于择偶的问题越来越现实,没房的不要,没车的不要,要想纯纯粹粹地谈一场恋爱似乎已经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毕竟爱情的背后是婚姻,婚姻的物质基础是车和房。太多人徘徊在孤单的街头,只是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爱情的最基本能力——以为爱而爱。在云南的大山深处,还有一些人,他们是因为爱而爱,因为爱而选择婚姻。
(1)彝族姑娘房
云南楚雄山区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现今仍保留着一种传统,即姑娘房。姑娘房是彝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织麻纺线、挑花绣朵。有小伙子来相会时,陪坐谈天。彝族人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 …… 此处隐藏:680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