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郑哲敏与爆炸(5)

发布时间:2021-06-06   来源:未知    
字号:

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他却直说自己很惶恐,如今年纪大了,怕做不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事,“像欠着什么,还不清了似的。”

“科学的繁荣在于自由交流和碰撞”

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戴兰宏说,郑老最重视学术交流。他回忆说,力学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开放实验室”成立以后,郑哲敏担任第一任室主任,他费尽心思在这个实验室里营造出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他每年都会有计划地邀请各领域的“大家”来实验室举办学术报告,定期组织各种相关学术会议。“他喜欢‘短兵相接’的学术讨论,把这看作是最能开动和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郑哲敏曾在一篇文章里写到:“科学的繁荣孕育于自由交流和碰撞之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哲敏意识到有必要让中国的力学思想与其他国家交流和碰撞,他开始着手申办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世界力学大会。1988年,已经64岁的郑哲敏登上去澳大利亚的飞机,开始为中国举办世界力学大会奔波。到2008年,84岁的郑哲敏带着氧气机上飞机时,他已经坚持了20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2年,世界力学大会在北京举办,这也是这个力学界的世界盛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

郑哲敏始终认为科学是世界性的,他提倡把工作放在世界大图片里,看一看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提到如今中国的国际学术交流,郑哲敏说:“科学是在交流中前进的,虽然现在交流很频繁,大家都有点懒得去了,可我觉得其实很不够,因为缺乏更深层次的交流,应该到一些‘大家’那里住一段时间,建立更深刻的联系。”

用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理论手段来解决工程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郑哲敏数十年科研工作最大的特点,因而,他看重与同行专家的交流,更看重与工程师和工人的交流。他说自己进了工厂,总喜欢与工人和工程师聊天,仔细询问他们具体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工程师虽然有感觉和体会,但他提炼不出科学问题,这就该考验科学家了。”

郑哲敏将读书视作另一种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方式,耄耋之年,他的阅读兴趣转向了史学、哲学读物,“最近在看自然哲学史,中科院的《科学文化评论》也比较喜欢看。”他对问题的思考也多了一抹哲学色彩。

在他看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相关,根源在于探索精神相对薄弱,因“探索”引发的质变相对不足。他认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在“自由探索”精神的影响下发生“质变”的结果,而这种自古希腊传承下来的精神,正是我国科学界的不足之处。

郑哲敏与爆炸(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