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
66 遗传繁育中国畜牧兽医 2007年第34卷第4
期
因此,尽管培育对特定病原的特异性抗病力具有极
大的诱惑力,但因其难度较大而使得对猪先天的、无病原特异性的一般防御能力———非特异性抗病力的选择反而成了抗病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
育成抵抗特定病原或具有高感染阈而使发病率显著降低的健康并充满活力的猪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利用抗病育种手段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细菌和病毒耐药性产生所带来的潜在生态灾难和药物残留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等问题。所以,从长远来看,从遗传角度创造或培育出抗病新品种(系)是一种治本的合理举措,我们不但不应排斥抗病育种,相反应当从观念和科研资源投入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2.2 对两种疾病控制策略的互补性认识不足 多数疾病的发生是由病原基因和宿主基因共同作用完成的,当病原感染宿主后,宿主多重防御机能启动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致病基因,态,因此,因的综合作用主要有2,包括病原基因组改造如敲除粘附素基因使病原失去致病作用(贾爱卿等,2006)等;二是以抗病育种为主要目的的宿主基因操作策略,包括免疫增强因子的挖掘等。在对抗病育种的理解上,不少人没理解到2种疾病控制策略的互补性而将二者对立起来。有人嬉称对抗病育种的支持和质疑体现了兽医和畜牧科研工作者的利益之争,这种说法实际上没有认识到2种疾病控制策略的互补性。事实上,2种疾病控制策略各自发挥了对方不能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现阶段疫苗和药物在多数特定疾病控制上的作用还无法由抗病育种所替代,另一方面抗病育种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前者较难克服的抗原漂移、新病频发、耐药性产生、毒力进化和药物残留等一系列不符合健康养殖理念的问题。所以,在短期和长期效应上,2种策略缺一不可,仅依靠一种策略均不是猪病控制的科学举措,动物医学和遗传育种工作者须密切配合,而不是将2种疾病控制策略对立起来。2.3 将致病基因和抗性基因绝对化 在病原感染宿主后,依据基因所发挥的作用可将宿主基因分为致病(易感)基因和抗性基因。抗性基因是保护机体的相关基因,如参与抗原识别处理、免疫监视等免疫应答过程的基因;而导致机体对疾病易感或进入病理状态的相关基因则属于致病基因,如导致免疫抑
制、免疫逃逸相关基因或直接执行毒素细胞毒性效应的基因等。在抗病育种研究中,其中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将致病基因和抗性基因绝对化。实际上,致病基因和抗性基因的界限只是相对的,因为在病原感染发病过程中两类基因往往同时表达很难直观予以区分,有些基因的等位基因状态不同或在不同的内环境条件下可能既属于致病基因又属于抗性基因,活性位点的多样性修饰或功能丧失性突变使致病基因和抗性基因的界限模糊,甚至可能使二者角色互换。因此,在猪的抗病育种研究中,应根据特定病原诱导的机体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细节和候选基因后续功能分析结果来判断基因的性质,不应机械地3 结语
,,特别是相,猪抗病性状的研究十分薄弱,已有的零星研究尚不足以有效支持抗病性状的遗传改良,进一步加强猪的抗病育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猪的抗病育种研究,笔者认为,应针对目前候选基因数目偏少、研究程度不深的现状,借助我国地方猪种抗病、抗逆基因资源丰富的优势,大规模开展猪抗病育种基因素材的收集、挖掘和整理,在分离、克隆、鉴定重要功能基因和新基因的基础上,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深入、系统地开展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并进一步针对分子育种实践开发基因诊断技术和育种试剂盒,构建适合猪繁育体系特点的分子育种方法和技术流程,建立猪抗病育种相关的行业标准,培养一支可从事抗病育种研究的学术队伍实属必要,因为这样可以使我国在猪抗病育种领域抢占到制高点,系统地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从而为猪的抗病育种提供足够数量的有效基因素材以及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KnapPW,BishopSC.Relationshipsbetweengeneticchanges
andinfectiousdiseaseindomesticlivestock[A].BritSocAnimSci,2000,27:65~80.
2 KumarKG,PonsuksiliS,SchellanderK,etal.Molecularclo2
ningandsequencingofporcineC5geneanditsassociationwithimmunologicaltraits.Immunogenetics[J],2004,55(12):811~817.
3 MorozumiT,SumantriC,NakajimaE,etal.Threetypesof
polymorphismsinexon14inporcineMx1gene[J].BiochemGenet,2001,39(7~8):25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