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那到底怎么样的文艺观才真正叫浪漫主义呢?1928年,高尔基曾说过:“浪漫主义的定义有过好几个,但是能为所有的文学史家都同意的正确而又十分全面的定义目前却还没有,这样的定义还没有制定出来。”到目前为止,关于浪漫主义,大多数的文人学者是根据艺术作品的特色来定义的。比如思想特征上,浪漫主义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次,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也成了浪漫主义的一大特征。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他们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除此之外,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大多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但他们的描写却不一定反映历史真实,而有时纯粹是自我的想象,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同时,浪漫主义作品还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而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人学者们研究定义的一大依据。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同时忧郁感伤的情调也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浪漫主义因作家的态度不同,分成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
乔治·戈登·拜伦、波西·比希·雪莱、约翰·济慈、维克多·雨果等作家作为积极浪漫作家的代表在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里都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记。而维克多·雨果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