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理论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解释。从整体发展过程来看,这些理论是相互补充、不断演进的,在解释能力上也是不断发展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最初的折衷理论,都只是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和出口、许可证经营相对应的方式进行研究,面随后的谈判实力理论_和交易成本理论,进一步将分析的触角延伸到具体的最外直接投资模式,甚至对海外子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进行了解释。但总的来说,大部分理论都只是在菜一方面上进行了很好的解释。
1.2.2国内研究现状
2000年10月国家将“走出去”战略列为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学术界也开始了对“走出去”战略的研究。李刚(2000)分析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对外投资的历史、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行业和部分企业的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原则、战略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体系建设。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对于“走出去”问题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有关的著作也逐渐增多。现对国内研究“走出去”问题的学者及其理论观点概述如下:
(1)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李洪江(2004)建议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分为3个层次,不同层次按不同理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第一层次,是那些具有一定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国际化经验的企业,可以按照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指导国际化经营。第二层次,是那些拥有一定技术基础。能够不断吸收先进技术、积累技术能力的企业,他们可以按照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指导自己的国际化经营。第三层次,是拥有成熟技术,低成本运作及经验的企业,他们可以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和小规模技术理论指导自己的国际化经营。【5】
康荣平、柯因斌(2004)指出:跨国公司的成长分为先发展型和后发展型两种,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又分为常规型、开放型和转折型3种,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本质特征属于“后发转折型”,即中国的一大批大中型企业是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转向国际化经营,进行海外投资,他们在跨国发展的动因、行为方式和策略等方面与先发展型、后发常规型和后发开放型跨国公司有着明显的不同。【6】
例李洪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嘲康荣平、柯因斌,中国跨国公司的理论探讨见王志乐主编.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中国商业;I;版社2004—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