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
中国畜牧兽医 2007年第34卷第4期
遗传繁育 63
猪抗病育种研究进展及对几个认识问题的讨论
朱猛进1,吴珍芳2,赵书红1
(1.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2.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
摘要:猪的抗病育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相对于生产性状,猪抗病性状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猪的抗病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性状的候选基因鉴定与特定病(抗)原诱导的宿主基因表达(谱)研究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候选基因、比较基因组和基因组扫描等方法已鉴定出包括F18、FUT1、Mx1基因在内的影响猪抗腹泻、抗水肿病、抗流感等多个功能基因和若干QTLs,另一方面,用于免疫增强因子筛选、抗性基因和致病机理解析的病(抗)原诱导的宿主基因表达(谱)研究也正在成为抗病育种和疫苗学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针对人们在猪抗病育种上的几点认识误区进行了纠正和澄清。
关键词:猪;抗病育种;认识误区
中图分类号:S8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236(2007)0420063204
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动物蛋白质食物来
源,家猪以第一大家畜的身份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十年来,但主要针对的是生产性状(),相对于生产性状,(Schinckel,1998),并且随着集约化饲养方式的普及,猪病特别是一些反复发生的传染病给养猪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疾病已成为现代养猪业的最大威胁之一,越来越多的畜牧生产者和消费者开始意识到提高猪群健康以维持稳定生产秩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饲养抗病力强的猪可显著降低用药和防疫成本,猪群的健康程度对养猪成本的控制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已开始高度重视猪的健康、抗病力及对发展生猪生产的影响。尽管控制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接种和药物治疗在维持猪群健康、治疗个体疾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未能从治本的角度完全控制和消灭猪病的发生与流行。在猪的流行病学史上,一些重大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在生产中反复爆发,使得养猪业一直不能脱离疾病的困扰。在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过程中,传染病、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带来了持续不断的隐患,致使近几年我国猪肉安全问题愈来愈突出。发展健康养殖业是21世纪国
收稿日期:2006210209
作者简介:朱猛进(1974-),男,重庆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动
物遗传育种研究与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赵书红(1967-),女,博士,教授。E2mail:shzhao@
。显然,仅。不过,一些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物种、同种动物的不同品种或品系、甚至个体之间,对于同一病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抵抗力或敏感性,很多呼吸道、消化道类疾病的抗病力性状都存在加性遗传方差,这表明多数疾病的发生都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从遗传角度通过育种措施来提高猪群抵抗力为解决上述难题提
供了契机(施启顺等,1995),并且此观念已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1 猪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一般认为,畜群的抗病性状属于阈性状和数量性状的范畴,往往受到基因、微效多基因与环境的共同影响(Axford等,2000)。其中,个体免疫力是衡量动物抗病能力的重要指标(Knap等,2000),它属于数量性状。不过,对于很多抗病性状而言,不能简单归为阈性状或数量性状,发病与不发病体现了阈性状的特征,但又与单纯的阈性状不同,进入病理状态后又体现出发病严重程度不同的数量性状特征,因而多数抗病性状是同时具备阈性状和数量性状特征的复合性状。在抗病育种研究中,猪的抗病力指对病原(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抵抗能力或易感性,多数被认为是属于低到中等遗传力(h2)水平的数量性状(施启顺,1995),如猪对螺旋体的抗病力h2为0.20~0.21(Pryztulski等,1980)、对呼吸道疾病易感性h2为0.14、萎缩性鼻炎易感性h2为0.16(Lundheim等,1979)、肠道疾病的h2为0.59(Lundheim等,1988)、支气管败血巴氏杆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