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斜柱—薄壁柱局部转(7)

发布时间:2021-06-06   来源:未知    
字号: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转换层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4.1转换层结构的研究现状

五六十年代,前苏联、东欧一些学者提出了柔性底层房屋的方案,也就是上层全部为剪力墙,下部为框架的结构体系,并认为柔性底层有利于隔震,提高整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因而兴建了不少这样的房屋,这也是首次通过设置转换层而取得底层大空间的尝试。

但是,实践表明柔性底层房屋并不具有人们所期望的隔震、抗震能力,底层框架柱不能承受过大变形,在地震中容易破坏而使整座建筑物倒塌。例如1964年前南斯拉夫斯科比耶地震,这类房屋倒塌或严重破坏;1978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地震,许多这样的房屋由于底层柱破坏而倒塌:1988年12月前苏联亚美尼亚地震中又总结出一个教训:底层柔性房屋的抗震性能很差,破坏严重。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以及实际工程的应用始于70年代中期,1975年首先在上海天目路建成了13层住宅(上层为剪力墙,下层部分改为框架),并对其进行了现场应力实测、光弹性试验、钢筋混凝土模型试验及框支剪力墙有限元分析等一系列研究。1981—1983年,对12层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住宅模型(1/6)进行了输入地震比波的拟动力试验,并在大连建成了一幢15层的友好广场住宅。1984—1986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研究所进行了一幢12层底部大空间上为鱼骨式剪力墙模型(1/6)的拟动力试验研究,1988—1989年,还进行了一幢32层大底盘大空间有机玻璃模型的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另外,清华大学也进行了两个1/24混凝土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这些研究为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楼层相对刚度的选择和控制,提供了试验和理论上的技术依据。

对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支梁的研究,国内目前主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以及一些工程实践的经验总结。通过这些研究和总结,对转换梁的受力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获得了可靠的设计依据,已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构体系反映在新规范中。

从7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尝试使用底层大开间剪力墙结构(即梁式转换层),到现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梁式转换层的工程应用发展较快。目前,在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中,梁式转换的应用最为广泛,从结构传力方式看,梁式转换层具有传力直接、明确和传力途径清楚的优点。

1.4.2转换层结构的发展趋势

在多种转换层结构形式中梁式转换是目前高层建筑实现垂直转换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当转换梁的跨度很大且承托的层数较多时,由转换梁承托上部框架柱传4

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斜柱—薄壁柱局部转(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