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试解老子的道德经第四章(2)

发布时间:2021-06-06   来源:未知    
字号:

本文是我在学习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老子《道德经》进行的初步解读。

识活动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进行的,因此可以准确地说,老子的“本源之道”就是指人类的认识活动。

“有”和“无”是“本源之道(“常道”、“常名”)”或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本章中的“有”就是“有名”,“有名”是动词“有”处在名词“名”前面组成的短句。句中动词“有”的用法,是古汉语动词的使动用法。“有名”即使“名”有、使“名”产生出来。“有”或“有名”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判断、界定、冠名客体认识对象的过程,使天下万物从混沌自然中被界定、彰显、产生出来的科学认识活动。

中国古代的人们已经发现,事物从母体或本源中产生出来必须经过多个过程和环节,有物、有封、有是非,或有象、有物、有真、有信、有精是事物产生要经过的几个过程,“有名”或给事物冠名,是事物得以产生必须经过的最后一个过程或环节。所以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 第一章》。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物名之而成,谓之而然”的知识。庄子《齐物论 第二章》有:“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的语句。句子中的“谓之”即“言说之”、用语言词汇“界定之”、“称谓之”,即使之(物)被界定、彰显、有名、产生。“物谓之而然”译成现代话语是:事物是由于人们用语言对它加以言说、界定和称谓而成为现实模样的。从庄子的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庄子认为物的模样同人的言说、称谓行为密切关联,人的言说、界定和称谓行为是事物模样的根源。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天下万物的母亲,“无”是万物之母“有”的母亲。

什么是产生“有”的“无”?谁是万物之母的母亲?

无是人们通过分析、判断、界定、冠名主体认识对象的过程,使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被界定、彰显、产生出来的哲学认识活动。

人类追求事物本体、本源的认识活动、哲学或形而上学是万物之母的母亲。

哲学是人类认识、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本体或本源事物、获得本体或本源事物知识的认识活动。产生“有”的“无”就是哲学、就是爱智慧,就是神思,就是把“有”、“有名”、“识”、“元一”、“存在”、“是”、“本体”作为爱的对象进行追求的人类认识活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九章中指出:“于制造学术中,我们倘不管物质,便以事物之怎是为思想对象;于理论学术中,则以公式或思想活动为

试解老子的道德经第四章(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