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文章开头的毛病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一)离题太远 有的同学在作文时,思路不是很清晰,因而往往在开 篇多写几笔,似乎不多说几句就说不透。不厌其烦,费了很多周折,绕 了很多圈子,才绕到正题上来。如下文《我最尊敬的人》的开头就有这 种毛病:“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尊敬的人。也许有的人会说,他似乎没感 到谁是他最尊敬的人,其实不然。这不过是他没意识到罢了。如果你仔 细琢磨一下,你就会清楚地发现,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一 个习惯、一个嗜好,往往都是从你最尊敬的人那里学来的。那么我最尊 敬的人是谁呢?那就是我小学时的王老师,我为什么最尊敬他呢?那还 是让我详详细细地给你说一说他的情况吧。” 这个开头,可谓又臭又长,说了一大堆废话,才“引”出我最尊敬 的 人,读起来令人烦厌。 (二)故弄玄虚 有的同学为了把开头写得新颖,优美动听,往往开头 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效果却适得其反。如“随着岁月的流逝,人 们往 往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人或事,但大多都淡忘了,可有些动人心魄的、撼 人心灵的事却永志不忘,它犹如川流不息的大海,又如潺潺流淌的小溪。 常常会烙印在你头脑中一些蛛丝马迹。一年前,我去姥姥家度暑假,曾 见到一位盲童小女孩在拥挤的客车上主动把座位让给一位老大爷,这件 事如一颗闪烁的珍珠,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段话,表面上很“华丽”, 实际上它们和中心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即使作者本人也 未必清楚。
(三)偏离主题 有的人不是就题写题,就事叙事,直插中 心,而是罗罗嗦嗦地交代一些不必要的过程,然后才慢慢地 转到正题上来。如下文就犯有这个毛病:“今天,学校组织 我们去游‘江陵公园’。出发前,老师让我和另一位同学先 去买游艇票。为了能租上游艇,尽情欣赏公园的满园春色, 我天不亮就起床了。洗完脸,漱罢口,我随便吃了点儿点心, 就直奔公园,一路上连风景也顾不上欣赏。六点半还不到, 我便赶到了公园租艇售票口。等了一会儿,终于为全班买到 了游艇票。” 这个开头交代了去公园买票的全过程,可谓“不厌其 烦”,然而与主题毫无关联。假如起笔便以公园写起,或从 游艇上写起,岂不干净简洁得多吗? (四)千篇一律 其些同学写作时习惯于仿效某些范文,久 而久之便成了某种程式化的开头形式。如《生动的一课》这 类文题,便是“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要写 《春天》一类的文题,开头便是“春风习习,吹绿了山川, 吹绿了河流,
吹绿了草原,也吹绿了人们的心……”,这样的 开头,第一次用,似乎很简洁,也很形象。但总是这样写, 读起来 乏味。没有新鲜感。
1、开门见山开头法。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 不拖泥带水, 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
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
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 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魏巍的《我的老 师》。
“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这是
一篇中考记叙文的开头。文章单刀直入,从一位大学生与母亲告别写 起,感人至深,为全文表现母亲借债送子读书,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 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简洁是一种高层次的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势必
有痛快淋漓之感。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似乎很平常的一句话,用在 这里,直奔所叙之事,又隐含自己的态度,看似无技 巧,实则是最大的技巧。 一枚小小的贝壳。”开篇紧扣文题,毫不拖泥带水, 给人以干净、利落、简练之感。还有,梁衡的《夏感》 一文的开头:“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急促的旋律。”首先把夏天的特点告诉给读者,揭示 文章要写的中心
再如:席慕容的《贝壳》开头:“在海边,我捡起了
2、环境描写开头法。
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 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了铺垫。 如: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 嚓”地响。教室里,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心中筑起一堵墙》) 《金黄的大斗笠》中开头:“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 风推着它爬上山头”,此处写景暗示有雨将至,为下文送伞作了很好 的铺垫。 景物描写,借景抒情。有的文章的开头,在描写自然景物中寄寓作 者深厚的感情,为全文的感情立下基调。比如,鲁迅的《故乡》开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 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这样的景物描写,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故乡的景色是荒凉的、萧索的、凋敝的。这不但为 全文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也预示了人物悲剧性的结局。
场面描写。
“太阳火辣辣的,焦烤着大地,所有的生灵都
被烤得昏沉沉的,整个地球没有一丝儿生气。 我们甚至连门都不想出。“(《蚊子和不等式》这段开头通过 写景渲染燥热气氛,以引出英 语课和蚊子叮人事件,具有铺陈之效。 ▲运用时要注意几点:1、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描写的目的是为了 衬托人物思想,渲染气氛, 感染读者,引起共鸣。2、描写要抓住特征,遣词用句要准确,要 适合文章内容的展开和人物情感的抒发。
3、巧设悬念开头法。(1)倒叙开头法。 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 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吸引力。 如:站在这充满荣誉的领奖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羡 慕的笑脸,听着他们真诚的掌声,我忽然想起了两年前, 他们——我的同学将我从孤寂的暗夜引向光明的经历。 (《走出黑夜》)
朱自清的《背影》第一句就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 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者写父亲,开篇 先说与父亲分别已经二年余了。然后从父亲的背影开始写 起,带领读者随着作者一起进入时光隧道。 郑振铎的《猫》的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 失踪和死亡。”先交代这些猫的结局,然后再回叙三次养 猫的经过。生活琐事中,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2)“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 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 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 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开头部分,写全家人每到星期日都要穿戴 整齐到海边去散步,看到大海船开进港口,父亲就会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里,作者巧妙地 给读者设置了这样几个疑团:我们一家人为什么每到星期日都穿戴整齐地去 港口?父亲为什么每当看到大海船开进港口就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于勒何 许人也?假如于勒真的出现了,会给我们一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正是这 样巧妙的悬念设置,才会吸引读者急不可耐地读下去。
人类的天性就是好奇,不断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到黄河心不死”等谚语就形象地说明了人们是多 想知道隐藏在事物表象下面的那个答案。因此,如果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 悬念或疑团,无疑会吊起读者的胃口,激发人们追根寻底的好奇心。
4、抒情式开头法。这种开头的语言常常抒发某种感情、或赞美、或悲痛、或激动、
或欢乐……在抒情过程中,也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如:《春》一文开头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 的脚步近了。”开头就运用反复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 的强烈感情。 又如:学生习作《我爱秋天》开头:“一年四季,春的姹紫 嫣红,夏的绿满枝头,秋的丰盈充实,冬的银装素裹,都宛如 一幅幅画卷,但我更钟情于秋天”,这样开头既写出四季特点, 又巧妙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怀。
5、对比开头法。如: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 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
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整的家。——《我想有个完整 的家》如:秀是山里的姑娘,却总喜欢望着山外那座城出神。《秀儿》 如:牛买了,父亲的魂丢了。《高考作文 》
善用对比,烘云托月。有比较才有鉴别。相形才能见绌。不比不知道,一比吓 一跳。这些我们熟知的俗语,都道出了比较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某种事物 或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等,作者在开头的时候就有意运用比较或衬托的方法。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开头中,把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热带地方的日 光和济南的冬天做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鲁迅的《风 筝》中的开头以“北京的冬季、天空中一二风筝浮动”和想象中“故乡的春二 月、 天空中飘着的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等做对比,既引出了风筝,又寄寓 了深意。让人在欣赏故乡飘荡着的风筝之余,又对北京的严冬心生畏惧。
6、运用修辞方法开头(排比) (生动形象或增强气势)。 如:风雪,折断了大树的枝叶,却折不 断大树的精神;暴雨,淋湿了苍鹰的翅膀,却淋不湿苍鹰的勇气;苦难,遮挡 了我前进的视线,却挡不住我前进的信念。《生活因迎战苦难而精彩》 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懂得宽容,你便拥有了一份心灵的晴空,你的 生活将春暖花开。《我懂得了宽容》 如“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 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 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 《朋友》 (引用) 名言警句、古诗、歌词、俗语、名篇美句等开头,可以达到吸引读者, 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不想登上领 奖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终于站到了领奖台上》 盼望
着,盼望着,铃声响了,本周的班会课到了。这节课的不计名投票活动将 会评出我们班最受欢迎的十大人物…… ——《那一课让我低下了头》 “小时候常坐在父亲的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赶车的牛,忘不 了粗茶淡饭,把我养育……”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到我最尊敬的父亲。
(设问法)。 作文开头,提出疑问,既能总起下文,又能吸引读者, 激起读者好奇心理,以致于急切地读下文。 如:《秋魂》中秋味篇开头:“你品味过秋吗?它是什么滋 味?” 这样的设问式开头,简洁、明快,下文顺理成章,从不同角 度进行表达,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
7、欲扬先抑法。母亲是属虎的。特凶,不仅对她的五个儿子凶,而且对我的父 亲也凶。我们都挺怕她。《今天我已经懂你》
8、由此及彼,类比联想法。这类手法通常运用于怀念某人某事或想象作文中。因某一 事物或某一景物而不经意地触动作者的某处记忆火花,从而调 动写作灵感、创作思维,自然引出写作内容,杀入主题,这样 的开头显得自然、朴实、和谐。 如习作《美丽的朝霞》一文叙写一位纤弱而勇敢的姐姐,为救 一误入车道的小男孩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 博爱之歌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开头是:“我常常到西边山头, 看那美丽的朝霞。我站在这里,望着远方想念着你──姐姐……” 小作者由绚丽的朝霞想到正值青春年华的姐姐,想到她如朝霞 般美丽的品质,过渡自然而不露斧凿之痕。
(二)、结尾: 1、卒章见志。 如《蝴蝶的金翅膀》的结尾:"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但我想:即使世间 没有,老师心里也装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这种 结尾在文章收束处点明主旨,揭示中心,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2、引发联想。 "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老 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慈祥的眼睛平静的望着我,象深深的潭水……" 这是 《唯一的听众》的结尾,它象一幅清幽而又美丽,感人而又意味深长的画面,令人陶醉、回 味、品味…… 3、直抒胸臆。 如《父亲》的结尾:"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 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则,也没有在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 原谅自己!" 此种结尾在全文叙事的基础上抒发强烈的感情,不但感染了读者,增加了文章的韵味,也提 高了文章
的品位。 4、首尾呼应。 《雪夜》的结尾中这样写道:"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也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 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与开头"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 到地球的脊背上……"形成照应 ,既渲染了气氛,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又使文章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一举两得。 5、自然收束。 《高尚的施舍》以母亲和已成为董事长的当年的"乞丐"的对话结尾:"母亲笑一笑说:'那你 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此结尾突出了母亲自强的性格特征,也使结尾清新 自然,水到渠成,毫无造作之嫌。 当然,文章有不同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结尾的方法,但文章有法而无定 法,只要加强文学修养并灵活运用,一定能写出精彩的结尾,给文章增添色彩。